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长江水利发展战略 | 制定单位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
---|
一是保障防洪安全。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坚持“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总体布局,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长江流域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二是合理开发利用。遵循“增加供水与节约用水并重,以节约为主”的方针,坚持“三生用水兼顾”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成以大型水源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为骨干,中小型蓄、引、提、调工程相配合,水量分配、定额管理、取水许可、统一调度相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开发水电,大力发展航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是维系优良生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功能区区划为基础,以保障饮水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加强重点水源区的保护,加强水资源和以水体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着力提高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监督管理水平,维护好流域水生态环境。
四是稳定河势河床。遵循“因势利导、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开发”和“左右岸兼顾、上下游衔接、各部门综合协调”的原则,以保障防洪安全促进航运发展,实现水资源及岸线、洲滩、江砂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科学有效的河道管理,形成河势和岸线稳定、泄洪通畅、堤防稳固、航道、港域、水环境良好的河道,以河道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支撑沿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流域实际,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目前至2020年,长江流域总体上处于强化治理与开发、促进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阶段。基本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5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25%,进一步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干流90%的水功能区及主要支流80%的水功能区达标,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健康发展,流域水利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2020年至203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更加侧重保护的阶段。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6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30%,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水功能区达到规划功能目标,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健康发展,流域水利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2030年至205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阶段。全面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范围内,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水源区及环境系统得到保护,所有水功能区继续达到规划功能目标,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修复。全面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流域水利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
随着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竣工,长江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主要任务基本付诸实施,治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迎来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看,近些年来,长江流域极端天气频繁,1998年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的全流域型大洪水;2006年汛期长江干流许多主要站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长江口咸潮影响加重,流域发生了大面积、长时间的旱灾;2008年11月上中旬长江上游又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晚秋汛。这些都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正在日益显现。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政府果断做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措施之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为长江水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部率先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又在成都、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大了对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这些都对流域水利区域协调发展、整体保障水平和重点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流域水利发展现实看,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及水能资源开发率还很低,无论与国内其他流域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流域内东中西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水利发展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
从治江工作内在矛盾看,长江总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综合防洪体系不断完善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局部地区和部分支流防洪能力偏低交织并存;长江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与部分地区无序开发、过度开发、低水平开发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水库移民问题和已建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叠加累积影响逐步显露交织并存;长江水量总体充沛、产水与补水能力强与流域局部地区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交织并存;长江水质状况、水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与流域部分湖泊、干流沿岸城市水域以及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巨大、珍稀水生生物濒危程度加剧交织并存。
总之,新时期治江工作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发展不够、不平衡、不协调;最突出的矛盾是开发不足与保护压力加大并存;最复杂的考验是新老问题交织、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长江综合治理,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利支撑;最根本的要求是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让健康长江永远造福人民。
一 长江水利委员会,这个名称并不是官方的,因为如果是政府成立的,用语专门治理长江额管理机构,不会是这样称呼二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民间机构,也就是说,只是一帮专家为了关心长江,而专门设立的沟通组织
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如下:1安全生产战略电力企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也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内容之一,电力企业必须持续性的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树立全员性的安全...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是副部级单位,该单位的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副部级和正局级。其机关内设的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等16个机构均为副局级,下属的单列机构和事业单位甚至有正局级的。参见下列链接。水利部长江水...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以“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为原则,以强化规划、科技、管理支撑为主要手段,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江与湖、流域需求与服务全国、正常防控与极端风险应对、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文明,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以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以及河口地区等五大区域作为重点区域,抓住各自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实现既定的治理、开发和保护目标。以汉江、赤水河、岷江作为重点支流,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治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拟将汉江流域作为探索洪水风险管理与洪水资源化、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统一调度管理、水功能区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将赤水河流域作为探索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的典型,将岷江流域作为探索处理好水调与电调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典型。以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电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与对策、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及长江口综合治理、流域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调度与管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制条件与配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流域水行政综合管理等作为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超前谋划对策措施,促进长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以河势控制与长江口整治、重要堤防、蓄滞洪区及山洪灾害防治等为重点,加快综合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二是以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水源工程、节水改造工程、骨干水电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骨干工程为重点,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三是以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综合防治、上海等五大城市水源地、黄浦江等五条支流和巢湖、滇池综合治理以及重要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快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在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法律、行政法规、部规章三个层次上,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水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长江法》为核心的完善的流域水法规和政策体系。
(三)切实加强流域管理
着重从统筹规划、科学调度、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指导协调等五个方面加强流域管理,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强化科技支撑平台
一是加强原型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土保持监测及河道原型观测综合监测体系。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长江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监控能力建设,加大全委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长江委数据中心和流域整体数字模型建设。三是加强重大治江问题研究。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交流。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对保障治江事业科学发展极其重要,要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与功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各方面对治江事业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一是社会融资体系。调动全社会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积极性。二是长效补偿机制。建立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其它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如设立三峡基金、生态保护基金等。2100433B
根据长江水利建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分类论述了流域规划环评、区域水利建设环评、城市群防洪体系建设环评和跨流域调水环评的主要项目及其特点。阐述了水利建设战略环评的因子识别、筛选及指标体系 ,水利建设对防洪、提供清洁能源、安全供水、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淹占土地、移民、施工中环境问题等不利影响及战略对策措施。
我国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之一,牧区面积辽阔,草地类型多样,但牧区多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自然灾害频繁,畜牧业发展极不稳定。“水”是牧区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牧区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少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尚未解决;饲草料基地和天然草场灌溉面积很少;已有的水利工程标准偏低,数量少、管理工作跟不上、效益发挥不好等,不能适应今后的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增强畜牧业后劫,必须重视以牧区水利为重点的草原建设。本文从宏观上研究牧区水利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重要性以及存在问题,试探性地提出了200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相应的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921年12月,成立扬子江水道讨论会。
1928年5月,改组扬子江水道讨论会为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
1935年4月,合并改组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湘鄂湖江水文站为扬子江水利委员会。
1947年6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改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
1949年12月,开始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1956年,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为基础,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更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副部级)。
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综合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辖的工作部门。
所获荣誉
2021年7月,入选全国水利扶贫先进集体公示名单。
2017年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