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发展对人类居住建筑历史形成了空前的贡献;本研究拟在世界住宅建筑发展的框架下,对当代中国住宅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源流总结,上溯原型,分析主要类型学特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讨论变型,提出未来转型的多种可能性。研究拟归纳住宅建筑发展与设计方法的中国模式,总结其个性与成就、经验与教训,以期增强中国住宅建筑的国际话语权,突破欧美学术界对住宅建筑发展规律和设计原则的一般认识。.研究内容主要为:1,城市与住宅的互动高速发展;2,住宅体系从福利到市场再到保障的进程;3,高容积率下的高层住宅策略;4,新城新区新村的城市设计特点;5,户型和面积的演变;6,商业化推动下的建筑形式表现;7,适用易行的技术观。.研究团队有较强的国际合作、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背景,拟采用建筑类型学、建筑历史学方法,运用比较研究等手段开展工作,力求在国际建筑语境下提出对于中国住宅建筑的创新认识观,并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新中国城镇住宅建筑发展可被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是福利住房为主的缓慢发展阶段;1980年起至今,是以住房商品化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世界住宅建筑发展中独特的类型学特征。 本研究在住宅全球化整体发展框架下,对当代中国住宅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源流总结,归纳了四层面八点典型特征。在社会层面的动力特征:1,高速发展的住宅建筑成为城市发展欲罢不能的动力,住宅建设成为利益相关方的共赢点,全国城镇住宅动态存量达到186亿㎡(2014) 2,自有商品住宅成为个人投资热点,自有化率85%(上海,2015),形成了商品住宅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城市设计层面的形态生成:3,公私妥协造就高层低覆盖率行列式布局;4,大尺度封闭小区填充由中心城区和郊区通用的“推光式改造”带来的增量土地。在住宅功能与形式层面的精心雷同:5,一梯N户单元式套型平面一枝独秀,投资消费概念引导住户强烈关注自我;6,建筑形式上也有明显的重商主义特点。在建造技术上的巨量使用:7,重视低门槛和规模效应,无所不在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和现场建造方式成为鲜明特色;8,绿色生态概念成为点到为止的产业化标签。 本研究认为,当代中国住宅建筑发展的范式生成,核心机制是追求局部“效率”所致。研究预判,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向存量模式转变,住宅政策与设计标准的改革与对城市价值的认识争鸣,追求综合“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次多元化转型是必然趋势。 研究团队在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交流和设计实践方面得到进一步锻炼,建立空间与定量数据模型对大量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是突破建筑类型学等计划研究手段上的创新;项目组成员与众多国际知名专业人士接触,先后多次参加UIA、ISUF、CUHC及主办住宅转型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体现了本研究增强我国住宅研究国际话语权的积极意义;设计实践多次获奖也反证了本研究所追求“类型学贡献”方法论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在社会科普转化方向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2100433B
张锦秋,罗哲文,冯冬青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结构理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结构理性具有强调结构正确性,强调材料本身特性,重视结构技术等共同特点,古代中西建筑中具有共同的自发的结构理性特征,而现代社会,结构理性在中国建筑界逐...
高层楼房较少冲煞。在位理学上来说,居住于较高层始终是占优的,因为针对高层的侵袭煞气不太多,反之针对低层的住户,尤其是八楼以下的住宅,很容易被路灯、短柱及尖塔等带煞景物所伤,所以建议大家最好选择居住于十...
建筑类型学,作为一种分类归纳的方法,不仅为我们提供大量可寻的基础数据,更在纷繁复杂的建筑流派与理论中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文化建筑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城市节点,研究这些节点的形态能够为以后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一种符合社会规律、文化意识、地域特征的设计方法.本文采用类型学作为阅读城市的手段,对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进行形态上的分析归纳,以期找到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
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对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分析研究,对传统客家民居空间在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及空间组织中提取"原型",再结合功能和场景转换为新的形式,推导了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和展示空间的类型设计,对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建筑空间类型设计进行了图示分析,希望对新客家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代中国建筑集成:住宅建筑》精选全国优秀的住宅建筑的图纸和效果图进行分析和研究。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建筑集成:住宅建筑》精心选取的住宅设计和建筑案例可以为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多彩的视角去理解房产开发和住宅设计,相信《当代中国建筑集成:住宅建筑》的出版会为我国的住宅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当代中国建筑集成:住宅建筑》由王兴田主编。
2100433B
《当代中国建筑集成2:住宅建筑》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兴田,当代中国建筑论坛总召集人,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