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直立,高达4米,粗约1厘米,节下方被白粉,后变黑色,幼竿具绒毛和白粉,尤以节下方更显著;节间劲直,绿黄色,圆筒形,光滑,因密集的白粉逐渐变黑而呈斑状;竿环凸起;箨环明显,常有箨鞘残留的木栓质纤维;节内长约10毫米。竿下部每节仅分1枝,但中上部则分3枝或更多,枝开始紧贴竿,然后稍开展,无二级分枝,各枝粗细近相等。箨鞘近宿存,淡褐紫色,较厚的纸质,背部密被白色短绒毛或浅棕色较长的刺毛,具明显或不太明显的斑点,边缘具密的短纤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甚高,自箨鞘顶端延伸,中下部竿箨的箨舌高可达7-9毫米,箨舌背面在其中下部具绒毛而粗糙,顶端截平或拱形,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直立,绿带紫色,线状披针形,两面均粗糙,边缘具疏刺状锯齿。小枝具2-4叶;叶鞘厚纸质,具纵肋,背部突起成脊,密被细绒毛或近于无毛乃至平滑无毛,边缘具易脱落的短纤毛,以致通常为无毛;无叶耳和繸毛;叶舌较长,常成为自叶鞘向上延伸呈三角状的突起,高达5-14毫米,薄纸质,下部质较厚,背面基部具微毛而粗糙,顶端尖状隆起或钝尖,边缘全缘,具短纤毛;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其一边楔 状渐尖,另一边钝圆,上表面绿色,无毛光滑,下表面苍白色,具较密的向上的细毛和极细疣,边缘均具疏细齿,次脉9-12对,小横脉明显。叶柄长约1.5厘米。花枝未见。笋期4月底。
主要生长于海拔400米的山坡、平原、谷地近河流边。
主要分布于湖南南部、广东。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清远。
灌木,高30-180厘米,多分枝;老枝褐色,无毛,有圆形皮孔;当年枝黄褐色或有时灰白色短柔毛和具柄腺毛,有密或疏生的叶。叶卵圆、椭圆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稀达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圆...
树竿高2— 5米,直径4-10厘米,幼时无毛,微被,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
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
本种外形极似茶竿竹P. amabilis (McClure)Keng f.惟后者笋棕色,淡咖啡色,箨背密被长的刺毛,箨舌,叶舌矮,易与本种区别。
狭叶长舌茶竿竹(变种)(植物研究)图版196
var. angustifolia S. L. Chen et G. Y. Sheng in Bull. Bot. Res. 11 (4): 5, 1991.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叶片狭小,长6-20厘米,宽1-3厘米,叶柄长2-4 (5)毫米,次脉4-7对,一边缘具较开展的锯齿,另一边缘具极疏且紧贴边缘的短锯齿或几无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旬。
产湖南宜章县莽山东山坑(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河旁。
介绍了长舌箱体端子零件的高速冲压工艺、排样设计及级进模结构 ,还介绍了一种转换冲压方向的实用打弯装置和一种定位装置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叶片狭小,长6-20厘米,宽1-3厘米,叶柄长2-4 (5)毫米,次脉4-7对,一边缘具较开展的锯齿,另一边缘具极疏且紧贴边缘的短锯齿或几无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旬。
长舌茶竿竹(原变种)
产湖南宜章县莽山东山坑(模式标本产地)。
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