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重庆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院 长 | 彭军 |
---|---|---|---|
类 型 | 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 | 专业方向 | 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 |
学院领导
姓 名 |
职 务 |
郑远平 |
党总支书记 |
彭军 |
院长 |
冯旭平 |
党总支副书记 |
官正强 |
副院长 |
唐德东 |
副院长 |
向毅 |
院长助理 |
办公室/团总支
机构名称 |
地点 |
联系人 |
党政办公室 |
I412 |
周骏(办公室主任) |
教务办公室 |
I416-2 |
高国芳(办公室主任) |
学生事务办公室 |
I412-2 |
姚莹(办公室主任) |
团总支 |
I412-2 |
周述敏(团总支书记) |
产学研办公室 |
I416-1 |
冯骊骁(办公室主任) |
系/中心
名称 |
地点 |
联系人 |
自动化系 |
I321 |
谢东 系主任 |
I321 |
宋乐鹏 系副主任 |
|
I321 |
张俊林 系副主任 |
|
计算机系 |
I320右 |
雷亮 系主任 |
I320右 |
易军 系副主任 |
|
I320右 |
王双明 系副主任 |
|
I320右 |
陈应祖 系副主任 |
|
电气工程系 |
I409 |
朱家富 系主任 |
I409 |
常继彬 系副主任 |
|
测控系 |
I411 |
李作进 系主任 |
I411 |
杨君玲 系副主任 |
|
实验中心 |
I407 |
许弟建 中心主任 |
I407 |
吴云君 中心副主任 |
省部级科研平台
重庆市冶金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
MEMS应用技术研究所
LED工程技术研究所
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电机控制与检测科技创新团队
冶金过程测控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团队
MEMS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计算智能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模式识别技术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
能源转换及控制科技创新团队
重庆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是由具有40年办学历史的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自动化系、计算机系和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教研室、电工电子教研室、计算中心于2004年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0年改名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这两个学校的比较还是见的比较多,学校的背景不一样,优势也不同,选哪个学校要看你想学什么专业,如果是想选的专业两个学校都有,那么就要结合他们的行业背景来选,比如机械、自动化等,那肯定选西科,而如果是电子...
楼上那个是师院的网站这个是师院信工的http://cie.fync.edu.cn/教务系统在页面右下角,很容易找到
现在是二本。
学科专业稳步发展。学院设有自动化、计算机、电气工程、测控技术4个系;拥有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重庆市市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设有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中心、自动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实验室、电气传动实验室、GE控制实验室,LED研究工程中心,电气综合自动化实验室和电气传动实验室等9个实验中心(室);办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1个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400余人,成人自考生500人 。
教学科研快速提升。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学科教授19人,副高职称教师44人,讲师(实验师)48人,助教11人。拥有重庆市学科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学院现有博士38名,在读博士7名,其中海外全日制在读博士3名。送培1名教师到台湾中央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学院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科研水平较高。近三年科研经费总和达1600余万元,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目前建有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联合培养研究生8人。学院拥有冶金过程测控技术重庆市教委高校创新团队1个,电机测试及其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MEMS应用技术、计算智能应用研究、模式识别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工程与应用等6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功研发冶金检测设备19项,汽车电磁开关自动测试系统1项,研发成果应用于攀枝花钢铁公司、杭州钢铁公司及重庆大学等六十多家企事业单位 。
素质教育富有成效。学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程序设计、摄影大赛等省市以上竞赛活动。三年来,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重庆市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全国大学生ROBCUP杯机器人大赛全国亚军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9个,其中1支参赛队获得机器人助老组冠军;重庆市盛群杯单片机大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 。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院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冶金、石油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显著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路,30多年来,共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的冶金、石油、机械、电子、电力、化工及IT等行业。目前,毕业生中已有高级职称百余人,有多人成为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有多人成为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业务骨干,有多人走上了厂长、经理、总工程师等领导岗位。毕业生表现出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自动控制工程实验室。本实验室隶属于自动化系,其任务是全面承担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任务。中心下设9个实验分室和1个创新基地,分别是:过程控制及工控系统实验分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分室、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分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分室、测控技术实验分室、微机应用技术实验分室、电力电子及传动实验分室、检测技术验分室、供配电技术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创新基地。
本实验室拥有1500㎡的实验教学场地,各种大型实验设备60多套,其他仪器设备800多套,价值800多万元。目前共承担23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和8门独立开设的课程设计及专业实习。
本实验室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的氛围,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体现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自动化专业
学制
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七年。
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电气传动、工业过程控制、供配电等相关领域设备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系统设计等工作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方向
1.工业自动化;2.冶金自动化;3.石油化工自动化。
知识结构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基本知识;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知识;
(3)掌握检测及过程控制、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网络技术、冶金工程控制技术、石油工程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5)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
(6)了解人文社科及生理心理健康知识;
(7)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能力结构
(1)具有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和改造工作的初步能力;
(2)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4)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5)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英文阅读、翻译能力。
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2)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好品位的人文素质;
(3)具备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团结合作、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正直廉洁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较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4)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及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自动检测技术、常用电气技术与PLC、冶金工程控制自动化技术、石油工程自动化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技能训练、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电工基础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训练、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训练、电气设备装调技能训练、PLC课程设计、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设计、轧钢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电动钻机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等。
