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1] | 作 者 | 陈永海、孙志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2240098 |
第1章 概述
1.1 基础概念
1.1.1 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1.1.2 城市通信系统划分及构成
1.1.3 城市通信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区别与联系
1.1.4 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分类
1.2 城市通信系统发展回顾
1.2.1 中国邮电改革历程
1.2.2 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1.2.3 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特征
1.3 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1.3.1 规划主要任务
1.3.2 规划目的及原则
1.3.3 主要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及解读
1.3.4 规划重点难点分析
1.3.5 规划思路和策略
1.3.6 重要节点管控
1.4 探索与实践
1.4.1 专项规划
1.4.2 政策研究
1.4.3 思考与展望
第2章 邮政通信基础设施规划
2.1 行业特点
2.1.1 发展简史
2.1.2 体制沿革
2.1.3 自然垄断
2.2 规划要素分析
2.2.1 普遍服务义务
2.2.2 邮政专营制度
2.2.3 基础设施属性
2.2.4 邮政代办制度
2.2.5 规划需求分析
2.3 规划方法
2.3.1 技术标准
2.3.2 基础设施体系及空间需求
2.3.3 设置标准
2.3.4 布局要点
2.3.5 方法创新
2.4 规划实践
2.4.1 项目背景
2.4.2 基本情况
2.4.3 规划构思
2.4.4 规划成果
2.5 政策建议
第3章 无线通信基础设施规划
3.1 行业特点分析
3.2 规划要素分析
3.3 无线发射设施及发信区
3.3.1 中波及短波发射台(站)
3.3.2 调频广播及无线电视发射台(站)
3.3.3 发信区
3.3.4 规划实践
3.4 无线接收设施及收信区
3.4.1 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站
3.4.2 城市监测站
3.4.3 收信区
3.4.4 规划实践
3.5 微波通道
3.5.1 需保护的微波通道
3.5.2 重要微波通道范围内建筑限高
3.5.3 规划实践
3.6 其他专业无线基础设施
3.6.1 卫星地球站
3.6.2 专业雷达站
3.7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3.7.1 电磁辐射的特点
3.7.2 电磁环境的控制限值
3.7.3 大型无线发射设施的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3.7.4 电磁环境的控制措施
第4章 有线通信机楼及机房规划
4.1 设施特点
4.1.1 技术特点
4.1.2 规划建设特点
4.1.3 市场化特点
4.2 规划要素分析
4.2.1 技术发展要素分析
4.2.2 共建共享要点分析
4.3 面临问题及挑战
4.3.1 常见问题
4.3.2 面临挑战
4.4 主要业务类别及预测
4.4.1 业务发展趋势
4.4.2 光纤端口用户
4.4.3 移动通信用户
4.4.4 有线电视用户
4.5 通信机楼规划
4.5.1 通信机楼体系
4.5.2 设置规律
4.5.3 规划方法创新
4.5.4 需求分析
4.5.5 通信机楼规模计算
4.5.6 通信机楼布局规划
4.5.7 通信机楼选址规划
4.5.8 通信机楼建设模式
4.5.9 规划实践
4.6 通信机房规划
4.6.1 规划方法创新
4.6.2 通信机房分类
4.6.3 需求分析
4.6.4 通信机房规模估算
4.6.5 设置规律
4.6.6 通信机房综合布局
4.6.7 通信机房设置要求
4.6.8 规划实践
4.7 管理政策研究
第5章 公众移动通信基站规划
5.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5.1.1 主要历程
5.1.2 主要技术特征
5.2 基站类型及构成
5.2.1 基站类型
5.2.2 基站的构成
5.3 基站特点
5.4 规划要点分析
5.5 问题及挑战
5.6 规划方法创新
5.7 基站规划层次及内容
5.8 规划平台及基本单元
5.8.1 规划平台
5.8.2 基本单元
5.9 设置规律
5.10 规模预测
5.11 基站布局原则
5.12 基站布局规划
5.12.1 分布特点
5.12.2 基站建设区域划分
5.12.3 独立式基站规划
5.12.4 附设式基站规划
5.12.5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5.13 景观化基站规划
5.13.1 景观化基站定义
5.13.2 景观化基站类型
5.13.3 景观化基站适用区域
5.14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
5.14.1 基站机房
5.14.2 电源
5.14.3 管道
5.15 规划实践
5.15.1 案例一
5.15.2 案例二
5.16 基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5.16.1 基本特征
5.16.2 我国的标准及与国际比较
5.16.3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论
5.16.4 基站电磁辐射的控制措施
5.16.5 环境影响评估
5.17 5G基站规划展望
5.17.1 5G进展
5.17.2 特点及应用场景
5.17.3 基站布局分析
5.17.4 对基础设施影响分析
5.18 管理政策研究
5.18.1 关键要素的选取
5.18.2 基站的规划管理
5.18.3 基站的台站执照管理
5.18.4 基站的电磁辐射管理
第6章 通信管道及通道规划
6.1 通信管道及其特性
6.1.1 通信管道建设历程
6.1.2 通信传输介质
6.1.3 通信管道建设特点
6.1.4 通信管道集约建设必要性
6.1.5 建设通信管道的优点
6.2 规划要点分析
6.2.1 确定通信管道建设模式
6.2.2 集约建设通信管道
6.2.3 通信管道规划的主要工作
6.3 面临问题及挑战
6.4 规划方法创新
6.5 通信管道体系
6.6 通信管道容量计算
6.6.1 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6.6.2 通信管道的基本需求
6.6.3 计算各层次管道容量
6.6.4 管道容量计算总结
6.7 通信管道布局规划
6.7.1 新建道路的管道规划
6.7.2 改造道路或扩建管道规划
6.7.3 与综合管廊衔接
6.7.4 缆线管廊应用分析
6.8 规划实践
6.8.1 案例一:南方某城市《××区通信管网专项规划》规划实践
6.8.2 案例二:《××片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详细规划》规划实践
