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规范,是一种使测量更加准确的正确方法。在各种领域都有利用。主要介绍导线测量规范。
. 条件摘要
导线测量类型 规范 | 精确度或 地籍图框架工作 | 第一级 | 第二级 | 第** | 次要控制 |
最大闭合误差 | 1/50,000 | 1/30,000 | 1/20,000 | 1/15,000 | 1/5,000 |
2、主要用途 | 在主要三角点 低洼地势或茂密的森林,主要三角点或不可测或成本太大 | 第一级联测是从C.F导线或更高的三角点。 大城镇区域的框架 | 从第一级测点或第二级三角点联测。 小城镇区域的框架 | 从更高导线或第**三角点联测,来控制地形和实物测量 | 从更高导线和三角点联测,控制实物和具体测量 |
3、方位角观测 (a)方位角测点数不应超过: (b)方位角闭合差测点数不应超过 (c) 观测数量和类型 (d) 理想的标准误差为不超过 (e) 限差范围 | 4-6个测点 或 不超过沿导线40km 2''√N 至少16对可接受的星体 +0''.60 2''.0 | 10个测点 或 相隔不超过 100km 3''√N 至少8对东西两侧星体 +0''.60 3''.0 | 25个测点 5''√N 至少4对东西两侧星体 +2''.0 5''.0 | 25个测点 10''√N 至少3对东西两侧星体,或3个早晨和3个下午 +3''.0 10''.0 | 25个测点 10''√N 至少3对东西两侧星体, 或3个早晨和3个下午 5''.0 20.00 |
纬度和经度 观测 | 适用于第一级三角点(应用拉普拉斯纠**)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距离测量精确度范围 | 1/75,000 | 1/50,000 | 1/30,000 | 1/15,000 | 1/7,500 |
使用仪器的 类型 (f) 距离 (g)天文和角位观测 | E.D.M设备 T4 或DK11,3A,T3, DKM-3 | 钢尺 或 E.D.M设备 C.F导线 | 钢尺 或 E.D.M设备 T2或等价物 | 钢尺、 E.D.M设备、 T2、等价物 | 钢尺 T1或等价物 |
2.1 一级导线测量
简介
一级导线测量是指从C.F导线或更高等级三角点开始,这将组成大城镇地图的主要框架。
导线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铁路或海岸线,且闭合误差小于1/30,000。
2.2 规范
(i)导线边长度
大于等于1.5公里
(ii)方位角测点
不应超过10个或相隔不应大于8公里
(ii)仪器
见上表
条件摘要如下表
导线测量类型 规范 |
精确度或 地籍图框架工作 |
第一级 |
第二级 |
第** |
次要控制 |
最大闭合误差 |
1/50,000 |
1/30,000 |
1/20,000 |
1/15,000 |
1/5,000 |
2、主要用途 |
在主要三角点 低洼地势或茂密的森林,主要三角点或不可测或成本太大 |
第一级联测是从C.F导线或更高的三角点。 大城镇区域的框架 |
从第一级测点或第二级三角点联测。 小城镇区域的框架 |
从更高导线或第**三角点联测,来控制地形和实物测量 |
从更高导线和三角点联测,控制实物和具体测量 |
3、方位角观测 (a)方位角测点数不应超过: (b)方位角闭合差测点数不应超过 (c) 观测数量和类型 (d) 理想的标准误差为不超过 (e) 限差范围 |
4-6个测点 或 不超过沿导线40km 2’’√N 至少16对可接受的星体 0’’.60 2’’.0 |
10个测点 或 相隔不超过 100km 3’’√N 至少8对东西两侧星体 0’’.60 3’’.0 |
25个测点 5’’√N 至少4对东西两侧星体 2’’.0 5’’.0 |
25个测点 10’’√N 至少3对东西两侧星体,或3个早晨和3个下午 3’’.0 10’’.0 |
25个测点 10’’√N 至少3对东西两侧星体, 或3个早晨和3个下午 5’’.0 20.00 |
纬度和经度 观测 |
适用于第一级三角点(应用拉普拉斯纠**)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距离测量精确度范围 |
1/75,000 |
1/50,000 |
1/30,000 |
1/15,000 |
1/7,500 |
使用仪器的 类型 (f) 距离 (g)天文和角位观测 |
E.D.M设备 T4 或DK11,3A,T3, DKM-3 |
钢尺 或 E.D.M设备 C.F导线 |
钢尺 或 E.D.M设备 T2或等价物 |
钢尺、 E.D.M设备、 T2、等价物 |
钢尺 T1或等价物 |
2.1 一级导线测量
简介
一级导线测量是指从C.F导线或更高等级三角点开始,这将组成大城镇地图的主要框架。
导线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铁路或海岸线,且闭合误差小于1/30,000。
2.2 规范
(i)导线边长度
大于等于1.5公里
