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臭氧层保护及温室气体减排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页 数 | 247 页 | 开 本 | 16 开 |
作 者 | 宋秀杰 等 | 出版日期 | 2013年8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品 牌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第一篇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淘汰进展
1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002
1.1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战略002
1.2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与国际合作002
1.2.1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环境保护形势002
1.2.2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003
2臭氧层及消耗臭氧层物质005
2.1臭氧与臭氧层005
2.2臭氧层的作用006
2.3臭氧层的损耗006
2.4臭氧层损耗对人类及地球生态的影响008
2.4.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008
2.4.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008
2.4.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008
2.4.4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008
2.4.5对材料的影响008
2.4.6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009
2.5臭氧层的破坏及消耗臭氧层物质009
2.5.1臭氧层的破坏009
2.5.2消耗臭氧层物质(ODS)009
2.6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的应用领域及行业替代技术010
2.6.1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应用领域及行业现状010
2.6.2相关行业的ODS替代技术019
3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努力及我国保护臭氧层行动025
3.1臭氧层保护条约体系及其进展025
3.1.1《维也纳公约》025
3.1.2《蒙特利尔议定书》026
3.1.3《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与调整028
3.1.4多边基金030
3.1.5ODS受控物质种类030
3.1.6ODS淘汰时间表034
3.1.7国际社会ODS物质淘汰的努力及成就036
3.2我国政府保护臭氧层行动及国家方案037
3.2.1我国加入的国际保护臭氧层公约037
3.2.2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义务037
3.2.3我国ODS物质淘汰的履约概况039
3.2.4我国履约活动的管理机构042
3.2.5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043
3.2.6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法规体系044
3.2.7各行业ODS淘汰的具体对策及进展情况047
3.3我国在履约淘汰ODS方面取得的成绩053
4北京市履约能力建设及相关行业ODS淘汰进展055
4.1强化宣传培训,提高ODS履约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056
4.1.1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保护臭氧层的宣传056
4.1.2培训057
4.2北京市ODS物质消费及行业淘汰进展057
4.2.1消防行业哈龙淘汰行动进展058
4.2.2泡沫行业ODS物质消费情况及淘汰进展059
4.2.3制冷行业ODS物质消费情况及淘汰进展061
4.2.4气雾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064
4.2.5烟草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064
4.2.6清洗(溶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065
4.2.7化工助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065
4.2.8特殊用途ODS(甲基溴)的消费及淘汰进展065
4.2.9原料用途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066
4.2.10北京市流通领域ODS物质的销售情况066
4.2.11北京市ODS物质消费情况汇总067
4.3加强执法检查,严查违规行为071
4.3.1加强污染源的监督检查,严格ODS原材料管理071
4.3.2《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执法检查072
4.4推动ODS替代产品研发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072
4.4.1贯彻落实各项ODS管理政策,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072
4.4.2积极引进、开发研究新技术,推广替代技术072
4.5探索并建立了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长效管理机制073
4.5.1ODS组织机构的建立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073
4.5.2将ODS列入排污申报登记使ODS的日常监管成为可能074
4.5.3逐步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使监督管理长效化074
4.6适时跟踪国家政策,研究适合北京市ODS管理的政策体系074
4.6.1跟踪国家政策,研究适合北京市ODS控制的环境经济政策074
4.6.2提出加强ODS管控的对策措施075
第二篇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控制
5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078
5.1温室效应的产生078
5.1.1自然因素078
5.1.2人类活动079
5.2温室效应的危害、影响079
5.2.1经济的影响079
5.2.2气候的影响080
5.2.3农业的影响080
5.2.4海洋生态的影响080
5.2.5水循环的影响081
5.2.6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082
5.2.7地球上病虫害增加082
5.2.8对热循环的影响082
5.2.9对人类健康的影响083
5.3温室气体种类083
5.3.1温室气体的来源084
5.3.2温室气体排放分类085
5.3.3温室气体种类085
6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088
6.1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加剧温室气体排放088
6.1.1地面交通运输088
6.1.2飞机尾气排放089
6.2工业化过程中化石能源燃料消耗引起温室气体大量排放089
6.3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090
6.4垃圾处理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091
6.4.1垃圾填埋092
6.4.2垃圾焚烧092
6.4.3有机垃圾堆肥094
6.5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094
6.5.1CO2的排放094
6.5.2CH4的排放095
6.5.3N2O的排放095
6.5.4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强度的人为因素096
6.6臭氧层破坏与温室效应097
7温室效应的控制及温室气体减排099
