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滇池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精准治污实践 | 作 者 | 何佳 |
---|---|---|---|
ISBN | 9787030612366 | 页 数 | 317 |
定 价 | 13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9年06月01日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B5 |
前言
第1章 滇池流域概况 1
1.1 自然环境状况 1
1.1.1 滇池及流域基本情况 1
1.1.2 滇池水系及水资源概况 2
1.2 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 7
1.2.1 滇池水环境质量现状 7
1.2.2 滇池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8
1.2.3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15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6
1.3.1 行政区划及人口 16
1.3.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7
1.4 本章小结 18
第2章 滇池流域污染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 19
2.1 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19
2.1.1 污染现状及特征 20
2.1.2 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22
2.2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30
2.2.1 污染现状及特征 30
2.2.2 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38
2.3 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47
2.3.1 污染现状及特征 48
2.3.2 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54
2.4 内源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63
2.4.1 污染现状及特征 63
2.4.2 内源污染变化趋势 103
2.4.3 原因及问题分析 116
2.4.4 小结 119
2.5 滇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120
2.5.1 外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及入湖量变化趋势 120
2.5.2 入湖污染负荷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 121
2.6 本章小结 130
第3章 滇池水污染治理概况 132
3.1 滇池水污染治理基本概况 132
3.1.1 “九五”滇池治理情况 133
3.1.2 “十五”滇池治理情况 134
3.1.3 “十一五”滇池治理情况 135
3.1.4 “十二五”滇池治理情况 136
3.1.5 “十三五”以来滇池保护治理情况 137
3.2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 137
3.2.1 环湖截污及交通工程 137
3.2.2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138
3.2.3 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138
3.2.4 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139
3.2.5 内源污染治理工程 140
3.2.6 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 140
3.3 本章小结 140
第4章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方法 142
4.1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42
4.1.1 国外水质目标管理经验 142
4.1.2 我国水质目标管理体系的发展 144
4.1.3 水质目标管理体系内涵与特点 147
4.2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体系关键技术方法 148
4.2.1 流域控制单元划分 148
4.2.2 水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确定 151
4.2.3 流域污染源调查 154
4.2.4 水环境容量 157
4.2.5 河湖水质响应关系研究 165
4.2.6 流域污染物总量分配 174
4.3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方法展望 177
4.3.1 水生态环境分区 177
4.3.2 水生态基准 178
4.3.3 水生态模型 178
4.4 本章小结 179
第5章 滇池流域水质目标管理 180
5.1 滇池流域陆域污染负荷迁移转化模型和湖体水质水动力模型构建 180
5.1.1 滇池流域陆域污染负荷迁移模型构建 180
5.1.2 滇池湖体水质水动力模型构建 204
5.2 滇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特征研究 236
5.3 滇池流域河湖水质响应关系 238
5.4 入湖河流水质目标 243
5.4.1 控制断面水质改善需求 243
5.4.2 入湖河流水质目标 245
5.5 流域污染总量控制策略 249
5.6 本章小结 250
第6章 滇池流域精准治污实践 253
6.1 盘龙江片区精准治污决策方法 253
6.1.1 盘龙江片区精准治污决策思路 253
6.1.2 盘龙江片区精准治污技术路线 253
6.2 盘龙江片区概况 254
6.2.1 盘龙江片区范围 254
6.2.2 盘龙江片区水系分布 255
6.2.3 盘龙江片区主要排水设施分布 255
6.2.4 盘龙江片区土地利用情况 257
6.2.5 盘龙江水质特征 258
6.3 盘龙江精准治污控制单元划分 261
6.3.1 盘龙江排放口核查 261
6.3.2 盘龙江精准治污控制单元划分 262
6.4 盘龙江片区陆域污染负荷迁移模型构建 264
6.4.1 盘龙江片区陆域污染负荷迁移模型选择及模型原理 264
6.4.2 盘龙江陆域污染负荷迁移模型构建 276
6.5 盘龙江片区入河污染负荷核算 287
6.5.1 盘龙江片区入河总量及污染特征 287
6.5.2 盘龙江片区入河量空间分布特征 290
6.5.3 盘龙江片区重点控制单元确定 291
6.6 盘龙江片区重点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291
6.6.1 盘龙江水质现状与水质目标的差距 291
6.6.2 北辰大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292
6.6.3 学府路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297
6.6.4 核桃箐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301
6.6.5 花渔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306
6.7 本章小结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3 2100433B
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以目标总量控制为主。以滇池为代表的富营养化湖泊,普遍存在流域河湖水质目标不匹配、流域污染物减排不能支撑湖泊水质达标等问题。本书以滇池为例,介绍了流域污染源解析、水质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过程,以及流域精准治污措施实施的具体内容,以期为其他富营养化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周志轩所撰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配合幽默有趣的漫画插图,对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复杂内容,进行了简洁生动、实用的介绍,对于期待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中国企业人士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及时和...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定义: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
公司XXXX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 为充分调动下属公司管理人员积极性,确保总部下达给下属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总部(以下简称甲方)授权给以_ _为第一责任人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乙方)负责该公司...
