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城市住区步行友好性研究 | 作 者 | 彭雷 |
---|---|---|---|
ISBN | 9787568042154 | 页 数 | 244页 |
定 价 | 168元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8年11月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开 |
第一章 步行友好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发展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五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与步行友好性相关的理论思考、政策措施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与步行友好性相关的理论
第二节 与步行友好性相关的设计指引与街道设计手册
第三节 对步行友好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第四节 对武汉市住区步行友好性相关指标的界定和测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汉市住区步行友好性案例研究
第一节 武汉现代城市住区步行体系历史发展脉络与研究样本
第二节 研究重点
第三节 数据采集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汉市住区与国外其他城市的步行友好性比较研究
第一节 武汉与美国奥斯汀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武汉与英国伦敦的比较
第三节 武汉与日本东京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武汉与柯布西耶的理想城比较
第五节 对典型城市道路连通性的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步行友好的武汉城市住区设计策略
第一节 武汉现有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外城市对武汉市的启示
第三节 武汉市住区步行友好性设计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武汉市居住区居民步行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B 澳大利亚步行审查工具
后记2100433B
为了积极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的低碳发展目标,在城市交通方面,需要大力推进公交与步行相结合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在当今城市机动化时代背景下,步行出行离不开机动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的支持,而有效的公交出行也离不开良好的步行环境的支撑,二者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居民每天的必要出行绝大多数都是围绕住宅展开的,因此研究城市住区的步行环境友好性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决策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步行友好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理论的重要一环,研究中国城市住区步行友好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城市步行友好理论研究的有利支撑。
只有以前刚开的几天可以步行,现在不让了。
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口、步行口)不能单独按照某一独立的规定来进行设计。通常来说,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如下规范因素: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4.1.5条规定:“基地机动车出入...
不通汽车的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轨道交通未来线网建设更多的是位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城郊线路,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等相关规范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修订.本文首先对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相关的研究发展.随后,就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站点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研究、规范以及现状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具体情况,提出引起站点吸引范围变化的因素.最后,通过实例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级别城市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参考数值并为未来导则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内容简介
机动车时代,城市干道在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演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几乎无法离开干道而存在。与此同时,城市的步行系统已经退化到只剩下依附于干道的人行道系统,已基本无法成为日常城市生活的公共场所。要解决机动车时代的步行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提升依附于城市干道的人行道的空间品质以及打造与此相关的公共空间体系。本书经过理论研究、实践案例调研、具体案例的设计,展现给读者的是机动车时代实践“步行者天堂”的潜在可能性——步行与干道的合集。2100433B
有效的体力活动是减少慢性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创造吸引人们主动步行和骑车出行、参与健身锻炼等增加体力活动机会的人居环境,是增强人群健康、遏制慢性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促进住区人群日常步行出发,运用行为注记法、使用后评价(POE)、GIS空间分析等,探寻步行对体力活动的促进效果,结果表明:(1)步行是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根据重庆市16个住区的跟踪调查发现,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体力活动、改善慢性病。(2)良好的住区建成环境对人群步行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正作用)。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重庆市江北地区10个住区进行空间模拟,发现影响居民步行出行的住区环境属性包括多样性、可达性、连通性、安全性和功能性。(3)通达性低的住区环境对人群步行行为有制约作用(反作用)。运用GIS叠加分析结合通达性模型对重庆南岸区小学步行网络进行评价,发现其步行通达性衰减比例为0.157,仅占原有500米范围覆盖面积的15.7%,故以步行500m可达性度量住区10min步行圈更优于“500 m半径圆形”。(4)人群步行行为与住区土地利用、出行动机与时间有关。对南岸区10个住区实证发现步行行为受街区土地利用、职住模式等影响,并随距中心距离而呈现衰减规律。近邻圈层以生活性步行活动为主,活动时间主要在15min以内;中间圈层生活性步行和工作性步行的比例均衡,其职住平衡的空间结构起主要作用;远郊圈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健全,加大了步行出行强度,出行时间集中在30分钟左右,严重影响步行吸引力。(5)不同尺度(城市、住区和街道)的步行环境影响要素存在差异。城市尺度关注步行系统连结性、土地利用合理性;住区尺度更关注目的地可达性、步行体验舒适性;街道尺度则更关注街道美学特性及步行安全性。研究指出适当增加线路密度、公交服务和调整土地利用,尝试建立适宜步行的住区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500m步行距离内,通过公交干线两侧的人车混行街道引导空间结构,用地以“住区中心 街坊中心”二级结构布局,结合十字街道作为慢性系统的重要骨架,在公共中心和4个街坊中心之间布置4条绿道。本研究尝试创造适宜步行的住区环境,吸引住区人群增加步行等体力活动,主动干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伏案过长等),达到改善慢性病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供同类研究借鉴。 2100433B
当今全球许多慢性疾病呈现盛行趋势,产生的严重后果已威胁人类生存,抗击慢性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的危害已刻不容缓。慢性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和个体差异有关,但缺乏体力活动的生活环境是诱发慢性病发生重要原因之一。以机动性为主体的现代城市生活,鼓励步行等活动是增强体魄、遏止慢性病发生以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重要举措之一;构建吸引人们积极主动步行出行的住区环境是辅助战胜这些慢性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城市步行环境为对象,以步行行为需求为切入点,运用出行日志和国际体力活动量表等调查方法获取步行行为基础数据、并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确定最适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构建描述步行出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的因子和计算模型,运用GIS和物质形态定量化分析手段,探询满足人们主动步行出行目的需求的城市步行环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住区环境,通过引导人们主动增加步行,实现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干预,成果可为同类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