等边梯形
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两条腰相等。 2.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 5.等腰梯形(这个非等腰梯形同理)的中位线(两腰中点相连的线叫做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二分之一。 6.直角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 7.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面积可用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计算。 8.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注意:在有些情况下,梯形的上下底以长短区分,而不是按位置确定的,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5.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底加下底和的一半,且平行于上底和下底。
工程量计算可以设置平均厚度,或用异形梁定义。
表示不清楚你在说啥
用大开挖土方定义
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变形1:h=2s÷(a+b) 变形2:a=2s÷h-b 变形3:b=2s÷h-a 另一计算公式: 中位线×高用字母表示:l·h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 用字母表示:a+b+c+d 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2腰 用字母表示:a+b+2c
1.作高(无数条,根据实际题目确定)
2.平移一腰 3.平移对角线 4.延长两腰交于一点 5.取一腰中点,另一腰两端点连接并延长。 6. 取两底中点,过一底中点做两腰的平行线。
例1、如图,△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求证:四边形E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欲证四边形EBCD是等腰梯形,解题思路是证ED//BC,BE=CD,由已知条件易证△BCD≌△CBE得到EB=DC,从而AE=AD,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ED//BC。 证明:∵AB=AC, ∴∠ABC=∠ACB, ∴∠DBC=∠ECB=1/2∠ABC,
∴△EBC≌△DCB(ASA), ∴BE=CD, ∴AB-BE=AC-CD,即AE=AD. ∴∠ABC=∠AED,∴ED//BC, 又∵EB与DC交于点A,即EB与DC不平行, ∴四边形EBCD是梯形,又BE=DC, ∴四边形EBCD是等腰梯形.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证明ED//BC,EB=DC,易错点是忽视证明EB与DC不平行. 例2、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AC=DB,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明:过点A作AE∥DC交BC边于点E. ∵AB=CD,AC=DB,BC=CB,
∴△ABC≌△DCB,∴∠ABC=∠DCB 又AE∥DC,∴∠AEB=∠DCB ∴∠ABC=∠AEB ,∴AB=AE,∴.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又AB=DC,且AD≠BC, ∴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 点评: 判定一个任意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如果不能直接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一般的方法是通过作辅助线,将此四边形分解为熟悉的多边形,此例就是通过作平行线,将四边形分解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 例3、如图,P为等腰梯形ABCD的下底BC上一点,PM⊥AB,PN⊥CD,M,N为垂足,BE⊥CD,E为垂足.求证:BE=PM+PN. 证明:过P点作PH⊥BE于点H. ∵BE⊥CD,PN⊥CD, ∴四边形PHEN是矩形.
∴HE=PN,EN∥PH. ∴∠BPH=∠C. ∵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 ∴∠ABC=∠C. ∴∠MBP=∠HPB. 又PM⊥AB,BP公共, ∴Rt△MBP≌Rt△HPB. ∴PM=BH. ∴BE=BH+HE=PM+PN. 点评:要证线段的和差问题,通常可以考虑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来完成,本例采用的是"截长法". 例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且AB=AD+BC,M为DC的中点.求证:AM⊥BM。 证明:延长AM交BC的延长线于点N.
