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引领的城市设计 | 作 者 | 张健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 出版时间 | 2016年 |
第1章 城市空间的构成与认识 1
1.1 城市空间的内涵 2
1.2 城市空间的层次 3
1.2.1 城市空间的形态层次 3
1.2.2 城市空间的生活层次 5
1.2.3 城市空间的意向层次 7
1.3 城市空间构成的美学特征 8
1.3.1 几何构形的统一性 9
1.3.2 主从分明的统一性 10
1.3.3 均衡与稳定的统一性 11
1.3.4 对比与微差的统一性 11
1.3.5 节奏与韵律的统一性 15
1.3.6 比例与尺度的统一性 16
1.4 城市空间与城市要素结合的表现形式 18
1.4.1 城市空间形态完整的要素结合 19
1.4.2 城市空间景观艺术的要素结合 25
1.4.3 城市空间社会占有的要素结合 31
1.4.4 城市空间文化延续的要素结合 33
1.4.5 城市空间活力的要素结合 35
1.4.6 城市空间意象认知的要素结合 36
第2章 公共空间——走向开放的城市空间 39
2.1 城市公共空间演进的趋势 40
2.1.1 西方公共空间的观念演变 40
2.1.2 现代西方公共空间的兴衰 42
2.1.3 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43
2.1.4 我国当代公共空间的实践 47
2.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构成 49
2.2.1 城市公共空间主导要素系统 50
2.2.2 城市公共空间辅助要素系统 53
第3章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67
3.1 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设计 70
3.1.1 广场形态设计 71
3.1.2 广场空间界定设计 74
3.1.3 广场主体设计 76
3.1.4 广场活动设计 78
3.2 城市空间轮廓控制 81
3.2.1 第一天际轮廓线——城市轮廓的控制点 82
3.2.2 第二天际轮廓线——城市轮廓的视角 86
3.3 城市空间的街道设计 86
3.3.1 街道空间整体定位 87
3.3.2 城市街道 87
3.3.3 中央商业区步行街设计 89
3.3.4 入口与出口区 92
3.4 城市空间的公园绿地系统设计 92
3.4.1 公园绿地空间的功能与作用 92
3.4.2 公园绿地的分类系统 93
3.4.3 公园绿地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96
3.4.4 公园绿地空间的设计方法 98
3.5 城市空间的水景设计 111
3.5.1 水景的作用 111
3.5.2 水景的基本形式 113
3.5.3 中外理水手法 115
3.5.4 现代公共空间水景设计的特点 118
3.5.5 城市水景设计内容 118
3.5.6 公共空间水景的类型 121
3.5.7 水景设计原则 124
附录 公共空间引领的城市设计实践——
张健博士设计作品 127 2100433B
让公共空间成为城市设计的主体,从城市空间的构成与认识出发,在研究城市空间的内涵、层次、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演进趋势和系统构成,提出了走向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素系统。并通过作者对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及方法的实践,结合城市设计项目对广场空间、城市空间轮廓控制、街道、公园绿地系统、水景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展示了张健博士公共空间引领的城市设计实践作品,包括城市滨水区、城市新城区、城市改造区、城市综合体、城市特色区和城市山地区六大块共二十五个设计案例。本书作为实践性读物,适用于国内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师以及从事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专家学者,也适用于对城市空间设计感兴趣的读者。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具有人性化设计内涵与特征。人性化设计内涵与特征,是现代设计的高端需求。同所有设计一样,包装设计也需要注入“人性化理念”和“人文关怀精神”。如果把产品或商品流通的领域看成单纯的买、...