管网中污水的水质水量变化与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密切相关。对昆明市第六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以及服务范围内的广福路干管、云秀路干管、新宝象河南岸干管进行了水质水量监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质频繁超出设计值,2012年COD、BOD5、SS、TN和TP超出设计值的天数分别为202d、147d、209d、309d和175d。三根主干管的TN值持续高于污水处理厂进水设计值,广福路干管和云秀路干管夜间会出现水质水量冲击负荷。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污染企业排入市政管网的水质监督;加强管网的检测、维护和修复,减少垃圾、河水、雨水进入污水管网,以免影响进水水质;合理调整运行参数并强化脱氮除磷,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利用滇池流域2008年TM影像数据和入湖河流67个监测点的水质数据,以子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子流域综合分析和子流域分类分析两个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国家分类标准)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1个子流域单元的水质污染指标(CODMn、TP、TN、NH3-N)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显著正相关,与耕地、林地、草地呈负相关.对整个流域而言,城镇及工矿用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耕地的贡献;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将滇池流域的21个子流域分为3类(城镇及工矿用地为主、耕地为主、林地为主).分类分析表明,水质污染指标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同时,讨论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差异对水质的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比例结构和分布格局对水质亦具有重要影响,
前言
1滇池及其流域概况
2典型入湖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现状
3滇池流域特征污染源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
4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植物植被
5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治理技术研究概况
6滇池流域入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7新运粮河和盘龙江综合治理效果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2100433B
本书在对滇池流域入湖河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有的治理工程对滇池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水生态功能恢复、河流形态以及河滨带景观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识别特征污染源对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充分评估滇池流域入湖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通过河流健康生态评价研究,系统总结了滇池入湖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以典型城市河流新运粮河和城郊河流盘龙江的综合治理作为案例介绍了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法,为进一步认识滇池流域入湖河流存在的问题和推进治理提供支撑。
《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第34卷第10期刊载了云南师范大学彭双云、杨昆、洪亮、许泉立和黄雅君的论文——“基于 USLE 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41561068)等资助。
掌握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对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滇池水污染治理和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以降雨量、土壤、DEM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RS、GIS技术,结合土壤侵蚀模型,计算滇池流域1999~2014年每隔3年的土壤侵蚀量,分析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研究表明,1999~2014年的15年间,流域无明显侵蚀区域面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占比70%到2014年上升为82%;相反,土壤侵蚀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侵蚀面积最大,为776 km2,到2014年下降为468 km2,降低了39.7%,说明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好转。
结果显示,流域侵蚀强度空间演变趋势特点显著,约75%区域侵蚀强度未发生变化,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昆明市主城区、晋宁县城区域和新街镇一带;18.23%的区域侵蚀强度等级降低,集中于环滇池一带的入湖河流地带;8.36%区域侵蚀强度等级上升,多分布于滇池流域东、北和南端的山区地带。
滇池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转移矩阵显示微度侵蚀变化率较小,有较高的保存率;高侵蚀等级向低侵蚀等级转换的比率均高于低侵蚀等级向高侵蚀等级转换的比率,显示侵蚀区域得到了治理,成效显著;由微度和轻度侵蚀向中度和强度侵蚀的转换率非常低,3个时间段内均未超过0.94%,说明自1998年以来开展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较好。
因此,将RS、GIS与土壤侵蚀模型集成制作侵蚀变化的系列图谱,可从一个时空变化的角度发现、寻找土壤侵蚀脆弱区,有助于分析区域土壤侵蚀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变化过程,为进一步提出精准的侵蚀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