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城镇化下土地利用变化与效应:以江西省为例 | 作 者 | 钟业喜等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9年04月01日 |
页 数 | 212 页 | 定 价 | 88 元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030589057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2
1.1.1 江西省城镇化和工业化步入快车道 2
1.1.2 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度调整 3
1.1.3 江西省绿色崛起的内在要求 4
1.1.4 土地利用变化成为揭示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视角 5
1.2 研究区域 6
1.2.1 区域概况 6
1.2.2 研究单元划分 7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8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模拟 12
2.2 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 15
2.3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 17
2.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 19
第3章 城镇化下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 21
3.1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22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3.1.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特征 24
3.1.3 土地利用景观特征 25
3.1.4 土地利用动态度 28
3.1.5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特征 31
3.1.6 土地利用程度 36
3.1.7 本节小结 38
3.2 江西省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39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
3.2.2 城乡建设用地演化的总体特征 41
3.2.3 城乡建设用地演化的空间分异 42
3.2.4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转移特征 45
3.2.5 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 47
3.2.6 本节小结 53
3.3 江西省农村居民点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4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5
3.3.2 农村居民点总体特征 56
3.3.3 基于网格的农村居民时空特征 56
3.3.4 基于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析 60
3.3.5 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影响因素 63
3.3.6 本节小结 66
第4章 城镇化下江西省人口与土地系统关系 71
4.1 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研究 72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
4.1.2 建成区及人口表征的城市规模演变 74
4.1.3 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 78
4.1.4 不同等级体系下城市协调性分析 82
4.1.5 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探讨与建议 84
4.1.6 本节小结 86
4.2 赣南山区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耦合研究 87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88
4.2.2 人口集中度与土地集中度特征 88
4.2.3 城市人口增长-土地扩张耦合特征分析 94
4.2.4 城市人口增长-土地扩张耦合类型动态演变 98
4.2.5 本节小结 101
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 103
4.3.1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测算 104
4.3.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时空分布特征 110
4.3.3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分布特征 111
4.3.4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112
4.3.5 本节小结 113
第5章 城镇化下江西省土地利用生态效应 117
5.1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演变 118
5.1.1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19
5.1.2 生态风险指数集聚空间格局 121
5.1.3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123
5.1.4 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关系 125
5.1.5 本节小结 127
5.2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生境质量演变 128
5.2.1 生境质量评价方法 129
5.2.2 江西省生境质量总体格局 131
5.2.3 主要流域断面生境质量监测 133
5.2.4 县域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演变 136
5.2.5 生态风险与生境质量的相关性 138
5.3 江西省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 139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0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 141
5.3.3 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演变 142
5.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差异 143
5.3.5 生态系统生态与经济总价值测算 148
5.3.6 本节小结 150
5.4 赣州都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151
5.4.1 研究区概况 152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3
5.4.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154
5.4.4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155
5.4.5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重心迁移 157
5.4.6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159
5.4.7 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161
5.4.8 本节小结 165
第6章 江西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67
6.1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思路与过程 168
6.1.1 生态源地选取 168
6.1.2 基于AHP的垂直生态过程 171
6.1.3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水平生态过程 174
6.1.4 生态安全格局 175
6.1.5 生态廊道提取 175
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案与分析 176
6.2.1 生态源地识别结果 176
6.2.2 综合阻力表面生成 178
6.2.3 最小累积阻力面生成 180
6.2.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案 181
6.3 江西省生态建设建议 184
6.4 本章小结 185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187
7.1 主要结论 188
7.1.1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机理 188
7.1.2 土地利用变化下江西省人地协调关系演变特征 189
7.1.3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191
7.1.4 江西省土地利用调控对策与建议 192
7.2 本书的贡献 194
7.3 不足与展望 195
参考文献 199
图图1-1 全国与江西省城镇化进程对比 2
图1-2 江西省县级行政区划 8
图3-1 江西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24
图3-2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 26
图3-3 各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30
图3-4 各地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31
图3-5 江西省土地利用转移面积核密度 33
图3-6 两个时期内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网络 34
图3-7 江西省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情况 37
图3-8 城镇用地相对变化率和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的空间格局 43
图3-9 城镇用地与各地类的空间转移 46
图3-10 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各地类的空间转移 47
图3-11 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驱动过程 50
图3-12 基于5km×5km网格的农村居民点数量空间分异 58
图3-13 基于5km×5km网格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空间分异 59
图3-14 样带设置及空间分布 60
图3-15 基于样带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趋势线 62
图4-1 江西省城市人口密度分布 76
图4-2 江西省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Kernel密度演化 77
图4-3 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空间分布 81
图4-4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口及土地集中度分布特征 91
图4-5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口集中度Kernel空间演化 92
图4-6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土地集中度Kernel空间演化 93
图4-7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口增长-土地扩张空间格局及其拟合 96
图4-8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口及土地集中度耦合趋势 98
图4-9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城市类型动态演变 99
图4-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分级 111
图4-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度分级 112
图4-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113
