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
高1-1.5m;直径6-8mm;节间长8-15cm;疏被微毛和白粉;其节下密被白色微毛秆每节上枝条1枚箨鞘宿存;革质;稍被白粉;下部被白色短绒毛;边缘生脱落性纤毛;箨耳广椭圆形;长约1mm;繸毛长2-3mm;箨舌截平;高约0.5mm;箨片直立;钻状;被微毛每小枝具叶通常3枚;叶鞘被白粉;具脱落性白色微毛;叶耳卵形;具繸毛;叶舌高约0.4mm;叶片长12-23cm;宽3-4.5cm;基部常多皱纹;心形或截形;不对称;下面近无毛;次脉7-9对;具小横脉。
江西省。
生于稀疏阔叶林下。
无性繁殖(分蘖繁殖)。
秆材整秆使用或加工成工艺品;也可栽培于庭园中供观赏。
1995年由福建省华安县林业局培育。
海拔175.0m,土壤类型:红壤,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年均温度20.9℃,年均降雨量1870.1mm。
来自4个省(区)的14个乐昌含笑种源在广东开展了多点种源试验,1~2年生测定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地点间生长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不显著,两个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7以上;各调查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非常密切,多数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树高、地径生长均表现良好的种源为4和13号,速生稳定性最好的种源为13号;选择13号种源(即仁化长江种源),可以得到3.97%的树高增益和8.81%的地径增益,早期遗传改良效果较明显。
通过80块标准地资料,对赣西北石灰岩地区淡竹生长的立地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指出:淡竹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竹种,赣西北石灰岩地区淡竹的生长环境较差且变化复杂;立地因子对淡竹生长的综合影响非常显著;在众多的立地因子中,坡位、坡形、土层厚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中水解N和全P含量对淡竹生长的影响比较显著。
秆高1-2.5(3)m;直径0.3-0.8cm;节间长25-28(35)cm;分枝一侧基部微扁平;节下方具一圈白粉;秆壁厚1-2mm;秆环微隆起或在分枝节上显著隆起呈圆脊状秆每节1分枝;上部节上可有3-4枝;上举箨鞘宿存;远短于节间;背面初时下部疏被及基部较密被淡黄色小刺毛;此毛早落;边缘密生纤毛;箨耳缺失;鞘口两肩各具2-5枚长5-11mm的繸毛;箨舌高约0.5mm;箨片外翻;线状披针形或三角状锥形小枝具叶1-4;叶鞘边缘密生纤毛;叶耳缺失;鞘口两肩各具2-5条长1-3mm的繸毛;叶舌高约0.5mm;叶片长14-25cm;宽2.5-4cm;次脉5-9对。
海拔175.0m,土壤类型:红壤,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年均温度20.9℃,年均降雨量1870.1mm。
1994年由福建省华安县林业局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