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姬小峰是中国的入侵害虫,是刺桐的主要虫害。对于入侵害虫的防治,可持续控制的措施是从害虫原发生地引进天敌或者从迁入地寻找天敌加以控制,这项工作可作为今后控制技术研究的一环。刺桐姬小蜂入侵中国以来,主要的应急防治方法有砍除并集中销毁被害枝、叶及通过对寄主植物表面喷药和药液灌根来防治。但是,由于该虫将卵产于寄主植物组织内,其卵、幼虫至蛹期均在植物组织内生长发育,并且受害导致增厚的虫瘿组织对药物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因此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实践中的防控工作来看,上述方法并不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地控制该虫,因此对刺桐姬小蜂开展防治方法及其防控药物研究极为必要。树干注射施药法是依靠树体自身的蒸腾拉力,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药剂进入树体内,将药液输送至树体靶标部位,最终达到防治树木病虫害的目的。
通过解剖虫瘿和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通过树干注射法防治刺桐姬小蜂的药效试验过程中,药剂防治后该虫成虫的死亡率较高,成虫通常死于羽化后咬破虫瘿壳的过程中,这是因为注射药剂后,药剂通过树体的注干随着树液逐渐传遍枝、叶等各个部位,在幼虫发育初期,虫瘿壳比较松软,药剂渗透虫瘿壳杀死幼虫,阻止了该虫对树体的继续危害;在幼虫发育后期,由于虫瘿壳比较坚硬厚实,对虫瘿室的害虫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药剂难以渗透,但是由于寄主植物各组织内依然有药剂残留,因此到成虫羽化时,成虫在咬破虫瘿壳钻出虫瘿的过程中依然会中毒死亡。由于该虫时代重叠,整个生命周期均可见成虫在寄主植物上活动,使用喷雾等常规方法防治该虫时效果较差,因此只能增加防治次数,才能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所有这些资料及试验数据反映了树干注射的优势所在:由于树体带药,药效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同时选择残效期较长的防治药剂,减少了用药次数,使用方便,又节省成本。利用树干注射法在中国深圳市选择严重受害的刺桐树进行中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防治前寄主植物嫩枝、嫩叶80%以上受害,甚至有些植物的叶片已经掉光,枝干逐渐枯死,应用该方法经过半年多的防治后,受害植物渐渐恢复活力,叶片恢复到90%以上。
在树干注射施药时会对寄主树干韧皮部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药液浸入后会出现药液毒害现象,浓度把握不好也易造成药害,因此在防治时一定要把握好针对寄主植物的药剂种类、浓度、药量,从而避免对寄主植物造成二次伤害。但就防治效果而言,该法对刺桐姬小蜂的控制效果比其他方法好,如果寄主植物生命力旺盛,注药口处理得当,伤口便容易愈合。因此,值得针对不同生命力的树体选用适当浓度的药剂对刺桐姬小蜂进行防治,从而将刺桐姬小蜂彻底控制。
扦插繁殖于早春花尚未开放前进行。插穗选取1-2年生健壮的枝条。采集枝条后将枝条剪成长约15厘米的段,上下两端平剪。由于刺桐扦插容易出根, 扦插一般不需用植物激素处理。剪好插穗后按8厘米×15厘米的株行距插入湿润的沙床,深约10厘米。雾状喷淋,保持苗床湿润。30天左右生根,根系形成后移植。也可按15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直接插入预先整好的圃地,行间盖草保湿润。苗期生长较快,1年后可出圃定植。也可用粗大的枝条或树干进行扦插将树干锯段长1.5-2米,两端锯口要求平滑,上端切口用塑料薄膜带封扎或涂漆,减少水分蒸发,插入坑内50厘米,覆土压实,成活后可得大苗种植。
叶斑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菌(Alternaria sp.),该病主要危害刺桐叶片,植株感病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V形,薄,灰褐色,上有灰黑色小点,病斑边缘较厚。后期病斑扩大,有的可以达叶片1/4,灰褐色至灰白色,透明如纸,易破裂,边缘黑褐色。该病5-10月均可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严重时7-8月份大量病叶枯黄残破,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
防治建议
1、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发病时喷雾1:1:100-150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每隔7-l0 天喷1次,连喷2-3次,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褐斑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真菌(Phyllosticta sp.),该病主要危害刺桐叶片。发病初期,感病部位产生退绿小斑点,往往叶尖或叶缘先发病。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向内扩展,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灰白色。病斑边缘深褐色,轮廓明显。枯死部分变脆,易裂脱落。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腐生大量黑色霉层。该病6-9月均可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建议
1、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及时摘掉,及时收集落叶销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2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
