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崖角藤(学名:Rhaphidophora megaphilla)为天南星科崖角藤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300米的地区,多生在潮湿热带密林中的大树上或石灰岩山崖壁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中文学名 | 大叶崖角藤 | 拉丁学名 | Rhaphidophora megaphylla H. Li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百合纲 | 亚纲 | 棕榈亚纲 |
目 | 天南星目 | 科 | 天南星科 |
族 | 龟背竹族 | 属 | 崖角藤属 |
种 | 大叶崖角藤 | 命名来源 | 植物分类学报15(2) |
大叶崖角藤形态特征
附生藤本植物,攀援高达30米以上。茎圆柱形,粗壮,粗3-4厘米,节间长1-6厘米;气生根肉质,圆柱形,粗1-2毫米。叶柄绿色,近圆柱形,长50-70厘米,基部粗约2厘米,腹面具浅槽,槽干时宽4毫米,两侧有膜质叶鞘达关节,脱落,关节长3厘米;叶片绿色,背面淡绿色,革质,极大,卵状长圆形,先端骤尖,基部心形、全缘,长50-70厘米,宽28-50厘米,中肋粗壮,上面扁平,背面明显隆起,基部宽达3毫米,Ⅰ级侧脉10-13对,腹面不显,背面隆起,几平伸,与中肋成80-90度锐角,至边缘弧曲上升并连接,Ⅱ、Ⅲ级侧脉较纤细,极多数,与Ⅰ级侧脉平行,脉距约3毫米,其间具网状细脉。花序顶生和腋生,基部有长25厘米、宽4-5厘米的披针形苞片。花序柄绿色,长15-16厘米,粗2厘米。佛焰苞狭长,席卷,蕾时长20-27厘米,绿白色,长渐尖,人为展平宽16厘米,花时舟状展开,淡黄色,肉质,先端盔状,干时厚达2毫米。肉穗花序无梗,淡黄绿色,干时绿黑色,圆柱形,长约17-20厘米,粗2-3厘米,先端钝,基部斜圆形。花密集,两性;子房角柱状,长7毫米,顶部截平,呈四边形或六边形,柱头头状,突起,无柄;胚珠多数(≥8),长椭圆形或圆柱形;株柄细长,基部具微毛,生于侧膜胎座上。雄蕊4,花丝扁,长2-3毫米,宽0.5-1毫米,花药小,黄色。花期4-8月。
应该是三角叶西番莲
相思藤茶清甜爽口,其味甜入“肝、肺、肾”三经,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润肺护肝、抗菌除湿、消炎通窍,回味无穷、风格独特、老少皆宜常饮有益健康。若放少量的铁观音或其它茶混合泡饮,味道更佳。相思藤茶含有丰富的...
心叶藤叶片酷似心形而得名,蔓性藤本植物,攀援性强,叶心形深绿色,是一种优雅的观叶植物。净化作用心叶藤在办公场所、商场、医院、居家、会议场所、写字间、酒店大堂、等场合用来美化环境,绿化装饰,净化空气等起...
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排风藤茎叶果中番茄碱的含量.方法:建立RP-HPLC法测定排风藤茎、叶、果中番茄碱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YMC-Pack ODS-AA(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v.v-1),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0℃,紫外检测波长为203nm.线性范围:0.10~0.60mg.mL-1(相关系数r=0.999 7).结果:测得排风藤茎叶果中番茄碱的含量分别为1.104mg.g-1、0.494mg.g-1、1.030mg.g-1;RSD分别为2.60%、2.40%、2.80%;平均回收率为97.6%,RSD为2.93%(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可为开发利用三峡库区民间中草药排风藤提供研究基础.
用11个采集点野生三叶木通(Akebia.trifoliate)单株进行栽培试验,对其茎藤生长性状与采集点地理因子、试验点气候因子之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三叶木通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海拔垂直梯度变异为主,纬向渐变为辅;海拔及纬度差异产生了温度和光照差异,水热因子的综合选择作用是三叶木通茎藤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重要原因,其中温度和光照是主导因子.海拔或纬度较高的地区,产生了喜温光喜湿的三叶木通气候生态类型;海拔或纬度较低地区,产生了喜温光的三叶木通气候生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