图5-1 生态风险样区划分 120
图5-2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Getis-OrdGi*指数空间分布(2005~2013年) 122
图5-3 江西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 124
图5-4 生态风险等级与高程、坡度的关系 126
图5-5 江西省生境质量空间分布 132
图5-6 生境质量监测剖面线布设 133
图5-7 基于样线监测的五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 135
图5-8 江西省县域平均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 137
图5-9 生态风险与生境质量的相关性 138
图5-10 江西省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 144
图5-11 江西省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分布 146
图5-12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 147
图5-13 江西省县域生态与经济总价值分布 149
图5-14 赣州都市区土地利用状况 154
图5-15 赣州都市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 155
图5-16 赣州都市区新增建设用地标准差椭圆 158
图5-17 赣州都市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161
图5-18 赣州都市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格局 164
图6-1 生态用地重要性级别单因素评价 170
图6-2 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结果 171
图6-3 江西省生态扩张单因素阻力评价结果 179
图6-4 生态源地扩张综合阻力表面 180
图6-5 生态源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 181
图6-6 江西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分区 182
图6-7 江西省生态廊道网络 183
表表1-1 江西省行政区划 7
表1-2 江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9
表3-1 2005~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 24
表3-2 景观水平上景观指数 28
表3-3 江西省2005~201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
表3-4 江西省城乡建设用地景观年均变化率 42
表3-5 城乡建设用地驱动因子指标体系 48
表3-6 城乡建设用地与影响因素的双变量相关系数 48
表3-7 城镇建设用地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9
表3-8 农村居民点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0
表3-9 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统计 56
表3-10 基于5km×5km网格的农村居民点数量 57
表3-11 基于5km×5km网格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8
表3-12 四条样带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61
表3-13 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驱动因素探测结果 65
表4-1 理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 79
表4-2 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分级标准 79
表4-3 行政等级体系下城市类型分布 82
表4-4 人口规模等级体系下城市类型分布 83
表4-5 地形要素下城市类型分布 84
表4-6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口及土地集中度 90
表4-7 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06
表4-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 108
表5-1 全局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 122
表5-2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半变异函数拟合参数 123
表5-3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及比例统计 124
表5-4 各地类生境适宜性及其对胁迫因子敏感性 130
表5-5 胁迫因子影响范围及其权重 131
表5-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 141
表5-7 不同用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42
表5-8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划分 145
表5-9 赣州都市区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 157
表5-10 标准差椭圆基本参数 158
表5-11 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 162
表5-12 不同用地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163
表6-1 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系数 169
表6-2 生态源地扩张因子体系及权重 172
表6-3 各级别生态用地面积及占全省面积的比重 177
表6-4 生态用地土地利用类型构成 178 2100433B
本书以生态地位突出的江西省为案例区,以土地与生态、经济的协同优化为目标,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从整体及典型土地类型角度定量揭示了快速城镇化下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从全省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层面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从人口与土地系统协调关系判别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而从土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优化方案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及某他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
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8]8号) 2008-6-13 9:50:08 贵州省行政区划代码一览表 200...
土地分利用的未利用的,利用的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即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可以再分为林地、园地、耕地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居民用地等。
本文在研究了沁阳市城镇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驱动力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基于兰州市1997-2005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现有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2)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规律;(3)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指数最大,牧草地破碎度指数最小,这表明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破碎程度成正比。
内容简介
《岩溶水系统演化与全球变化研究:以山西为例》将岩溶水系统演化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以"岩溶地下水既是全球变化信息的有效载体,又是全球变化的直接受体"为主线,系统论述了"岩溶水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两方面内容。
·查看全部>>
《快速城市化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效应与政策》涉及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分析、驱动力分析、效应分析等主题,对我国多个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快速城市化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效应与政策》主要基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地分析我国城市蔓延、郊区化、多中心开发的特征,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其动力机制和外在效应。
在结构工程中,由于出屋面部分小结构刚度及质量突变,地震力突然变大,这种现象称为鞭梢效应。
鞭梢效应对出屋面结构危害较大,地震时容易造成小结构倒塌,设计很难改变其刚度和质量,只能采取加强措施。
规范隐义
抗规5.2.4正文:见下图【使用又土又木APP,搜索“50011”,直接查看规范全文,扫描文底二维码下载使用app】
抗规5.2.4条文解释:突出屋面的小建筑,一般按其重力荷载小于标准层1/3控制。对于顶层带有空旷大房间或轻钢结构的房屋,不宜视为突出屋面的小屋并采用底部剪力法乘以增大系数的办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而应视为结构体系一部分,用振型分解法等计算。
高规3.5.9正文:见下图【使用又土又木APP,搜索“JGJ3-2010”,直接查看规范全文,扫描文底二维码下载使用app】
高规3.5.9条文解释:顶层取消部分墙、柱而形成空旷房间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可能比其下部楼层相差较多,是不利于抗震的结构,应进行更详细的计算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如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补充计算、柱子箍筋全长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构件要考虑竖向地震产生的不利影响等。
根据规范隐含的含义,底部剪力法无法估计鞭梢效应,需要人为放大地震力;反应谱分析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鞭梢效应的影响;时程分析法能比较准确的反应出鞭梢效应。
案例分析
现以门刚加层为例,这种类型在实际中比较典型。下部为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为单层门式刚架。
经计算一层地震剪力的关系为:底部剪力法340>反应谱法288>时程法285;
而顶层门刚地震剪力的关系为:时程法74>反应谱法63>底部剪力法24。
此例说明规范的要求是合理的。
门刚加层其余注意事项
(1)部分工程师设计门刚时取出门刚单独建模分析及计算,此例中单独分析得门刚底部的地震剪力为29,与整体分析63相去甚远,这就是鞭梢效应的体现。故门刚加层应按整体计算分析,当单独分析时必须考虑鞭梢效应产生的地震力放大系数。
(2)由于下部为三维结构,上部门刚为二维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时平面外的支撑等应建入模型,并定义刚性板。
(3)混凝土和钢结构应分别考虑阻尼比,混凝土框架和门刚应分别控制位移角。
(4)风压同样应按实际高度位置考虑。
工程人在工作过程中,规范和图集往往是其手里的准绳,当有疑惑的时候我们应该手里备有一本。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大量工作过程中常用的规范!如何通过一部手机把他们都放进去。数千本规范、图集,一机囊括;一键实现,条文对比。
直搜条文,深度呈现!
钢结构
设计基础入门
全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