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 | 页 数 | 194页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开 本 | 16 |
谢天,女,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大余县,一级注册建筑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2000—2003年、2004—200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别获建筑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 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批评和文化批评。迄今为止,完成大中型规划与设计项目100余项,如北京朝内大街商业大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餐饮中心、北京左家庄力鸿花园多元大厦、上海奉贤医院内科儿科大楼(合作)等项目。在国内建筑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评论、建筑历史等领域,参与翻译英文著述1部(《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目前正在主持承担多项军队设计与科研项目。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内容包括绪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认同不仅是职业角色的认同,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和建筑作品的认同。
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认同不仅是职业角色的认同,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和建筑作品的认同。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理论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员工学习参考。
这个问题好大奥。不过似乎是有规律的。从老一辈的如张开济、梁思成、张fu、齐康。。。。等老一辈建筑师,到楼主上面提到的各位,以及其他当代土生土长或者留洋归来的。。。最终的归宿必将为5千年的文明所同化,衍...
随着一代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我们应该更多去思考怎么才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建筑文化。
国内设计不是不好只是出名的设计师大多数都是学历高而已。具备高能力的设计师一般都不出名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而国外的设计是都是真本事一步一步提升的。后面你懂的……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6月1日)
丛书名: 博士论丛
平装: 19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尺寸: 23.8 x 17.8 x 1.2 cm
重量: 481 g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1.1 现代性的困惑
1.1.1.2 平均的建筑、平均的人
1.1.2 选题依据
1.1.2.1 现代性:强调主体的自由
1.1.2.2 对人自身的思考:关注个体
1.2 研究视角与论文框架
1.2.1 人、语言与存在
1.2.2 从“同一性”到“认同”
1.2.2.1 “认同”的概念
1.2.2.2 “危机”的概念
1.2.2.3 认同与现代性
1.2.3 相关文献综述
1.2.3.1 互动论中的角色与自我
1.2.3.2 其他认同的理论
1.2.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2.4.1 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视野
1.2.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
2.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
2.1.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
2.1.1.1 以职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变化
2.1.1.2 文化资本理论与知识的力量
2.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1.2.1 建筑学的新内涵
2.1.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内涵
2.1.2.3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1 历史中的群体现象
2.2.2 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2.1 第四、五代中国建筑师的“现代意识”
2.2.2.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造
2.2.2.3 个体的突围
第3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
3.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认同危机
3.1.1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知识服务”
3.1.1.1 建筑师身份与角色的历史变迁
3.1.1.2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的多重属性
3.1.1.3 知识、职业角色与人文精神
3.1.2 职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2.1 职业发展脱离社会的框架
3.1.2.2 职业伦理的缺失
3.1.3 社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3.1 精英意识的缺乏
3.1.3.2 人文精神的缺失
3.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3.2.1 建筑创作主体的话语转型
3.2.1.1 知识的叙事:建筑师的创作与表达
3.2.1.2 “群体主体性”与宏大叙事
3.2.1.3 “异化的主体”与商业运作
3.2.1.4 “个体主体性”与私人叙事
3.2.1.5 平庸的“多元化”
3.2.2 群体主体的认同危机
3.2.2.1 想象的共同体
3.2.2.2 “家”的原型
3.2.3 异化主体的认同危机
3.2.3.1 欲望的主体
3.2.3.2 欲望超越理性
3.2.3.3 占有式的生存
3.2.4 个体主体认同的危机
3.2.4.1 临时的“集体”形式
3.2.4.2 自我与角色的分离
3.2.5 知识的“人格”化
3.2.5.1 人格的概念
3.2.5.2 知识的人格化
3.3 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1 建筑与意义
3.3.1.1 建筑与意义
3.3.1.2 认同、流行与建筑
3.3.2 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2.1 民族的“寓言”
3.3.2.2 所指的“游戏”
3.3.2.3 场所的缺失
3.3.2.4 沉默的建筑
第4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
4.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1 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1 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2 “贾樟柯”现象
4.1.1.3 展览的意义
4.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2.1 张永和与“第三种态度”
4.1.2.2 刘家琨与“玉米”策略
4.1.2.3 王澍与“造园”游戏
4.1.2.4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文人意识
4.2 他者的形象
4.2.1 库哈斯
4.2.2 安藤忠雄
第5章 结语
5.1 认同与个体的现代性
5.1.1 认同:一个未完成的进程
5.1.1.1 边缘化:一个未实现的自我认同
5.1.1.2 建构对话身份
5.1.2 结语:个体的现代性
5.2 本文遗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
面对当下中国建筑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知识网络的飞速发展,建筑师的职业图景正在被重新认知.突破建筑设计边界的努力,让建筑师不再把自己完全定义在行业内,这逐渐成为新一代建筑师的常态;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本身的范式也在转变,其角色、使命、方法与工具正在飞速变化,建筑设计从产业链的一环,拓展到策划乃至介入整个建设系统和全流程管控中.在这里,我们聚焦中国建筑行业的变迁,透视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分析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职业前景.
2015年1月,住建部首次提出\"注册建筑师负责制\"概念,10月,住建部委托上海在自贸区正式实施\"注册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到现在已经近3年了。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和难点。针对这一业内的热点话题,本刊特向参与建筑师负责制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稿,依托2018年8月31日在上海召开的建筑师负责制学术论坛的内容,并以宋春华先生在2017年威海国际人居节上发表的演讲《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为开篇,从理论、论坛、实践几个方面对当前建筑师负责制的践行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与广大读者共享。
其基本思想是,对系统操作的各种权限不是直接授予具体的用户,而是在用户集合与权限集合之间建立一个角色集合。每一种角色对应一组相应的权限。一旦用户被分配了适当的角色后,该用户就拥有此角色的所有操作权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在每次创建用户时都进行分配权限的操作,只要分配用户相应的角色即可,而且角色的权限变更比用户的权限变更要少得多,这样将简化用户的权限管理,减少系统的开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建筑师》介绍了建筑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历史等诸多元素的对立统一。建筑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 冯金龙
当年学建筑入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讲建筑设计是一个集体性活动,很像乐团演奏,建筑师就好比是一个乐队的指挥,既然任何一首美妙的乐曲都离不开一个出色的指挥家,那么每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也需要建筑师跨专业、全过程地整体协调和把握。
然而现在的建筑设计不断受到权力审美和商业资本利益驱动的冲击, 建筑师丧失话语权, 严重影响了建筑设计的创造力。加之现在日益细化的专业分工,专项设计和前后各设计阶段的脱节导致整个设计过程碎片化,使得建筑师的对项目的控制力被不断肢解和压缩。而现行的施工监理制度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也常常让建筑师在施工阶段职责和权利缺位,难以保证建筑设计的完成度。
现倡导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这预示着建筑师角色的重新回归。我们应对建筑师执业的责权利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更需要对保障行业有序运行的政策法规制度进行系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