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城市供热模式优选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 作 者 | 赵玉甫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8年8月 |
ISBN | 9787030222473 |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三章 城市供热与能源的关系
第四章 城市供热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五章 城市供热与技术的关系
第六章 国外城市供热的发展现状研究
第七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性分析
第八章 城市供热模式分析与优选
第九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十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十一章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100433B
本书共分11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围绕城市供热优选模型的构建、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由不协调剑协调、由非可持续剑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
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编辑本段]分类 新能源的各...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建立了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首次应用到城市供热各种模式的可持续性的研究工作中,明确了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以哈尔滨市供热中常用的七种模式为例,说明了评价方...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探究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因此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城市供热进行改革,建立城市 供热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城市供热中的问题, 探讨了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指明了城市供热的可持续发 展模式,目的是为城市供热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 构建,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字:城市;供热;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供热事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各 种新的技术和工艺也得到了推广,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供热方面的差距。但是在城市供热方面还 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城市供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 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问题,推动城市供热的健康发展。 城市供热发展中的问题 (一)供暖
我国城市供热基本上有三种供热方式:第一种供热方式为集中供热方式。城市集中供热可由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实现。集中供热由城市统一规划,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适当规模的热电厂,既发电又供热,同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种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方式,供热的热效率包括热网损失在内高达88%,比采取小锅炉房供热效率提高30%左右。区域锅炉房内都装置大容量高效率的蒸汽锅炉或热水锅炉,向城市各类用户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用区域锅炉房代替分散小型锅炉供热,能节约燃料,改善供热质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区域锅炉房的热能利用效率通常低于热电厂,规模和场地的选择比较灵活,投资比建热电厂少,建设周期短,是城市集中供热的一种主要方式。第二种供热方式为独用锅炉房供热方式。由工厂、企业、住宅区和办公楼等公共建筑自建小锅炉房供热,也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供热方式。分散供热的小锅炉一般吨位都比较小,热效率低,大都在40~60%,是冬季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第三种供热方式为分散供热方式。我国北方采暖地区,一家一户直接用煤炉烧煤供热采暖,占90%以上。这种供热方式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能源。 2100433B
本书的丰要内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几个方面:第1章概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管理政策、技术政策以及工程示例,全书的内容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2章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第3章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调查问卷和调查表方式进行了行业发展调研分析;第4~6章分别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期间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第7~9章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政策进行了分析;第10章详细介绍了工程示例,通过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工程示范效果,带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第11章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项目改变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非区域、非等级模糊方式,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视觉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景观特色的定位理论和结构理论,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区域 等级理论模式,研究阐明特色区和特色级是影响城市景观特色判断的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并研究阐明城市景观特色和区级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同时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特色的级区类型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本项目首次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依据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城市景观特色研究的全新视野和类型。该成果为提高城市景观特色判断的科学性,为我国城市景观特色保护和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模式指导,为完善景观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优化我国城市景观环境质量,为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健康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