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者第二交换机,表明这种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中文名称 | 第二层交换机 | 功 能 | 明显地提高以太网的性能 |
---|---|---|---|
问世时间 | 1990年 | 别 称 | 以太网交换机 |
第二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
1990年问世的交换式集线器,可以明显地提高以太网的性能。
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者第二交换机,表明这种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第二层交换机是对应于OSI/RM的第二协议层来定义的,因为它只能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二层交换机依赖于链路层中的信息(如MAC地址)完成不同端口数据间的线速交换,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数据流控制。这是最原始的交换技术产品,目前桌面型交换机一般是属于这类型,因为桌面型的交换机一般来说所承担的工作复杂性不是很强,又处于网络的最基层,所以也就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数据链接功能即可。目前第二层交换机应用最为普遍(主要是价格便宜,功能符合中、小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一般应用于小型企业或中型以上企业网络的桌面层次。
二层交换机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连接电脑和其它网络设备。 此外,有些企业级二层交换机可以实施VLAN,DHCP中继、QoS和端口安全、端口镜像等功能。
DHCP当然可以在二层设备中做。DHCP的工作原理简单讲就是由DHCP客户机向网络广播DHCP请求,当网络内的DHCP服务器接收到这个广播后,按广播源MAC向请求终端发送IP。从原理上讲DHCP就应该...
三层交换机使用了三层交换技术简单地说,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它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二层交换机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二层以太网交换机功能、性能指标完全详细解释 一、物理特性 交换机的物理特性是指交换机提供的外观特性、物理连接特性、端口配置、 底座类型、 扩展 能力、堆叠能力以及指示灯设置,反映了交换机的基本情况。 1. 端口配置 端口配置指交换机包含的端口数目和支持的端口类型, 端口配置情况决定了单台交换机支持 的最大连接站点数和连接方式。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端口类型一般包括 10Base-T、 100Base-TX、100Base-FX,其中 10Base-T 和 100Base-TX 一般是由 10M/100M自适应端口提 供,有的高性能交换机还提供千兆光纤接口。 端口的工作模式分为半双工和全双工两种。 自 适应是 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的标准, 为线端的两个设备提供自动协商达到最优互 *作模式 的机制。通过自动协商,线端的两个设备可以自动从 100Base-T4、100Base-TX、10B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用一种新的称为第二层交换机的设备来取代集线器,特别是在高速局域网环境下。第二层交换机有时也被称为交换集线器。
集线器采用星形布局将站点与集线器相连。在这种布局中,来自任何站点的传输都会由集线器接收,然后在集线器的所有外出线路上重传。因此为了避免冲突,一次只允许一个站点发送。集线器与简单的总线布局相比有几个优点。它利用了标准建筑物中布好的电缆作为实际的线路。另外,可以对集线器进行设置,使它能够识别因故障而造成网络堵塞的站点,并将站点剔出网络。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第二层交换机取得更高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线器起交换机的作用,就像分组交换机或电路交换机。在第二层交换机中,来自某个站点的入口帧被交换到适当的出口线路上,然后交付到预期的目的点。与此同时,其他未使用的线路可用于交换其他通信量。第二层交换机有以下一些引人注目的优势:
1. 从总线形局域网或集线器局域网转变为交换局域网,连接设备在软件或硬件上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如果原来是以太局域网,那么各连接设备继续使用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来接入局域网。从连接设备的角度来看,接入逻辑没有任何改变。
2. 每个连接设备都有相当于原来整个局域网的容量的专用容量,只要第二层交换机有足够的容量为所有连接设备服务。
3. 第二层交换机扩容简单。只要相应地增加第二层交换机的容量,就能将更多的设备连接到第二层交换机上。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第二层交换机:
A. 存储转发交换机:这种第二层交换机从输入线路上接收帧,先缓存一下,然后再通过路由选择将其发到适当的输出线路上。
B. 直通式交换机:这种第二层交换机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目的地址总是出现在MAC帧的最前面。一旦第二层交换机识别出目的地址,它就将收到的帧转发到适当的输出线路上。
直通式交换机能够取得最大可能的吞吐量,但有些冒险,它可能会传播损坏的帧,因为交换机重传之前无法做CRC检查。存储转发交换机会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引起一些延迟,但它增进了网络的整体一致性。
四层交换机第二层交换机
众所周知,第二层交换机,是根据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和通过站表选择路由来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交换的。
二层交换机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帧头中的源MAC地址,并将MAC地址与源端口做对应存储在站表中。
(2) 再去读取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同一VLAN下的所有端口,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因为站表的建立与维护是由交换机自动完成,而路由器又是属于第三层设备,其寻址过程是根据IP地址寻址和通过路由表与路由协议产生的。所以,第二层交换机的最大好处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因为它只须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地址,而直接根据MAC地址产生选择转发端口的算法又十分简单,非常便于采用ASIC专用芯片实现。显然,第二层交换机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处处交换"的廉价方案,虽然该方案也能划分子网、限制广播、建立VLAN,但它的控制能力较小、灵活性不够,也无法控制各信息点的流量,缺乏方便实用的路由功能。
第二层交换机提供的性能越来越好,可以满足个人计算机、工作站以及服务器产生的大通信量。但是,随着一幢楼或楼群中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第二层交换机也显露出不足之处。尤其是出现了两个问题:广播超负荷和缺少多链路。为此,有些运营商推出了第三层交换机,它在硬件上实现了路由器的分组转发逻辑。
市场上有多种不同的第三层交换机体制,不过从本质上看,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分组式交换机和基于流的交换机。分组式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的操作方式相同。由于转发逻辑由硬件实现,与基于软件的路由器相比,分组式交换机在性能上呈数量级地增长。基于流的交换机试图通过识别具有相同源点和终点的IP分组流来提高性能。具体做法是通过观察当前通信量或是在分组首部中使用特殊的流标签(在IPv6中允许,但在IPv4中不可以)。一旦流被识别后,就可以建立一条经过网络预先定义的路由,以此加快转发处理速度。同样,它与完全基于软件的路由器相比,大大提高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