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 | 作 者 | 杨显清,杨德强,潘锦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07月01日 |
ISBN | 9787121291975 |
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电磁干扰效应()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
趋势()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52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6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
关系()
习题()
第2章电磁干扰源()
21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自然电磁干扰源()
23人为电磁干扰源()
24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习题()
第3章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传导耦合分析()
331电阻性耦合()
332电容性耦合()
333电感性耦合()
34辐射耦合分析()
341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343辐射耦合方式()
习题()
第4章接地与搭接技术()
41接地的概念()
42安全接地()
43信号接地()
431单点接地()
432多点接地()
433浮地()
434混合接地()
435转换接地()
44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
技术()
44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442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443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
技术()
45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51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
选择()
452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6屏蔽盒的接地()
461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462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47搭接()
习题()
第5章屏蔽技术()
51概述()
52电屏蔽()
521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22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523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524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53磁屏蔽()
531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32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533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54电磁屏蔽()
541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42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3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4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5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6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547通风孔的屏蔽()
548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
抑制()
549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
器件)泄漏的抑制()
55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习题()
第6章滤波技术()
61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
分类()
62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63反射式滤波器()
631低通滤波器()
632高通滤波器()
633带通滤波器()
634带阻滤波器()
64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641电容的频率特性()
642电感的频率特性()
65有源滤波器()
66吸收式滤波器()
67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
滤波器()
68电源滤波器()
69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习题()
第7章电磁干扰预测()
71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
作用()
72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73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731基波发射模型()
732谐波发射模型()
733非谐波发射模型()
74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741接收机的选择性()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乱真响应模型()
744接收机互调()
745接收机交调()
746接收机减敏()
75天线模型()
751天线的方向性()
752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3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4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
匹配修正()
755近场天线模型()
756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
配置()
757天线扫描()
76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761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762分级预测方法()
77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771干扰预测方程()
772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78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781频率管理()
782时间管理()
783空间管理()
79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791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流程()
792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习题()
第8章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81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82测试场地()
821开阔测试场地()
822屏蔽室()
823电波暗室()
824混波室()
825平行板线()
826横电磁波传输室()
827吉赫横电磁波(GTEM)
传输室()
83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831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2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3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LISN)()
834亥姆霍兹线圈()
835电流探头()
836功率吸收钳()
837信号发生器()
838功率放大器()
84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841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
特点()
842各种天线简介()
85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
测量()
851一般要求()
852传导发射测量()
853传导敏感度测量()
854辐射发射测量()
855辐射敏感度测量()
86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
简介()
861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862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
系统()
87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88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
测试系统()
习题()
第9章电磁兼容性教学实验()
实验一传导干扰抑制与滤波
实验()
实验二微波频谱分析仪测量小信号
实验()
实验三电磁屏蔽效能测量实验…()
实验四利用手机开展电磁兼容
实验()
实验五安全接地实验()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还附有电磁兼容的教学实验,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室只是一个大铁箱子,把外界的电磁信号进行隔离;而暗室不仅有室的功能而且内部贴了铁氧体、辟尖等吸波材料,为的是模拟空旷场地的环境。暗室比室贵很多就是贵在暗室内贴的这些材料上面。
工作原理: 在电磁灶内部,由整流电路将 50/60Hz &nb...
在磁场运动时带动导体一起运动,这种作用称为“电磁驱动”作用。当磁铁转动时,设某时刻磁铁的N极处在金属圆盘的半径Oa处,根据楞次定律此时在圆盘上将产生如图所示的涡流,结果在该半径处形成由a流向O处的感应...
地结合起来。一味追求实测和一味追求仿真的思路均是片 面的。以下列举了大量的典型 EMC仿真实例,介绍对各类 电磁兼容问题如何有效地采用 CST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预估, 开阔电磁电路仿真软件的应用思路。 电磁仿真软件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与要仿真物体 的电尺寸相关。电尺寸定义为被仿真物体的几何尺寸(米) 除以所涉及最高频率对应的波长(米),单位是波长数。 电磁仿真分为电路仿真、准静电磁仿真、全波电磁仿真、 高频渐近仿真等四大类算法以及它们的混合算法。除了电 路仿真不涉及到结构实物的物理尺寸外,其余均与其电尺 寸有关。注意,这里讲的路仿真指的是纯电路仿真,即基 于 SPICE 网络的电压电流仿真,不包含三维结构分布参数 提取的概念,因为此时将涉及场仿真,即比电路仿真高一 个级别的 “准静电磁仿真 ”。 根据电尺寸的大小,我们将电磁兼容仿真分为以下四 个层面: a) 印刷电路板板级 EMC仿真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是在《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由王学奎、黄见良担任主编。该教材编委会由包金花、陈翠莲、丰胜求、郝再彬、洪玉枝、黄见良、井文、柯玉琴、李海霞、厉秀茹、刘明、刘延吉、时翠平、王双明、王学奎、杨特武、于虹漫、张达、张方东、张玉琼(按姓氏拼音排序)等来自全中国13所院校的20位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组成。修订初稿完成后由编委互审,副主编审校,主编王学奎、黄见良负责全书统稿。华中农业大学李合生教授、曾汉来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夏凯教授对该教材进行了最终审阅。华中农业大学2010张之洞班(农科)的王喆、凌寒和阮丹娜为该书绘制了部分插图。此外,该教材的出版、发行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吴雪梅、孟丽、李光跃等以及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的支持。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中国国内外有关资料、论文和实验指导等 。
2015年1月22日,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职务 |
姓名 |
---|---|
策划编辑 |
孟丽 |
责任编辑 |
孟丽 |
封面设计 |
张楠 |
责任印制 |
刘思涵 |
课程资源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配套建设有“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数字课程 。
数字课程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内容提供者 |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数字课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4年12月 |
王学奎、黄见良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第3版)》分为两篇和一个附录。第一篇为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介绍了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红外CO₂气体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技术、气体测压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免疫化学技术、Southern blotting和PCR反应原理与技术等实验理论及其相关仪器设备的设计、工作原理和操作;第二篇为实验技术,主要包括生理生化在内的80多个实验技术和5类综合性实验技术方案,涉及植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和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附录部分包括各种常用参数表、常用缓冲液、培养液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性质、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