服务态度必须要好啊,不然怎么能在家装行业混呢,主要还是他们家的服务流程太周到了,隐蔽工程终身报修、饰面工程报修3年、所有材料均为厂家正品,假一罚十,很仔细,大家都很放心。
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 秩序和建筑
新常态下,无论是最高决策层还是社会大众,都寄望于加强城市设计,让过去野蛮生长的城市不再任性。
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保障城市空间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如何使美好的期待变为现实,怎样才能使城市设计尽快落地,真正实现对建筑设计“管得住、控得了”,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这是摆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行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9月29日,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设计院建筑院院长景泉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该院正在对城市设计管控进行系统研究,本次研究以中国建筑设计院一直倡导的本土设计研究理念为指导,结合多年实践积累的大量案例,侧重从建筑设计视角切入,重点强调城市设计的可量化性和精细化管控,目前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难以弥补的遗憾
30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与之相伴的是众多城市风貌特色逐渐消失,以传统建筑、景观为依托的群体记忆随着大拆大建荡然无存。特别是,旧城改造过程中新建建筑往往与原有街区发生冲突矛盾,传统城市的空间肌理被破坏得支离破碎。
如今不少中国城市在拥抱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品尝到了乡愁难觅的苦涩。逛一逛百货大楼,吃一碗四海香的茶汤,再喝一罐瓷瓶酸奶曾是很多老济南人的共同回忆。然而,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场景已经湮没在2000年左右的泉城路改造中。当时以打造济南版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金街为目标的泉城路在此后数次改造中再也难以重现往日的泉城风貌。不仅如此,由于千佛山以北大量高层建筑的出现,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也黯然失色。广州在旧城改造中同样遭遇质疑,其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荔湾广场就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对旧城的文脉以及建筑群的肌理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为何城市改造问题频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原本规划设计出现较大背离,主要是因为按照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步骤,在详细规划批准后,直接由开发商委托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建筑单体设计,城市设计并未纳入强制性的规划用地设计条件。开发商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常常会突破已有的城市设计。”景泉向记者分析了其中的技术原因。
此次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专题研究认为,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缺乏法律认同且无固定格式规范,多数成果仅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缺乏严谨的图文阐述及对操作性的考虑。此外,衡量的标准也多为感性标准,如舒适、美观、宜人等,缺乏易度量可操作的管控要素。因此,设计者未能针对这些要素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同时,设计语言未能转化为有效的管理语言,造成规划管理部门在方案审批时缺乏管控抓手,无法直接对城市建设实施管控。
重在落地的管控
面对城市建设的种种遗憾,加强和提升城市设计成为各方共识。加强城市设计工作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201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部“三严三实”专题研讨会上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树立规划权威。
而在城市设计方面,管与控实际上非常重要。景泉表示,中国建筑设计院此项研究的最大特色是提出了各层面城市设计中应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具体管控要素。“管控要素的内容决定了城市开发建成的空间品质。管控要素的可度量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实现城市设计有效管控的主要抓手。”
因此,此次研究以面向城市规划管理者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层次体系和内容,明确各层面城市设计(总体、区段、地块)管控要求,并在地块城市设计中实现强制性要素的可量化准则,实现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精细化管控,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的有效衔接。
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强调强制性和引导性并重,对城市空间结构划定了通用控制指标和特殊区域控制指标。其中,通用指标包含城市风貌、公共开敞空间、高度空间序列、界面、轴线与视廊、城市节点、道路等内容;特殊区域控制指标主要包含山水等自然要素和历史文化要素两方面内容。
在区段城市设计层面,主要针对街区或区段,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深化,强调以强制性控制要素为主,引导性为辅。
“地块城市设计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亮点,我们以实现对空间和建筑设计的精细化控制为目标,梳理总结出了可量化的强制性控制要素。”景泉告诉记者,以建筑贴线(临路建筑物的连续及底层建筑物的退让程度)为例,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大量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统一,是造成部分地区城市形象杂乱无章、城市街道空间支离破碎的重要原因。对建筑贴线的控制将可通过贴线率和建筑退线两项控制指标实现,即把贴线率和建筑退线纳入地块城市设计强制性内容,并在城市设计实际编制过程中对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两侧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做出贴线率和建筑退线的量化规定,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管得住、控得了”并不意味着“管死”,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新经济、新业态。对此,景泉表示,中国建筑设计院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将注重城市设计管控的弹性,为各层次城市设计留出端口,使城市设计成为提高城市内生动力和品质生活的新引擎。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四所 所长 于润东
