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活性聚合物》是2007年0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澳)戈登G.华莱士 杰弗里M.斯平克斯 利昂A.P.凯恩-马圭尔 彼得R.蒂斯代尔。
书名 | 导电活性聚合物 | 定价 | ¥45.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澳)戈登G.华莱士 杰弗里M.斯平克斯 利昂A.P.凯恩-马圭尔 彼得R.蒂斯代尔 |
出版时间 | 2007年07月 | ISBN | 9787030191281 |
页数 | 202 |
由CRC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这本书,除详细地介绍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外,还较系统地收集了2002年以前有关这一方面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作为化学家,作者特别注意材料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而作为材料化学家,他们还将注意力瞄准到材料科学已由均相的单一材料体系,发展到异相的组合材料体系。
而第二版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聚噻吩和聚苯胺体系,以及聚吡咯的最新进展。对过去五年内有关导电聚合物加工技术以及含有这类聚合物器件制作的重要进展也进行了讨论。
综述了本征型导电聚合物(ICPs)基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其气敏性能的各种因素。制备ICPs气敏材料的主要方有电化学聚合或沉积、化学氧化聚合和气相聚合,影响其气敏性能的重要因素有掺杂(特别是质子酸掺杂)、对ICPs进行复合或填充处理、ICPs气敏材料的制备工艺、被检测气体或蒸气的性质以及外界条件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PTC转变区的电阻率突变与惨流曲线在临界体积分数附近的电阻率突变在导电机制上是同一的只要复合材料具有近似开关性质的渗流导电特性,室温下填料的体积分数决定PTC转变温度及PTC转变点的温度系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瑞典的几所大学与学院的几位专家完成的。作者视角独特,正如其序言中所指出的,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放在一起讨论起到了连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理论与水溶性聚合物理论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应用中常常和聚合物在同一体系,讨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更符合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在此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行为,对实际应用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23章,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以及新型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间的相互作用和相行为以及流变学行为、聚合物溶液以及表面活性剂与水溶性聚合物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最后几章还讨论的表面活性的应用,如用作润湿剂、乳化剂、去污剂等,微乳液以及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本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参考。
本项目针对热塑性聚合物尚未形成有效自修复方法的现状,基于活性聚合的概念和方法,发展了一种适用于热塑性聚合物的单组分修复剂型自修复体系。通过深入研究修复剂微胶囊的合成方法、活性聚合物基体合成路线、修复剂修复微裂纹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修复剂微胶囊对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等,将为实现此类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活性聚合物向智能材料应用方向发展。 首先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分别制备了包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苯乙烯与环氧丙烯酸双酯混合物等乙烯基单体的微胶囊。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这些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然后,在室温下利用本体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活性”PMMA,考察了其聚合反应动力学以及再引发单体聚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含有单组分乙烯基单体微胶囊的“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利用悬臂梁冲击实验对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进行了有效表征,详细考察了修复剂胶囊种类、胶囊含量、胶囊大小和修复时间等因素对自修复效果的影响,并结合修复断面分析,揭示材料的自愈合微观机制。自修复复合材料的修复效率随胶囊含量和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于GMA微胶囊修复体系,当胶囊的含量和平均粒径分别为20 wt %和283 μm时,修复效率达到最大(~120%),达到最大修复效率的时间约为24 h,在三个月内自修复性能基本保持稳定。总体上看,微胶囊的加入均会造成复合材料的冲击、拉伸、弯曲等力学性能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一方面,以S, S-二(α, 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酯为RAFT试剂,在70oC条件进行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双硫代苯乙酸异丙苯酯为RAFT试剂,实施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室温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自由基聚合。对于含有GMA微胶囊聚苯乙烯自修复复合材料,当GMA微胶囊的粒径和含量分别为158.6 μm和20%时,修复效率达到最大(112.15%)。对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修复复合材料,粒径为133.4 μm的GMA微胶囊含量达到20%时,修复效率达到最大值(119.88%)。进一步,将活性聚合物包裹在乙烯基单体胶囊的外层,实现了对通用热塑性聚合物的修复。
本项目针对热塑性聚合物尚未形成有效自修复方法的现状,基于活性聚合的概念和方法,拟发展一种适用于热塑性聚合物的单组分修复剂型自修复体系。该自修复策略利用活性聚合物基体自身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并植入含乙烯基单体的微胶囊;当材料受力产生微裂纹而破坏微胶囊时,微胶囊将释放出乙烯基单体,经毛细作用扩散至裂纹处,进而被基体引发聚合而自动粘合裂纹。由于借助了共价键修复裂纹,修复效率高。为防止乙烯基类修复剂在材料储存期间失效,将采用添加微量可溶高效失活剂的方法,既可以有效阻止修复剂单体发生自聚,又不影响其室温修复反应时的聚合活性。通过深入研究修复剂微胶囊的合成方法、活性聚合物基体合成路线、修复剂修复微裂纹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修复剂微胶囊对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等,将为实现此类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活性聚合物向智能材料应用方向发展,因而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