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评价是水质调查的继续。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模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在文字分析与描述中,有时可采用检出率、超标率等统计值。数学模式计算分两种情况:一种用于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另一种用于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单项水质参数评价简单明了,可以直接了解该水质参数现状与标准的关系,一般均可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只在调查的水质参数较多时应用,此方法只能了解多个水质参数的综合现状与相应标准的综合情况之间的某种相对关系。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2) 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
(3) 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4) 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应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或相应的地方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应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标准;感潮河段应按照当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选用相应的标准。有些水质参数国内尚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或建立临时标准,所采用的国外标准和建立的临时标准应经环保部门确认。评价区内不同水环境功能的水域采用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 。
评价因子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水质现状调查与水质分析结果,选择其中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和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较大或国家、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的数量须能反映水体评价范围的水质现状。
一般情况,评价因子的数值可采用相应水质参数的多次监测平均值,但如该参数数值变化甚大,为了突出高值的影响可采用内梅罗(Nemerow)平均值 .
6.1本标准规定的项目标准值,要求水样后自然沉降30分钟,取上层非沉降部分按规定方法进行分析。6.2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布点、监测频率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6.3本标准水质项目的分析...
发你,查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ⅰ类、ⅱ类水质、ⅲ类水质、ⅳ类水质、ⅴ类水质五类。一、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1、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ⅱ类主要适用于集...
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采用概率统计得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平均值等结果。单因子指数能客观地反映水体的污染度,可清晰地判断出主要的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地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污染变化,反映污染历时。单因子指数评价为水质规划与水污染综合整治服务,根据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在水质规划和综合整治时做到水体与陆地污染的衔接 。
1 嘉兴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曹小明 1 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 其正常功能的各 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 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 水环境 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嘉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 市。但与此同时,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 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也影响了经济、 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缓解水环境这一瓶颈 制约,是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嘉兴水环境现状 (一)河道现状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市域河道纵横、湖荡众多。全市河道总长度 13802km,水域面积 273.24km2,其中市、县二级主干河道 57条,总长 959km;0.1km2 以上湖荡 66 个
目前,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时常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所谓环境质量指数就是将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浓度值与它们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相比,并进行综合运算。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常用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反映单一污染物影响的“分指数”,另一种是反映多种污染物共同影响的“综合指数”。
分指数是环境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Ci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允许浓度(评价标准) Si的比值:
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i 因子对环境质量影响越大;当分指数为1 时,单因子的环境质量达到评价标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仅进行了一期监测,又没有直接可用的例行监测资料,不能轻易以这几天的监测值代表整个评价区不同时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因为正如前面已多次分析过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气象条件差别大,污染源也在变化,致使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差别很大。
在参与评价因子数大于1时,就要用多冈子环境质量指数来表述环境质量状况。
分级评价法,是我国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提出的方法。该方法将大气质量划分为五级: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相当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和城市一般植物需要达到的水平;第四级、第五级相当于污染和重污染水平。2100433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的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和环境特点而有不同,一般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种、种群、群落等)和非生物成分(水分、土壤)的评价,即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评价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需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另外,现状评价还需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生存的主要问题等。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例如,早期的生态系统评价就是着眼于某些野生生物物种或自然区的保护价值,指出某个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现状、有哪些外界(自然的、人为的)压力,根据这些住处提出保护措施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两类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由于影响因子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仍由于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此,对生态环境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的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的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2100433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是否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为:①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②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③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
由于生态环境结构的层次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二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对可因子要作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
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生态因子层次上进行的,其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植被。包括植被的类型、分布、面积和覆盖率、历史变迁原因,植物群系及优势植物种,植被的主要环境功能,珍稀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植被现状评价应以植被现状图表达。
(2) 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境现状、破坏与干扰,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珍稀动物种类与分布等。动物的有关信息可从动物地理区划资料、动物资源收获(如皮毛收购)、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从生境与动物习性相关性等获得。
(3) 土壤。包括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过程,理化性质,土壤类型、性状与质量(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并与选定的标准比较而评定其优劣),物质循环速度,土壤厚度与密度,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以及土壤生物丰度、保水蓄水性能和土壤碳氮比(保肥能力)等以及污染水平。
(4)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评价两大领域,评价内容主要是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水质评价是污染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环境的评价亦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水的资源量;二是与水质和水量都有紧密联系的水生生态评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难以进行结构上的优劣比较,但可借助于生态制图并辅之以文字阐明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运行情况,亦可借助景观生态的评价方法进行结构的描述,还可通过类比分析定性地认识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影响等。
生态环境功能是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的。例如,生物量、植被生产力和种群量都可定量地表达;生物多样性亦可量化和比较。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层次分析,设定指标和赋值,可以综合地评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许多研究还揭示了诸如森林覆盖率(或城市绿化率)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信息亦可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
无论是水土资源还是动植物资源,因其巨大的经济学意义,一般都已在使用中,都有相应的经济学评价指标。例如,土地资源需进行分类,阐明其适宜性与限制性,现状利用情况(需要附图表达)以及开发利用潜力;耕地分为等级,并可用历年的粮食产量来衡量其质量,评价中应阐明其肥力、通透性、利用情况、水利设施、抗洪涝能力、主要灾害威胁等。一般而言,环境质量高,其资源的生产率亦高,经济价值也高,因而有些经济学评价方法可以引入到环境评价中来。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和污染危害等几大类。这类问题亦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量;用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流失量指标,可定量地评价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测算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相对比例,辅之以荒漠化指示生物的出现,可以半定量地评价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类比,可以定性地评价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削减洪水,防止海岸侵蚀,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