于润东:大家上午好,咱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管理与实施,今天城市设计专场也是围绕这个内容。但这个内容对于工作仅仅十年的规划师来说是一个有巨大挑战的课题。今天我想基于过去十年的实践进行一个反思,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之后的再实践。
之前的十年我们所进行的城市设计大量的是城市城镇化快速的进程下的新城。虽然有的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比较好的整体的框架性的实现,但仍然离我们的目标有比较大的差距。
尹老师曾说过:不以实施为目的的城市设计都是耍流氓。这表明了我们希望能够把城市设计落实到真实空间的一个愿景。但在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很难实现,首先是因为在过去十年中,城市设计的的需求层次决定了其产品供给,之前十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总体上还是一个宏大理想蓝图式的城市设计。这种城市设计可能在1.0发展阶段仅能能够比较好的引导城市结构以及路网,这已经是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的了。但也有很多情况下是城市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的工具,或资本或开发企业来打动政府的手段。我们认为是由于需求,使得我们城市设计本身停留在了1.0的方式。
但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城市设计向2.0进行转换。首先是我们的一个语境现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不再强调增量规划,更多是城市成熟区和半成熟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位置。面临大量真实现实的问题,需要更加复杂现实性需要我们去解决。需要资源整合和提升方式提升,共同问题就是政府和资本的博弈,我们需要城市设计往可实施化进行引导,达成共识。我们现在探讨的城市设计的问题,这不能是一刀切的方式。全国各个城市发展阶段,政府与资本的关系存在巨大差异。一线城市总体是一种强势政府和相对弱势资本的方式。这种地方我们可以以非常强势的城市设计导则方式要求开发企业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但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被开发商绑架的现象。能招来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今天探讨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达成一个共识的城市设计的平台,能够实现政府和资本的博弈。如果说一个政府有时候会有一个宏观意向,相当于城市空间导演。每一个开发商是每一个小的片区,遵从丛林法则或者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规则方式,他是主角。那么我们城市设计是一个作为编剧和剧本,协调他们的关系,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存在博弈相互平衡关系。
第四我们反思之前十年城市设计为什么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是城市规划本身的原因,我们有详细城市设计,但是大量城市中,它的城市设计内容缺乏系统性。大量的城市设计是一种碎片化,这可能关注哪个片区,他就进行哪个片区设计。不同城市设计区间缺乏整合,未纳入同一体系。我们很多城市设计的空间存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内,我们蓝图本身存在问题,我们蓝图协同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我们的城市设计的升级。
结合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我们面临的问题,新型城市设计跟我们十年前做的城市设计有巨大的差异。既有需求本身的变化,也有我们所面临语境和设计对象的变化,也有自身的方法进行迭代的存在。同时现在所进行包括互联网,包括我们各种新的技术平台也存在巨大的升级。
如何来增强我们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如何进行以实施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呢?我认为提出这样总体思路和框架。首先应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整合,现在做的大量的城市设计都不再是一个新区,而是编制过很多规划,同时已经执行了一部分的情况的这种城市空间。必然对原有所有规划现状情况以及资源重新的挖掘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真实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评估。这种整合和评估应该基于一个标准是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新型城镇化目标下一个整体的框架,同时应该把我们各种学科交叉学科体系在其中,和我们新的需求体系结合在里面,达到整体的城市设计的平台。
城市设计如果希望这个平台已经基本达成社会各界相对共识的基础上,再往下进行实施的时候,需要本身进行逐渐的深化、迭代与递进方式。这个方面我们会进行总体向下的细分,一直指导到我们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进行一种动态和逐步更新的方式。最后城市设计的实现必然不仅仅是我们城市空间,首先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交通、路网包括整体的框架。第二我们非常强调的是我们的城市设计的一个公共空间需要我们的景观环境的有效的支撑。第三是我们整个实体空间,包括建筑和修建详细规划支撑,最后包括我们多专业的支撑。
整体评估
首先我们要对已经建设的情况和原有规划的建设情况,我们城市原有的资源,尤其是深入挖掘它潜在的资源,和被闲置的一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的资源优势如何把它重新利用起来。第三是我们面临真实的现实的问题,包括资本盘活,我们品质提升和棚户区改造等等。再把原有的规划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实际上它是一个巨系统的策略性评估整合,在做每一个具体城市设计过程当中都应该把这个纳入其中。
我们在海口的海甸溪,以往有大量的规划,在总体城市设计里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把上一个层面城市设计的理念进行有效贯穿和有效整合。通过我们的分析和整合的评估,初步发现实际上原有控规和城市设计,没有把这个主线进行思考,都是以河为划分割裂城市两岸相互关系。所有地块也都是各自为政的方式,必然存在包括交通空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整体印象的现象。我们需要整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设计要素为主引,河两岸划成重点区或者是实施管理单元进行具体思考。这种整合情况下把现状的高度质量以及用地,以及政府新的诉求,市民的诉求整合在一起,形成我们城市设计基本工作的一个基础底图。