学分制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
序号 |
项目 |
学分 |
核定单位 |
核定办法或依据 |
实施时间 |
备注 |
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 |
1 |
身心健康教育 |
3 |
人文社科系、卫生科 |
课程考核及出勤记录、测试 |
1-8 |
||
2 |
职业指导 |
1 |
招生就业处 |
出勤记录、课程考核 |
1-8 |
32学时 |
|
3 |
思想道德实践 |
4 |
学生处、人文系、各院系 |
综合考核 |
1-8 |
||
4 |
科技创新 |
1 |
学生处、团委 |
记录认证 |
1-8 |
||
5 |
文体素质 |
1 |
学生处、团委 |
记录认证 |
1-8 |
||
6 |
素质拓展 |
2 |
团委 |
记录认证 |
1-8 |
||
7 |
专业技能 |
2 |
各院系 |
证书 |
1-8 |
||
合 计 |
14 |
毕业标准与学位标准
(1)最低毕业学分: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为196学分。其中理论课学习127.5学分,独立实践课程学习54.7学分,素质拓展14学分。
(2)技能证书要求: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证书。
(3)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科技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获取素质拓展3学分。
学位标准
符合“重庆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
测控技术与仪器介绍
学制
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七年。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广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计量测试与控制领域内有关的技术应用、仪器仪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设备或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方向
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精密机械与仪器、数字信号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自动检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等。开设有测控电路设计、单片机系统综合训练、智能仪器综合设计、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仪表及过程控制系统综合调试训练、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去向
主要面向工矿企业、仪器仪表设备公司、计算机公司、自动化仪表公司、研究所、设计院等单位,从事仪器仪表等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生产过程控制设备的日常运行及维护;自动化仪表初步开发和装配、调试;工业控制小系统的改造设计;控制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最近两年在各省录取分数、人数及学费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最近两年在各省录取分数、人数及学费 |
||||||||
省份 |
2013 |
|||||||
科类 |
层次 |
计划招生 |
实际招生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学费 |
||
安徽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64 |
461 |
5600 |
||
甘肃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65 |
459 |
5600 |
||
河南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07 |
476 |
5600 |
||
青海 |
理工类 |
本科 |
5 |
384 |
367 |
5600 |
||
山东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14 |
492 |
5600 |
||
山西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65 |
457 |
5600 |
||
陕西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74 |
472 |
5600 |
||
四川 |
理工类 |
本科 |
10 |
543 |
526 |
5600 |
||
重庆 |
理工类 |
本科 |
45 |
515 |
466 |
5600 |
||
省份 |
2012 |
|||||||
科类 |
层次 |
计划招生 |
实际招生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学费 |
||
安徽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10 |
5600 |
|||
甘肃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71 |
5600 |
|||
河南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30 |
5600 |
|||
青海 |
理工类 |
本科 |
5 |
385 |
5600 |
|||
山东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39 |
5600 |
|||
山西 |
理工类 |
本科 |
5 |
511 |
488 |
5600 |
||
陕西 |
理工类 |
本科 |
5 |
498 |
5600 |
|||
四川 |
理工类 |
本科 |
10 |
494 |
485 |
5600 |
||
重庆 |
理工类 |
本科 |
45 |
515 |
486 |
5600 |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湖北省优势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用电气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博士点和“导航、制导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学科。
<正>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湖北高校优势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湖北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机与电器"硕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点;"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点;"导航、制导与控制"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冶金教育最早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业的前身为炼铁专业和炼钢及铁合金专业,经历了中专、大专和本科3个发展阶段。1951年开始招收炼钢专业中专学生,1958年开始招收炼铁专业学生。1985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开始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专科专业招生。1989年该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钢铁冶金本科生1届。2004年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58年来,该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生近6000多名,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炼铁专业从1994年开始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过7年的建设,其教学基本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2001年3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示范专业”。2004年重庆科技学院成立后,冶金工程专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了本科办学实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2008年1月冶金工程专业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日制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为500多人。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在原来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起来的。1996年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开始招收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大专生。2004年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成功申办了本科专业。200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近270人。10多年来,该校已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培养和输送了较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国内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冶金系,创建于1951年,1985年学校升格为专科。1997年以前,学院开设有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专业,为完成这两个专业的《金属学》及机械类专业的《金属学及热处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设立有金相教研室。1997年,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学校开始招收涂装防护工艺专业(2002年更名为表面工程专业,2005年更名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学生;2003年招收新材料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学生。2004年,学校合校升本,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有在校本科生180余人,专科生约160余人。截止2012年底,该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涂装防护工艺专业(含表面工程专业)毕业生400多名,遍布我国多家汽车、摩托车、船舶、家电等企业,为我国尤其是我市涂装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称赞。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原来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起来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招生始于1954年。2004年合校升本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成功申办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近400人。50多年来,本专业已为冶金和石油等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近5000名,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国内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功能材料