炭疽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炭疽菌属胶孢炭疽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危害叶片有两种症状类型:叶枯型症状常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开水烫过的样子,病、健部边缘处很不明显,病斑发展为V形病斑,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卷曲,叶片脱落较快。叶斑型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的叶尖或近叶缘处,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初为黄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在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的小液点,在干燥条件下,则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这是该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该病4-10月均可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建议
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及时烧毁,防止扩大,并经常保持通风通光。冬季清园,及时烧毁病残体。
2、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3、发病期间及时喷洒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较好。
烂皮病
是一种可将刺桐属植物危害致死的病害,常与小蠹混合危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菌(Fusarium sp.)。主要危害刺桐主干、大枝、根颈等部位的树皮,初显症状时,树皮湿性腐烂,外部呈现潮湿状,受害部不久后便干枯易裂开,并向周边健康组织迅速扩展,当病部包围树干或枝条一周时,其上部整株枯死。枯死树皮韧皮部与木质部分离,树皮极易剥开。该病有发病快、传染速度迅速的特点,我市在2006年8月中旬发现该病的发生,到10月中旬短短的2个月内,就有40多株刺桐发病,8株死亡。
防治建议
1、清除被害植株。挖除枯死树、濒死树(病部包围主干或根颈一周)和严重被害树,并集中销毁。在清除和运输的过程中,还需要防止小蠹害虫的逃逸,危害其它植株。清理后的树穴和周边土壤要用绿亨一号或绿亨二号等杀菌剂混合50%辛硫磷杀虫剂进行消毒。补种时不能选用刺桐属、凤凰木等感病树种。
2、涂药包扎:用利刀切除病部树皮至健康处,然后用药棉吸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等杀菌剂与氯氰菊酯或乐斯本等杀虫剂混合液刮皮的木质部外和树皮切口处,再用塑料布包紧扎好。
3、根部施药:沿树冠投影范围挖一环形沟(宽20cm,深15cm),用药液灌根。药剂同树穴消毒。
4、喷药保护:对发病植株和附近50m内的刺桐属等豆科树种进行药剂喷雾,药剂选用同涂药包扎法。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和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2005年7月在深圳首次发现。由于刺桐姬小蜂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又能随寄主、运输工具等传播,因此其扩展蔓延速度特别快。2006年传入我市,2007年已在我市中心市区大面积发生,已对我市刺桐属植物有极大的威胁。该虫产卵于植株的新叶和枝杆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导致叶肉组织畸变。受害部位逐渐膨大。形成虫瘿,刺桐受到感染时,叶片常会发生卷曲,在叶片的两面和叶柄等处引起畸形,受害处产生肿大的虫瘿。幼虫在叶和茎杆组织内部化蛹,蛹羽化时通过羽化孔飞出。虫瘿严重的叶片和茎杆造成树木生长迟缓,严重感染时造成大量落叶,甚至植株死亡。
防治建议
1、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严把引种审批、调运检疫关,加强对已调入的刺桐属植物的复检和跟踪监测。
2、对于新发现刺桐姬小蜂的地区或刺桐已受害但寄主植物较小且株数较少或刺桐受害严重,要立即全部伐除,堆放到就近空旷地,喷洒适量柴油后烧毁;在不适宜用火的地方,对砍下的树干、树枝,喷洒1:100虫线清药液至表皮层湿润,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集中偏僻处堆放让其自然腐烂。
3、对已发生区中寄主植物较大且受害数量较多,进行全部伐除销毁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采取伐除修剪防治和严重受害植株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3.1、修剪除治在冬春季刺桐新枝梢未萌动时进行最佳,其他季节亦可;分布同一地区的发病植株(1公里范围内)必须统一时间进行防治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为:
第一步,全部剪除1-2年生的枝叶,并清理干净落在地面的虫瘿及枝叶(或截枝前在地面铺上薄膜布);对较矮小的树木可采取先喷药后剪枝叶的做法。
第二步,对剪除枝叶后的植株和剪下的枝叶,喷洒广谱性、毒性低、渗透性强、杀虫效率高的杀虫剂如16%"虫线清"(喹硫磷·丁硫克百威)乳油100倍药液等至树枝、树叶表面湿润,以防止刺桐姬小蜂成虫羽化迁飞。
第三步,将喷洒杀虫剂后的枝叶集中销毁(烧毁或密封腐烂)。
第四步,对修剪处理过的植株进行喷洒、注射或根埋内吸性化学农药。截枝处理后的植株一旦出现新萌芽时,再次用化学药剂("虫线清"乳油200倍药液)进行喷洒,如个别植株仍发现有虫瘿危害必须及时剪除和喷药防治。
3.2、对受刺桐姬小蜂危害严重,树干皮层呈现大量疮疤和大片霉烂的树木,在处理其1-2年生树枝后伐除树干,集中销毁。
4、尽量减少寄主植物成片种植,在刺桐属植物之间种植非刺桐属植物,防止该害虫的迅速蔓延。
台湾雅氏小叶蝉
台湾雅氏小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体色黄绿色,体型细长、微小,体长2.4-2.7mm。复眼灰白色,中胸背部黄褐色,中央有灰白纵带。该虫危害盛期为5-7月,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幼叶嫩芽组织内的汁液,被害幼叶嫩芽呈黄绿色,叶脉呈红褐色,严重时嫩梢卷缩。