设计平台
我们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城市设计可以说是立体式的蓝图,不是最终,是动态,是平台式的蓝图。这个平台式的蓝图有一个相对的方向和我们共识努力的导引在,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停把我们各种价值体系、学科体系和需求体系和技术体系纳入其中。广义建筑学已经涵盖这样的理念在,通过城市设计核心作用,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本身进行综合性追寻。也有很多外延,艺术性、环境科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经济,就是我们现在探讨平台的含义。
因此我们把一个正确价值观和真实需求基础上进行我们城市设计的整体框架和平台,制定我们城市设计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的。这个过程当中把我们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城市规划相关技术,很重要是相对考虑了政府和开发资本的这样一个共识以及居民社会学的一些相关的内涵的提供。最后是我们规划实施的校核和反馈的方式。
我们院也做过数字城市探索,我们认为做任何一个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平台作为数字城市一种整体的打造。首先探讨每一个地块开发,把它纳入到宏观的整体城市设计,中观尺度控制实施单元判断优劣。不断通过具体方案的落实,把我们城市设计数字城市的平台不断的进行一个实现和完善的过程。
递进延续
第三方面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我们要把我们城市设计可实施方面进行推进,我们反思一下过去什么情况下哪种城市设计实施比较好呢?尺度适中,单一运营管理主体,中关村新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分散运营主体,非常难以进行统一实施。造成问题,首先从管理角度上来说,以前往往有一个相对尺度比较大的城市设计,直接划分城市设计的导则,到地块层面。缺乏中间层次城市设计的规划管理的一个控制。可以借鉴我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不同城市面临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运用城市法规化的管理办法,进行有效尝试和运用的一个探索。控制性管理规划体系来说有整体层面、街区层面、地块层面规划。同时有专人管理,有责任规划师。是非常好的动态维护机制,我们城市设计往往是换一些领导或者不停进行反复变化。我们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中观尺度,跟街区层面类似的管理控制的单元,专人进行监控。总体监控之后,应该根据城市设计要素划分尺度适当,能够管理的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管理单元。对要素进行划分,以此推进更新原有的控规划分。原来控规划分是主要的道路和河流进行划分,跟城市设计片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广州南沙新区城市设计中,基于原有,南沙片区湾区和村庄的关系。城市设计的时候首先建立成国际型湾区的概念,并在内部增加河涌成地模式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划分若干城市设计和可管理可实施的管理片区单元。可以看出我们迭代的思路,左上角在我们进行规划之前以前一个规划。我们没有再进行彻底推翻重来的方式,这是相对成本较高的方式。我们进行路网细化和功能混合化的植入,包括河两侧用地活化的方式,进行我们城市设计的实施,现在也正在实施过程中。中观尺度方面,希望为下一步每个地块的具体开发进行有效的指导。
我们迭代的演进是点线面进行划分,包括上海所已经进行五类三级,像深圳重点片区,包括东南大学所提出城市设计特定意图区都有这样的内涵。不停的进行深化和改进,同时管理上应该有一个专人管理、长期跟踪、专家评审这样的有效的维护。通过长时间才能实践城市设计的有效的推进和实现。
实施引导
最后一方面是城市设计必然需要下一个层次若干子项目进行实现,我们需要把这个项目进行一个有效的分解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我们开发持续和资金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说我们进行海口海甸溪及横河两岸综合规划和提升城市设计。我们制定好这些项目包和具体的实施的项目,使得我们规划能够逐渐的进行向实施方向进行推进。
我们自身也进行了纵向递进和分解实施的努力。我们在汤阴老城进行了35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我们对1.1平方公里老城区进行详细的城市设计。我们制定了不同层面的,对它的自组织和自更新奠定指导。第二是对重点特区,一个老建筑周边的地方进行详细规划。从而使我们的城市设计的整体意向能够向纵深有一个有效的实践,这是我们给他做的包括民宅自建的导引方式,对自建有一个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的旅游地产项目,可以看出我们在规划实施上面临巨大的难度,也是将近五年时间。从概念策划到详细规划到反复调整到概念建筑设计及现在也在向纵深的方式逐渐进行深化。
最后进行总结,我所探讨的整合评估,现在我们这是老城区不可缺的方式。我们的城市设计整个系统,必然是一种从评估到设计平台到迭代递进到分解实施再到评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方式。这种体系本身是我们要建立的数字城市或者说我们整个实施的城市设计的整体的架构。
最后说一点点感想,我们觉得虽然说今天探讨的是城市设计,大家感觉出来城市设计是与规划其他方面密不可分,有着非常强烈的相关性。我们应该把这种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抓手和工具,它并不个人实现美和丑的方式,应该为了解决我们现在城市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真实问题与需求。为了将我们城市系统的生态完善,城市的结构的融合,城市的功能优化织补,资源价值潜能挖掘与分配,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平台性作用。
最后也是我们所坚持的从城市设计应该向设计城市转换演进,它的设计城市就应该你把城市所有精细化的东西考虑进来。也反思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做的城市太粗放,做的精细化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对城市规划师自上而下的主观性,不是把所有任务分给城市景观设计师就可以了,应该是自下而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和兼容度。不是打造最终结果,我们应该打造一个系统,我们自己也要往实施和设计方向努力,也要容忍别人的设计和实施。应该说我们最后希望建立这个方式以后,能够为城市设计实施,城市应该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律,通过空间规划和设计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形态要求,使城市及其各组成部分相互和谐,展现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领域。包括城市设计历史与理论,城市街区、广场、街道等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