6.9 通信管道建设技术要求
6.10 管理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
本书坚持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相结合,系统介绍了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内容和技术方法,并提供了大量实际规划案例,主要内容包括:通信技术及通信系统的发展简史、通信设施的市政基础设施属性认知、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与编制技术路线、通信业务预测方法与模型、通信机楼及机房规划方法与技巧、通信管道规划方法与技巧、移动通信基站规划方法与技巧。
L型的卧室,往往比I型的卧室方正,若比较短的一边是床头位置,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床头距离电视墙太远的问题。建议可以直接把电视墙往床头移动,两侧成为U形区,背后就可以利用为梳妆台、小书房,甚至增加一间更...
并购活动本身,是为了获得并购后的收益。无论并购后为的是的收益是市场占有率、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是统一调度后市场秩序的保持,其实都是一种和融资行为。因为双方的资源整合在了一起,变得更加强大。所以说并购是一种...
公共设施规划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规划实践中落实,在编制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公共设施标准时,公共设施的分级是在参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1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建规
顺应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人们对城市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对城市通信技术设施建设的方案进行研究与讨论,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本文首先对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一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然后分析了城市中共用通信管道、管沟等工具的建设状况,除此之外,还对光交箱、光缆等共用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而以上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城市通信基础的实际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营城方略 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与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系列丛书》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实践成果为基础,立足江苏、放目艮全国,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变革历程,揭示了城乡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之间密切关系。《营城方略 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与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系列丛书》从理念运用、内容应对、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该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探索,从设区城市、县级城市、开发区三个层次集中展示了该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代表性案例,同日寸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方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对于城市规划的相关从业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兴趣爱好者来说,《营城方略 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与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系列丛书》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系统·适宜·平衡·既有建筑改造·北方采暖地区篇:城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方法与实践》共分八章,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方法和思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分析、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政策与模式分析、规划编制框架和方法、城市现状调查分析方法和案例、规划的依据和思路、规划的主要内容、投融资分析、效益和风险分析等。
《系统·适宜·平衡·既有建筑改造·北方采暖地区篇:城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方法与实践》适用于从事建筑节能的科研工作人员、规划设计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房地产工程师、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教师和学生等 。
内容介绍
《生态城市的概念、原理与规划方法》是在我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著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多位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的帮助,我谨记在心。适逢我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时的校友刘域先生和UAA博士团基金会提供赞助,使《生态城市的概念、原理与规划方法》得以出版。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