防治建议
1、加强绿地管理,清除树木、花卉附近的落叶和杂草;结合修剪,剪除有产卵伤疤折枝条。
2、灯光诱杀,或用肥皂水、机油等涂抹器板粘附,可消灭大量成虫。
3、在成虫、若虫危害期,交替喷施敌杀死、杀灭菊脂、功夫、叶蝉散、抗蚜威等药剂。
小蠹
刺桐的蛀干害虫仅有一种,即小蠹(仅鉴定至科),成虫体长2-3mm,长方形,头腹部稍弧状内收,红棕色,头、前胸及鞘翅上密布细小刻点和白色绒毛。该虫分布范围狭窄,均与烂皮病混合发生,但在单株上虫口密度极大,最多的达1万多头。蛀食受烂皮病危害的部位的树皮与木质部,形成许多密集的直径1-2mm的细小孔洞,孔洞垂直向内,每个孔洞里都可发现小蠹虫体,严重影响树势。
防治建议(同烂皮病)
法国冬青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偶有刺蛾或蚜虫发生。可用敌敌艮、吡虫啉等农药喷杀防治。 有时发生根腐病和黑腐病危害。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夜1000倍液喷洒或浇灌。 虫害有红蜘危害。用20%三氯杀螨砜...
虫害有叶螨、红蜘蛛、潜叶蝇、虱、蓟马等。虫害的防治措施为,定期喷洒杀虫剂,尤其要注意红蜘蛛、潜叶蝇、青虫的防治。药剂最好轮流使用,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也可以用物理方法防治,如用黄塑料板涂油黏虱成虫、蚜...
你好,1 用食醋(米醋)50 毫升,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木茎、叶上轻轻的揩擦,即可将介壳虫揩掉杀灭。此法...
原产于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世界各国多有栽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首都领地、豪勋爵群岛、阿什莫尔-卡地亚群岛)、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浙江、云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宁夏、辽宁、吉林、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河南、黑龙江、河北、贵州、广西、广东、甘肃、福建、安徽、香港、台湾)、斐济、印度(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特里普拉邦、泰米尔纳德邦、锡金、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本地治里、奥里萨邦、那加兰邦、米佐拉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喜马偕尔邦、哈里亚纳邦、古吉拉特邦、果阿迪乌、德里、达曼、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比哈尔邦、阿萨姆邦、阿鲁纳恰尔邦、安得拉邦)、克什米尔、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缅甸、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汤加、瓦努阿图、伯利兹、巴西、佛得角共和国、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格林纳达、瓜德罗普、海地、牙买加、马来西亚、马提尼克、毛里求斯、蒙特塞拉特、尼泊尔、尼日利亚、波多黎各、塞内加尔、新加坡、苏丹、乌干达、美国。
刺桐栽培技术
盆土:盆栽宜选规格稍大的盆,温室盆栽可用大缸。可用蹄角片作底肥,盆土用塘泥2份、堆肥和砻糠灰各1份混合使用。出房前隔年翻盆1次;出房后每年春季进行换盆。
温度光照:刺桐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温度保持在15℃左右,不能低于4℃. 刺桐适合于阳光充足、温度高而通风较好的环境,出房后要给予充足的光照, 炎热的夏季,需放置于室外半阴处养护。
追肥浇水: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可每天浇1次水。
常见于树旁或近海溪边,或栽于公园。适宜温暖气候。 刺桐喜强光照,要求高温、湿润的环境,耐旱也耐湿,不甚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忌潮湿的黏质土壤。
刺桐地理分布
原产热带亚洲,即印度、马来西亚,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浙江、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均有栽培。是阿根廷国花,福建省泉州市市花, 日本冲绳县县花、, 中国吉林省通化市市花。
刺桐的主要品种为金脉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fo. parcellii (Hort. ex Bull) Maheshw.):落叶乔木,分枝粗壮。叶互生,大,通常无刺,小叶3枚,稍薄,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先端渐尖而饨,基部阔菱形、鲜绿色,叶脉金黄色,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花大红色。花期3月。
刺桐生长习性
刺桐常见于树旁或近海溪边,或栽于公园。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地,性强健,萌发力强,生长快,开花时新梢可长达1.5米,花序 长达50厘米,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宣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甚耐寒。南京地区露地栽植稍加覆盖可越冬,但盆栽要放入温室方才安全。
