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荚蒾(学名:Viburnum davidii Franch.),常绿灌木,最高可达10米,除花序初时疏被簇状短毛外,全体几无毛;小枝紫褐色,有凸起皮孔,老枝灰白色。产于中国四川省的西部。
中文名称 | 川西荚蒾 | 目 | 川续断目 |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种 | 川西荚蒾 |
二名法 | Viburnum davidii | 界 | 植物界 |
科 | 五福花科 | 拉丁学名 | Viburnum davidii Franch.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属 | 荚蒾属 |
川西荚蒾聚伞花序稠密,直径4~6厘米,总花梗长 (1~) 1.5~3 (~3.5) 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6条,长1~3厘米,花生于第二级辐射枝上,具极短花梗;萼筒钟形,长约1毫米,萼齿披针形,顶端尖,长约为萼筒之半;花冠暗红色,辐状,直径约5毫米,裂片圆形,直径约2毫米,为筒长的2~4倍。
川西荚蒾雄蕊长达花冠之半,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红黑色,长不到1毫米。果实蓝黑色,卵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4毫米;核有1条狭细浅腹沟。花期6月,果熟期9~10月。
川西荚蒾同樟叶荚蒾很相似,但叶质地较厚,上面小脉凹陷而呈明显的皱纹状,花序较小而稠密,萼齿披针形,花冠暗红色,果实较长大,而那个种的叶质地较薄,上面不为明显的皱纹状,花序大而松散,萼齿半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绿色,果实较小,易与川西荚蒾区别。
川西荚蒾叶厚革质,椭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6~14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具基部3出脉,全缘或有时中部以上疏生少数不规则牙齿,上面有光泽,常因小脉深凹陷而呈明显的皱纹状,下面各脉凸起,仅脉腋有集聚簇状毛;叶柄粗壮,带紫色,长0.8~2.5 (~3) 厘米。
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叶纸质,宽倒卵...
土壤:喜肥沃、松软的微酸性土壤,不耐贫瘠土壤。水分:在湿润土壤中生长良好,在积水处生长不良。光照:喜光,也耐半阴,可以种植在林下。温度:对温度要求不高,在北方温暖小环境可露地越冬。
带土球移植荚蒾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还可以缩短起苗到栽植时间。最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如果运输距离过长,途中一定要严密覆盖,防止因风吹造成严重失水,影响成活率。根据荚蒾土球大小,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挖...
川西荚蒾生于海拔1800~2400米的山地。川西荚蒾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省宝兴。
本文对在水利水电开发河段上的泥石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得到各支沟出口处泥石流的流型、流速、峰值、总量、过境时间和相应的激发暴雨量。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以对暴雨泥石流的发生,作出可能的报警和预报。
四川盆地西部是一块扇形冲击平原,平原上河网密布,从西北流向东南,每到夏秋季节,上游山洪暴发,平原地区极易形成水灾。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了取得栖息生存的权利,一开始就同洪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本文试就近年的考古发现略述川西平原先秦及两汉时期的水利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