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系列规划教材
平装: 256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30289131, 7030289137
条形码: 9787030289131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结构、组成、过程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原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取水工程、输水与配水工程、给水处理工程、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等。本教材着重阐述基本概念,强调实用,注重工程思维与创新思维。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参考教材。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
1.2 城市给水排水的发展
1.3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任务和内容
思考题
第二章 系统概论
2.1 水资源
2.1.1 水的性质
2.1.2 水体与水资源
2.1.3 水源与水源保护
2.1.4 水体自净与环境容量
2.2 给水系统概述
2.2.1 给水系统分类与系统组成
2.2.2 用水量
2.2.3 给水系统的工作状况
2.3 排水系统概述
2.3.1 排水系统分类与系统组成
2.3.2 排水出路
2.3.3 排水控制与利用
2.4 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程序
思考题
第三章 取水工程
3.1 取水工程概述
3.1.1 取水工程的任务
3.1.2 取水水源的选择
3.2 地表水取水工程
3.2.1 江河特征与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
3.2.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3.2.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 地下水取水工程
3.3.1 地下水及其取水构筑物分类
3.3.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思考题
第四章 输水与配水工程
4.1 输水与配水工程概述
4.1.1 系统组成
4.1.2 配水管网与输水管渠布置
4.1.3 管段流量、管径与水头损失
4.1.4 管网计算的基本方程与方法
4.2 环状管网设计
4.3 树状管网设计
4.4 城市供水泵站
4.4.1 泵站的组成与分类
4.4.2 泵站设计
4.4.3 泵站的设计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给水处理工程
5.1 给水处理概述
5.1.1 给水处理分类
5.1.2 给水处理方法简述
5.1.3 水处理的基本参数
5.2 地表水处理
5.2.1 地表水常规处理简述
5.2.2 混凝
5.2.3 沉淀与澄清
5.2.4 过滤
5.2.5 消毒
5.2.6 其他水处理
5.3 地下水处理
5.3.1 地下水处理简述
5.3.2 地下水除铁除锰
5.3.3 地下水除氟
5.4 水的软化、脱盐
5.4.1 水的硬度
5.4.2 水的盐度
5.4.3 水的软化、脱盐方法简述
5.4.4 水的药剂软化
5.4.5 水的离子交换软化和脱盐
5.4.6 反渗透与纳滤软化和脱盐
5.4.7 水的电渗析软化和脱盐
5.5 水的冷却与冷却循环水处理
5.5.1 简述
5.5.2 水的冷却原理
5.5.3 冷却塔
5.5.4 冷却循环水处理
思考题
第六章 排水管网工程
6.1 排水管网工程概述
6.1.1 排水管网的任务
6.1.2 排水体制及其选择
6.1.3 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布置
6.2 污水排水管网工程
6.2.1 污水流量
6.2.2 污水管道有关规定
6.2.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6.2.4 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6.3 雨水排水管网工程
6.3.1 雨量分析要素
6.3.2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
6.3.3 雨水管道有关规定和水力计算
6.4 合流制排水管网工程
6.4.1 合流制管渠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条件
6.4.2 合流制管渠设计流量与水力计算
6.5 城市防洪
6.5.1 城市防洪简述
6.5.2 洪峰流量
6.5.3 防洪沟渠的水力计算与设计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污水处理工程
7.1 污水处理工程概述
7.1.1 污水处理分类
7.1.2 污水处理方法简述
7.1.3 水处理的基本参数
7.2 污水的物理处理
7.2.1 格栅
7.2.2 沉砂池
7.2.3 沉淀和浓缩
7.2.4 气浮
7.2.5 隔油
7.3 污水生物处理基础
7.3.1 污水处理微生物
7.3.2 污水生物降解过程
7.3.3 污水生物降解模式
7.3.4 污水生物处理主要参数
7.3.5 污水生物处理主要影响因素
7.4 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
7.4.1 活性污泥法简述
7.4.2 活性污泥法基本形式
7.4.3 活性污泥法工艺
7.4.4 生物脱氮除磷
7.4.5 需氧量与曝气
7.4.6 污泥处理
7.4.7 厌氧活性污泥法工艺
7.5 污水生物膜法处理
7.5.1 生物膜法简述
7.5.2 生物滤池
7.5.3 生物接触氧化
7.5.4 生物转盘
7.5.5 其他生物膜法工艺
7.6 污水自然处理
7.6.1 自然处理简述
7.6.2 稳定塘
7.6.3 土地处理
7.6.4 湿地处理
7.7 污水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7.7.1 和和
7.7.2 化学沉淀
7.7.3 氧化还原
7.7.4 萃取、吹脱、汽提
7.7.5 其他化学、物理化学方法
7.8 污水再生处理
7.8.1 污水再生处理简述
……
第八章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给水工程主要是指和自来水公司有关的一些事宜,而.排水工程分两个方面,一是市政排水,即和城市排水管道有关的,二是水处理,目前发展趋势比较好,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和回用水处理等,在北方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发展空...