(ii)方位角测点
不应超过10个或相隔不应大于8公里
(ii)仪器
见上表
2.3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2.4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2100433B
.. .. .. .. 参考 .资料 1:500 地形图测绘 一、基本要求 1. 地形图碎部点高程注记至 0.01m 。 2.地形要素测绘与表示,要按规范与图式执行。 3. 地形图测绘完成后,作业员应详细地进行自我检查与整理,测 区要统一对所测图幅进行检查。 4. 地形图内容表示要合理、齐全、综合取舍要恰当,主次分明。 5.地貌测绘要正确,表示要合理,微貌显示要逼真。 二、数据采集方法 1.在空旷地区且能满足 RTK测量条件的地方,直接采用 RTK技术采集 碎部点三维坐标数据,并将采集的碎部点按编码存入电子手簙。 2. 在居民区或 RTK信号较差的地方采用全站仪采集数据。 使用全站仪在各级控制点上设站、定向、检查,采用极坐标法采 集地形、地物点三维坐标, 利用全站仪内部存储器记录地形、地物点 观测顺序号、三维坐标和编码,在野外现场绘制草图,并标注观测顺 序号。测站上要记录观测错误的数据的
。 。 1 《房产测量规范》附录 B成套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一、一般规定 l. 房屋面积计算系指外围水平面积及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其中包括房屋建筑 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等的测算。 2.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按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层高 2.20 米(含 2.20 米,下 同)以上的永久性建筑。 3.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系指各产权人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 4.房屋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 按房屋的内墙面水 平面积计算。 5.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 0米以上计算。假层、 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 水箱间不计层数。 6.房屋所在层次是指本权属单元的房屋在该幢楼房中的第几层。 地下层次以 负数表示。 二、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1.永久性结构的
1997年5月26日,《比长基线测量规范》发布。
1998年3月1日,《比长基线测量规范》实施。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9】40号
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现用的水准测量规范为:GBT_12897-2006_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与GBT_12898-2009_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工程上常用的水准测量为:三、四等水准测量;等外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等级 |
路线长度 /km |
水准仪 |
水准尺 |
观测次数 |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
||
与已知点联测 |
符合或环线 |
平地/mm |
山地/mm |
||||
三 |
≤50 |
DS1 |
因瓦 |
往返各一次 |
往一次 |
±12 |
±4 |
DS3 |
双面 |
往返各一次 |
|||||
四 |
≤16 |
DS3 |
双面 |
往返各一次 |
往一次 |
±20 |
±6 |
等级 |
水准仪 |
视线 长度 /m |
前后 视距差 /m |
前后视距累积差 /m |
视线高度 |
黑面、红面 读数之差 /mm |
黑面、红面 所测高差之差 /mm |
三 |
DS1 |
100 |
3 |
6 |
三丝能读数 |
1.0 |
1.5 |
DS3 |
75 |
2.0 |
3.0 |
||||
四 |
DS3 |
100 |
5 |
10 |
三丝能读数 |
3.0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