7.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099
7.1.1实测法099
7.1.2模型法099
7.1.3清单编制法100
7.2温室气体排放清单100
7.2.1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与进展100
7.2.2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现阶段成就101
7.2.3北京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进展102
7.3温室气体减排104
7.3.1温室气体减排成本104
7.3.2温室气体减排政策105
8京都议定书及国际社会温室气体减排的合作107
8.1《京都议定书》生效背景及意义107
8.2《京都议定书》内容108
8.3《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减排义务109
8.4京都三机制110
8.4.1联合履约机制110
8.4.2清洁发展机制110
8.4.3排放交易机制111
8.5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国际合作111
8.5.1商业技术转让111
8.5.2政府间技术援助112
8.5.3基于《公约》的技术转让112
9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及成就113
9.1减排措施113
9.1.1美国113
9.1.2欧盟114
9.1.3日本114
9.2减排技术115
9.2.1燃烧后捕获脱碳115
9.2.2燃烧前捕获脱碳115
9.2.3富氧燃烧技术115
9.3减排效果116
第三篇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战略
10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战略118
10.1气候变化118
10.1.1全球气候变化现象118
10.1.2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118
10.1.3气候变化产生原因118
10.1.4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119
10.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国际战略119
11保护臭氧层与温室气体减排121
11.1消耗臭氧层物质与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及影响121
11.2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温室气体122
11.2.1消防行业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123
11.2.2制冷剂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4
11.2.3清洗剂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5
11.2.4泡沫行业ODS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5
11.3温室气体效应及ODS减排要求下的ODS替代技术选择原则126
11.3.1低GWP值的ODS126
11.3.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工质126
11.3.3自然工质126
1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路线127
12.1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127
12.1.1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的定义127
12.1.2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的实施现状128
12.1.3清洁发展机制背景下的技术转让129
12.2新技术研发和应用129
12.2.1CO2捕集技术129
12.2.2CO2封存技术132
12.2.3CO2的资源化再利用133
12.2.4发展可再生能源133
12.3温室气体减排途径134
12.3.1调整产业结构135
12.3.2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135
12.3.3优化能源结构135
12.3.4保持和增加森林碳汇135
12.3.5重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研发135
12.3.6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135
12.4温室气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136
12.4.1低碳经济含义136
12.4.2低碳经济的实质136
12.4.3中美两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137
12.4.4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138
13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144
13.1绿色建材144
13.1.1绿色建材的种类144
13.1.2绿色建材的研发147
13.1.3绿色建材评价体系147
13.2绿色建筑149
13.2.1国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50
13.2.2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现状及不足152
13.2.3北京市绿色建筑标准154
13.3清洁能源155
13.3.1太阳能155
13.3.2风能155
13.3.3水能156
13.3.4生物质能156
13.3.5核能156
13.3.6地热能157
13.3.7海洋能157
13.3.8洁净煤157
13.3.9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158
13.3.10氢能15813.4绿色“碳汇”158
13.4.1森林碳汇158
13.4.2草地碳汇160
13.4.3耕地碳汇160
13.5绿色出行160
13.5.1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160
13.5.2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161
13.5.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161
13.6我国的低碳行动及我们的低碳生活162
13.6.1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国家方案及行动162
13.6.2我们的低碳生活162
13.6.3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行动165
13.6.4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166
参考文献169
附录185
附录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85
附录二法律法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部分)185
附录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节选)191
附录四新改扩建项目管理政策193
附录五生产和消费配额管理政策198
附录六进出口管理218
附录七禁令228
附录八替代品管理239
附录九监督管理243
《臭氧层保护及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作为环境科学有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阅读。
以冰箱为例: 我们知道,要想使电冰箱内的温度下降,就必须想办法不断地把电冰箱内的热量移到箱外来,那么用什么办法呢?我们知道,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腾温度为100℃,即水在100℃时就“开”了。在沸腾过程...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臭氧的全部认识。人类真正认识臭氧还是在150多年以前,...