本专业主要为适应我国新材料战略新兴发展和相关材料技术人才需求而开设,下设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及器械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培养具备功能材料该领域所需工程和实践能力,能适应信息材料与生物材料及器械行业需求,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功能材料与器件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焊接技术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起源于2003年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创办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科专业(2010年停止招收专科生),2006年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下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开始本科招生,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开招生,同时从2014年开始招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油气材料工程方向管线钢焊接与可靠性评价方面的硕士研究生。该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4人(含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有海外经历教师2人。
复合材料与工程
该专业经201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材料科技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具备扎实的复合材料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宽,社会责任感和沟通合作能力强,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能源风电等领域,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从事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行业急需专业,就业前景好。该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6人,硕士1人,有海外经历教师3人。是川渝两地唯一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自2013届起不再招收专科层次考生)
冶金技术
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为核心,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现有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两个专业方向。
1.炼铁方向
炼铁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冶金过程检测与调节、计算机在炼铁生产中的应用、冶金物理化学、铁矿粉造块、炼铁工艺学、技术经济管理。适应的岗位群包括炼铁原料、高炉炼铁、烧结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一般设计工作,还可适应于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管理和营销等岗位。
2.炼钢及合金方向
炼钢及合金专业具有54年的办学历史。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冶金过程检测与调节、计算机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冶金物理化学、转炉炼钢学、电炉炼钢学、连续铸钢、技术经济管理。适应的岗位群包括炼钢原料及处理、转炉炼钢、电炉炼钢、连续铸钢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一般设计工作,还可适应于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管理和营销等岗位。
由于冶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良好声誉,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就业去向多为大中型冶金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培养具备专业必备基础理论、工艺、设备,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从事该专业领域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材料成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产品制造与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组织管理与经营销售等方面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塑性加工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材料成型过程自动化、材料成型理论和工艺学、材料成型机械设备。
毕业去向:服务于冶金、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电子、家电、仪器仪表等行业,从事材料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制造、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经营销售与管理工作。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学科门类,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当前,电气信息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物联网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以及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科专业。在校生人数1200余人。这些专业彼此相互关联和支撑。便于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有利学生自主发展,拓展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56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6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重视教学质量和创办独特的办学特色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瞄准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在共享重庆大学实验教学条件的同时,院内已建成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力电子和电力拖动实验室、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机电控制综合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DSP与信号处理等实验室。为培训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还建成了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涉及机电控制、电力和软件技术等工程应用领域。
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的重庆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办于1985年,是重庆最早开展材料研究的高校之一。该学科现有专业教师68人,海内外特聘兼职知名教授12人,其中拥有享誉世界的六院院士1人(美国钱煦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都有为院士已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张兴栋、周寿桓院士)、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人选1人(美国钟正明院士)、海外杰青1人(美国王英晓教授),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2人,为国家材料工程工业培养了近一万余名毕业生,已成为我市新材料开发领域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成立以来,实验室承担国家973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部级一般项目45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
姓名 |
职务 |
单位 |
称职 |
李长明 |
主任 |
西南大学 |
院士 |
南策文 |
副主任 |
清华大学 |
院士 |
成会明 |
副主任 |
中科院金属所 |
院士 |
都有为 |
顾问 |
南京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
院士 |
李卫 |
委员 |
北京钢院 |
教授 |
熊祖洪 |
委员 |
西南大学 |
教授 |
张怀武 |
委员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顾宁 |
委员 |
东南大学 |
教授 |
杨力 |
委员 |
重庆大学 |
教授 |
刘俊明 |
委员 |
南京大学 |
教授 |
邹志刚 |
委员 |
南京大学 |
教授 |
陈登明 |
委员 |
重庆科技学院 |
教授 |
廖晓玲 |
委员 |
重庆科技学院 |
教授 |
符春林 |
委员 |
重庆科技学院 |
教授 |
刘晓燕 |
委员 |
重庆科技学院 |
教授 |
纳微复合磁性材料、生物仿生与活细胞影像、多场耦合压电材料、新能源薄膜材料。
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获授权的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实验室著作教材统计表
序号 |
主编或参编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号 |
出版时间 |
姓名 |
1 |
主编 |
现代骨组织修复材料及其评价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400642 |
2014 |
廖晓玲 |
2 |
主编 |
材料物理性能及表征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73133 |
2013 |
陈登明、孙建春、蔡苇 |
3 |
主编 |
材料现代测试技术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9787502453350 |
2010 |
廖晓玲、周安若、蔡苇 |
4 |
主编 |
铁电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248879 |
2009 |
符春林 |
5 |
主编 |
铁氧体 |
江苏省科技出版社 |
9787534520440 |
1996 |
都有为 |
6 |
主编 |
磁记录材料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9787505318694 |
1992 |
都有为 |
7 |
主编 |
金属材料工程实习实训教程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9787502456443 |
2011 |
范培耕 |
详情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