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叶(拉丁名:Acorus gramineus Soland)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叶。辛、温入心、肺二经。其功效是解毒疗疮、杀虫。主要治疮疥、麻风、黄水疮。
中文名称 | 菖蒲叶 | 拉丁学名 |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
---|---|---|---|
别称 | 白菖蒲,藏菖蒲 | 界 | 植物界 |
科 | 天南星科(Araceae) | 亚科 | 菖蒲属(Acorus) |
分布区域 | 分布在温带地区 |
一、水黄。由于长期浇水引起的叶黄,表现在 嫩叶阳黄无光泽,老叶 则无明显变化,根细小黄绿,新梢萎缩不长,应节制浇水,重者可脱盆,放荫凉处晒干土后再重新上盆。二、旱黄。由于缺水或浇水偏少而引起叶片发黄。...
温度是30度以上和20度左右都会发黄。缺水、阳光不足、温度过高、缺肥都会导致发黄。
花菖蒲喜湿润、光线良好的环境,宜栽植于酸性、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上,性耐寒。生长期要求充足水分,适当施肥,宜栽植于阴湿的林缘、溪边、河畔、水池边来美化环境,还可作切花。花菖蒲也常在园林中丛栽、盆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恢复不仅面临长期淹水逆境,还面临高水位落差、反季节消落等环境因素的胁迫。菖蒲和石菖蒲是库区常见的两种湿生植物,探讨它们在泥沙水体中的生长发育,有利于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和90NTU的浑浊水体,8月将菖蒲(Acorus calamus L.)和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植株分别种植于上述水体中,翌年4月统计植株的萌发数、叶长、叶宽、叶片数,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叶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各浊度组植株的萌发率与对照组相同,30NTU组石菖蒲和菖蒲的植株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石菖蒲的植株数随水体浊度增加呈增多趋势,而菖蒲的植株数呈相反趋势。石菖蒲和菖蒲3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以及总叶片数、总叶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石菖蒲60NTU组和9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和总叶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菖蒲60NTU组的叶长、叶宽和叶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9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和叶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菖蒲60NTU组和90NTU组植株的总叶片数和总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快速光响应曲线可知,在较高光强照射下各浊度组植株的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均显著降低,但在低光下各浊度组植株的qP、qN和rET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菖蒲对低光的耐受范围大于石菖蒲。因而,菖蒲和石菖蒲均能长期生长于浅(0.9m)的悬浮泥沙水体中,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湿地植物菖蒲根叶净化污水中磷的研究,发现菖蒲根叶量与污水中磷的净水效果有较大关系,根叶量越大,处理效果越显著.前6d水样浓度平均变化,叶处理较根处理减少2.84%,植株样品浓度则增加3.92%.菖蒲根对污水中磷的净化效果强于叶片.
栽培的金钱蒲,个体很小,一般高仅3-5厘米,应属该种范畴。但在野生植物的干标本上,该种与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很难识别。因为叶片和佛焰苞的长短宽狭都有很大的相对性,随生长季节的不同和局部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据中医和老药工的经验,鲜植物较易区分:石菖蒲叶片质地薄,较宽长,揉之气味辛辣,多生长于沼泽或浅水域;金钱蒲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因谓“随手香”,多生长于湿地或石上。
四大切花(4)唐菖蒲
又名菖兰、剑兰、扁竹莲、十样锦、十三太保,为园艺杂交种,世界各地园艺品种非常多,我国 约有数百个品种。唐菖蒲多为夏秋开花的大花种,但通过栽培,也可在冬春供应市场。
唐菖蒲叶片似剑且挺拔,花序穗状,通常排成两列,但侧向一边,每花序着花12-24朵。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单花直径8-12厘米 ,花色有白、黄、粉红、红、紫及五彩。其花色鲜艳、多彩,穗状花序刚正大方,开花自花序基部逐渐向上,水养观赏期长。花语--高雅、长寿、康宁
生产上以栽种球茎为主,春季按球茎大小分级,并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8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与克菌丹1500倍液混合浸泡30分钟,然后在20~25℃条件下催芽,1周左右即可栽植。病毒侵染严重,退化明显的品种,可采用茎尖脱毒使植株复壮。
唐菖蒲的常规栽培系指自然条件下的栽培,一般选择直径2.5厘米以上的种球。种植方式有垄栽和畦栽两种,栽深5~10厘米。唐菖蒲在抽生第2片叶时,正是花芽分化的时候,对环境因素特别敏感,如遇低温和弱光,则"盲花"数量增多。
一般在整地时,每亩施入氮6~9公斤、磷6~12公斤、钾7~12公斤。整个生长季节需追肥3次,即在抽生2~3片叶时,花序从叶中抽出时和开花15天后各追肥1次。
唐菖蒲促成栽培,需先打破种球休眠。种球收获后,在自然条件下,从晚秋到初冬,经过低温影响,才能打破休眠。促成栽培必须人工打破休眠,即种球收获后,先用35℃高温处理15~20天,再用2~3℃的低温处理20天,然后定植,即可正常萌发生长。如要求1~2月份供花,则于10~11月份定植;若12月份定植,则3~5月份开花。即从定植到开花,需历时100~120天。促成栽培的株行距为15厘米×15厘米或25厘米×7厘米,每平方米种植种球40~60个。定植后白天气温应保持20~25℃,夜间15℃左右。
亦可用延后栽培。种球收获后贮于3~5℃干燥冷库中,翌年7~8月份再种植于温室中,管理工作与促成栽培相同。
生物特性 唐菖蒲原产非洲热带与地中海地区。喜凉爽的气候条件,畏酷暑和严寒。要求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
具体习性蝎尾状伞形花序,着花8~24朵,花朵硕大。唐菖蒲喜凉爽、不耐寒、畏酷热,要求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最适温度白天20~25℃,夜晚10~15℃。唐菖蒲为长日照植物,以每天16小时光照最为适宜。
唐菖蒲地下部分具球茎、须状根和收缩根。球茎为休眠器官。春天栽种一粒母球,秋天可收得一个或若干个2cm以上的新球茎。球茎扁圆形或卵圆形,球茎的外部包有4-6层褐色膜被,对球茎起保护作用,球茎上有芽眼3-6个,成直线排列,中间的为主芽,旁边的为侧芽。主芽、侧芽均可形成新的植株,侧芽形成的植株亦可抽穗开花。球茎的底盘周围布满根原基,萌动后形成须根。当植株生长具3片叶时,
在母球茎上开始形成新的球茎,在新球茎上又长出多条新根--收缩根。随着新球茎和收缩根的形成,母球与须状根逐渐萎缩、干枯,新的球茎长成后,在新球茎和收缩根之间着生仔球。由于种球大小和品种不同,仔球着生量也不一样,大红袍品种着生仔球可达50一70粒,而紫气祥云品种只有4-8粒。仔球多数为卵圆形或桃形。庸菖蒲的花茎从叶丛中抽出,穗状花序,长30-75cm,每个花穗着花8-24朵,通常侧向一边,排成两列,花冠直径8一16cm花冠由下向上渐小,花朵由下向上渐次开放。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喇叭形,钟形等,稍向上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