臭氧由太阳辐射使氧分子分解后,一个氧原子和另一个氧分子结合而成,通常生成于日照强烈的赤道上空。大气层中的臭氧总量计约33亿吨,但在整个大气层中所占比重极小--如果将之平铺在地表,将不过3mm的厚度--...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在普及的地区,化粪池的继续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和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等问题,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在试点取消化粪池的工作。从温室气体减排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强调了污水处理厂服务地区取消化粪池的必要性。
1993年9月下旬,我随中国汽车空调臭氧层保护考察组赴国外,了解世界各国是如何开展汽车空调方面的臭氧层保护工作的。考察的总印象是:汽车空调方面各国的R12禁用态度比较积极;禁用速度比蒙特利尔协定规定的进度要快;欧洲的态度比美国积极。 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受控物质的禁止日程比较早,规定所有受控物质的销售到1992年已全部停止;所有受控物质的使用到1994年底全部停止;汽车空调采取用R134a替化R12一步到位的办法,没有采取R12回收措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按照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交易许可证、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研究与开发政策的逻辑顺序,全面地扫描了欧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伞形国家集团(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试图反映气候政策工具应用“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的特征。以“批判的视角”对当前热议的碳税、碳市场(基于总量控制的配额市场)两种政策工具进行重新审视《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既不主张现阶段推出碳税,也不认为在减排问题上对碳市场应当有过高的期望。《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经验与政策选择》可供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六、研究的难点和局限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理论、分类及评估
一、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理论回顾
二、温室气体减排主要政策工具述评
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评价和比较: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三章 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一、欧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二、伞形国家集团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是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必须与政策环境相适应
三、温室气体减排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
四、提高能源效率是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核心目标
五、中国在现阶段应谨慎借鉴碳税、碳市场实践的“国际经验”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现状、国内外比较及现实选择
一、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从节能减排到国家战略
二、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国内外初步比较
三、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
四、“现阶段”市场化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难言期待
第六章 完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思路和建议
一、完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思路
二、完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若干建议
附件一中国并不迫切需要碳市场
附件二气候变化领域的“三可”框架及关键问题
附件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三可”问题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主要是采取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包括:自愿协议、能源/二氧化碳税。排放贸易。可再生能源或热电联产生产配额。能源效率标准。对可再生能源等的直接资金鼓励如优惠费率。赠款。免税措施等等。但是这些政策随着实施情况的差别,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以能源/CO2税收为例,已经从单纯税收向“税收+补贴”的形式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和/或降低对国外石油供应的依赖程度而开始实行能源或以燃料碳含量为依据的CO2税。
由于能源/CO2税具有减少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能源/二氧化碳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但是,后来,为了避免能源/二氧化碳税影响本国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国家对高耗能部门实行了低税率,挪威降低了海上油气生产的CO2税率,瑞典制造业的CO2税率已经改为标准税率的35%,某些能源密集型工业的税率也已经降低到接近为零税率,英国的能源密集型工业的税率仅为标准税率的20%.为了激励节能技术的发展,又避免影响本国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多国家变税收为补贴。实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和热电联产等高能效技术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以鼓励其供应和消费。从供应端来说,主要包括对与可再生能源生产或热电联产相关的各种税收如生产税、固定资产税。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的优惠或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