∵M为DC中点,AD∥BC, ∴△ADM≌△NCM. ∴AD=CN,AM=MN. ∴AB=AD+BC=BN.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知,BM⊥AM. 点评:根据证题的需要,集中梯形的两底也是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本例也可以先延长BC至N,使BN=AB,再证A、M、N共线. 例5、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5cm,BD=12cm,求该梯形上下底的和. 解:过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AD∥CE,
∴DE=AC=5cm,AD=CE. ∵AC⊥BD, ∴DE⊥BD. 在Rt△BDE中, ∴AD+BC=CE+BC=BE=13cm. 点评:过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把两条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将求梯形上下底的长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例6、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且AC⊥BD,AF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49cm2.求梯形的高。 解法1:如图(甲),过A作AE∥DB交CB的延长线于点E。 ∵AC⊥BD,
∴AC⊥AE. ∵AD∥EB, ∴AE=BD,EB=AD. 又∵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C=BD. ∴AE=AC. ∴△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AF是斜边上的高,故AF也为斜边上的中线. ∴AF=7cm 解法2: 设梯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点,过O作OH⊥BC于点H,延长HO交AD于G点(如图(乙)). ∵AD∥BC, ∴HG⊥AD. ∵AB=DC,AC=DB,BC公共, ∴△ABC≌△DCB. ∴∠2=∠1. 又∵AC⊥BD,∴△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同理. ∴. 以下解答过程与解法1相同. 解法3:过D作DM⊥BC于点M(如图(丙)).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C=DB,∠ABC=∠DCB. 又∵AF=DM, ∴Rt△AFC≌Rt△DMB, ∴∠DBC=∠ACB. 又∵AC⊥BD, ∴∠DBM=∠ACF=45°. ∴△AFC和△DMB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FC,DM=MB, ∴. 以下解答过程与解法1相同. 点评: 本题的三种解法都是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该梯形的高就等于该梯形的中位线的长.因此,在等腰梯形中,若两条对角线垂直,则这个梯形的高就等于中位线的长,梯形的面积就等于高的平方. 例7、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B=DC,点E,F,G分别在边AB,BC,CD上,且AE=GF=GC. (1)求证四边形AEFG是平行四边形; (2)当∠FGC=2∠EFB时,求证四边形AEFG是矩形.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证明.涉及到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证明格式、推理方式的规范化. 证明:(1)∵在梯形ABCD中,AB=DC, ∴∠B=∠C. ∵GF=GC,∴∠C=∠GFC, ∴∠B=∠GFC ∴AB//GF,即AE//GF. 又∵AE=GF ∴四边形AEFG是平行四边形.
(2)过点G作GH⊥FC,垂足为H. ∵GF=GC, ∴∠FGH=1/2∠FGC. ∵∠FGC=2∠EFB ∴∠FGH=∠EFB. ∵∠FGH+∠GFH=90° ∴∠EFB+∠GFH=90° ∴∠EFG=90° ∵四边形AEFG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EFG是矩形.
梯形的底角可以指梯形中任意一个角。所以说"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是不对的。
说明: JDGQJ-TJ型梯式桥架,适用于高低压动力电缆的敷设,户内外场合均适用,结构简单、安 装方便、散热透气性好。 序号 规格 重量 Kg/2000(A) 重量 Kg/2000(B) b h 架体 护罩 架体 护罩 JDGQJ-TJ-1 200 60 11.6 7.7 23.2 15.4 JDGQJ-TJ-2 100 15.9 31.8 JDGQJ-TJ-3 150 20.0 40.0 JDGQJ-TJ-4 300 60 12.7 11.0 25.4 22.0 JDGQJ-TJ-5 100 16.0 32.0 JDGQJ-TJ-6 150 21.4 42.8 JDGQJ-TJ-7 400 60 14.5 14.5 29.0 29.0 JDGQJ-TJ-8 100 18.4 36.8 JDGQJ-TJ-9 150 22.3 44.6 JDGQJ
等边圆拱的内切圆的做法:
设定等边圆拱ABC,A是顶点,BC是底边(图2) 。
求作这个等边圆拱的内切圆⊙O。
分析假设所求的⊙O切BC于D,切
显然,等边圆拱ABC是轴对称图形,而AD正是它的对称轴,因此点O必然落在AD上,命⊙O的半径为x,BC的长为a,则因B,O,E三点共线,知
作图 作AD⊥BC于D,在线段DA上截
证明 联结BO并延长使交
推究 本题永有一解 。2100433B
梯形图是形象化的编程语言,它用接点的连接组合表示条件,用线圈的输出表示结果来绘制顺控电路图。而梯形图的绘制必须按规定的格式进行,其相关规定如下:
(1)与PLC程序执行顺序一样,组成梯形图网络各逻辑行的编写顺序也是按从上到下、从左往右顺序编写。梯形图左边垂直线称为起始母线,右边垂直线称为终止母线。每一逻辑行总是从起始母线开始,终止于终止母线(终止母线可以省略)。
(2)每一逻辑行由一个或几个支路组成。左边是由接点组成的支路,表示控制条件;逻辑行的最右端必须连接输出线圈,表示控制的结果。输出线圈总是终止于右母线,同一标识的输出线圈只能使用一次。
(3)在梯形图中,每一个常开和常闭接点都有自己的标识,以相互区别。同一标识的常开和常闭接点均可多次重复使用,次数不限。
(4)梯形图中的接点可以任意串联和并联,而输出线圈只能并联,不能串联。
(5)在梯形图的最后一个逻辑行要用程序结束符“END”,以告诉编译系统用户程序到此结束。
梯形地貌:Terrace topography,地形的一种,因为成阶梯状而得名。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