给水排水工程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内容,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简称给排水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作为学科,给水和排水工程也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特征主要是:①用水文学和水文地质...
给水排水工程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内容,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简称给排水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作为学科,给水和排水工程也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特征主要是:①用水文学和水文地质...
1页 城市给排水、管道工程 本章历年考情: 本章近三年平均分值约 20分,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题。具体情况如下表: 章目 年度题量与 分值 单选 多选 案例 合计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分值 第一章 2011 5 5 2 4 12 21 2010 4 4 2 4 27 35 2009 6 6 2 4 5 15 平均 5 4 11.33 20.33 本章重点: 1.给排水厂站工程结构与施工方法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3.供热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4.燃气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1K414010 给水排水厂站工程结构与特点 1K414011 掌握厂站工程结构与施工方法 一、给排水厂站工程结构特点 二、构筑物与施工方法 (一 )全现浇混凝土施工 1.水处理 (调蓄 )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池体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 。 2.水处理构筑物中圆柱形混凝土池体结构,当池壁高度大 (12~18m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 1、给水排水厂站工程结构与特点 11.厂站工程结构与施工方法 一、给水排水石站工程结构特点: 构件断面薄、配筋率高、具有较高抗渗性和良好的整体 性。 二、构筑物与施工方法 :全现浇混凝土、单元组合现浇混凝土、预制拼装、砌筑、预制沉 井、土膜结构水池。 12.给水与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给水处理 :自然沉淀、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软化、除铁除锰。常用流程:原水 -> 混凝、沉淀或澄清 ->过滤 ->消毒 二、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针对水中悬浮物质,物理方法) ->二级处理(有机污染,微生 物法) ->三级处理(氮、磷等无机物,生物脱氮除磷、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 三、再生水回用 13.给水与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一、试运行目的与内容 :检验、试验和监视运行;记录;评估。包括:单机、充水、空载、 负荷、自动开停机。 二、试运行要求: 单机试行不小于 2h;全厂联机不少于 2
章节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水的循环
1.2 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体系的组成及课程设置
1.3 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2章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1 地球上的水资源
2.2 我国水资源状况
2.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
2.4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3章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3.1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任务与组成
3.2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类型
3.3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布置
3.4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主要设计内容、方法和要求
3.5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运行管理
3.6 给水排水管道材料
第4章 水质工程
4.1 水质、水质指标
4.2 水质标准
4.3 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4.4 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4.5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典型工艺流程
4.6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典型工艺流程
第5章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5.1 建筑给水系统工程
5.2 建筑排水系统工程
5.3 建筑消防系统工程
5.4 建筑热水供应系统工程
5.5 小区给水排水系统工程
第6章 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及水厂自动控制系统
6.1 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分类
6.2 给水排水工程通用设备
6.3 给水排水工程专用设备
6.4 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6.5 水厂自动控制系统
第7章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与经济
7.1 概述
7.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施工技术
7.3 室外管道施工
7.4 室内管道及设备安装施工
7.5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组织
7.6 给水排水工程经济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新能源利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世界上对“绿色能源”开发比较重视,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仅1989年到1992年,国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递增就达16%,由此可见“绿色能源”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人类必须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以适应低碳城市的要求。
清洁技术
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绿色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消费
减少CO2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城市总体布局艺术,又称城市艺术构图,是指城市在总体布局上的艺术构思及其在城市总图骨架和空间布局上的体现。城市总体布局艺术是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在自然条件基础上,根据城市政治社会需要对城市所进行的艺术加工。例如北京城的中轴对称、规整严格的城市艺术布局,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都城模式,继承历代都城布局传统并结合具体自然条件而规划建设的。它反映了中国封建帝王的政治需要,又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伟大气魄。世界各国也建成了不少利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特点的富有特色的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