刺桐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枝有明显叶痕及短圆锥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松,颓废部分成空腔。羽状复叶具3小叶,常密集枝端;托叶披针形,早落;叶柄长10-15厘米,通常无刺;小叶膜质,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宽15-30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宽楔形或截形;基脉3条,侧脉5对;小叶柄基部有一对腺体状的托叶。
总状花序顶生,长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对着生的花;总花梗木质,粗壮,长7-10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具短绒毛;花萼佛焰苞状,长2-3厘米,口部偏斜,一边开裂;花冠红色,长6-7毫米,旗瓣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5厘米,先端圆,瓣柄短;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龙骨瓣2片离生,雄蕊10,单体;子房被微柔毛;花柱无毛。
荚果肿胀黑色,肥厚,种子间略缢缩,长15-30厘米,宽2-3厘米,稍弯曲,先端不育;种子1-8颗,肾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暗红色。花期3月,果期8月。
花美丽,可栽作观赏树木。该种生长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树皮或根皮入药,称海桐皮,祛风湿,舒筋通络,治风湿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但有积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异系统的抑制。树皮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C14H18O2N2)、刺桐灵(erythraline,C18H19O3N)、甜菜碱(beteine,C5H11O2N)、胆碱(choline,C5H15O2N)。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刺桐是阿根廷国花;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市花;日本冲绳县县花。 2100433B
棕竹的病虫害有哪些,棕竹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棕竹株丛挺拔,叶青竿直,相聚成丛,扶疏有致,四季常绿, 富有热带风韵, 很适合家庭阳台盆栽观赏, 但是总会有些有关棕竹病 虫害来影响棕竹的观赏价值, 那么棕竹的病虫害有哪些呢, 下面就为 大家介绍一下棕竹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吧。 棕竹的病虫害有哪些 棕竹的病虫害有哪些呢?也许大家都会这样问,其实棕竹的病虫害 常见的有腐芽病,斑叶病,炭疽病,介壳虫其实棕竹的病虫害较少, 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 因为所有事都是勿以物小而不为, 棕竹的 病虫害也是同样的道理。 棕竹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棕竹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之腐芽病 棕竹腐芽病:主要危害幼芽和嫩,在开始发病时,未展开的叶片先 行枯萎,呈褐色,后下垂。病菌从嫩叶基部扩大到芽的幼嫩组织,造 成幼芽枯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全株死亡。中央未展开的嫩 叶基部变褐腐烂,散发出臭味。该病还危害散尾葵、鱼尾葵、大王椰 子
1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 (一)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病害 2. 病原 3. 非侵染性病原 4. 症状 5. 病状 6. 病征 答案: 1.园林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 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 3.是称不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称为非侵染性病原。 4.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5.是受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6.是病原物在受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二)填空题 1.生物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 )、( )、( )、植 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螨类等
翅果刺桐 Erythrina subumbrans (Hassk.) Merr.
鹦哥花(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
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L.
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
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a Roxb.
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云南刺桐Erythrina yunnanensis Tsai et Yu
科名 | 蝶形花科 |
拉丁名 | Erythrina crista-galli |
种名 | 番刺桐 |
引种人 | |
引种时间 | 1979.7.9 |
引种地点 | 意大利Palermo植物园 |
科名 | 豆科 |
拉丁名 | Erythrina indica Lam. |
种名 | 印度刺桐 |
引种人 | |
引种时间 | 1983.3.28 |
引种地点 | 夏威夷大学 |
引种材料 | 种子 |
引种数量 | 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