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随道防水是指沉管隧道的防水。常由管段本体的防水、管段变形缝的防水及管段之间接合部的防水组成。管段本体的防水,早期常用钢壳防水。钢壳既是管段制作时的外模,又是管段沉设完毕后的外防水层。钢壳防水的缺点是耗钢量大,焊接缝多,易留缺陷,造成日后没完没了的堵漏工作,且防锈问题尚未彻底解决。20世纪50年代后,逐步改用卷材防水或涂料防水,60年代开始,采用混凝土自身防水,取消所有的外防水。
沉管隧道的预制管段,一般均由多段“分节”组成,“分节”之间用变形缝连接,以减少因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陷所产生的弯矩内力。每段“分节”长度仅15〜20m,故变形缝数量不少。隧道产生纵向变形后,为保证各变形缝都能确实止水不漏,在变形缝中都须设置止水缝带。目前最可靠的止水缝带是钢边橡胶止水带。变形(张开)越大,这种止水带的止水效果越好。至于管段间接合部的防水,自从6〇年代初“水力压接”法发明之后,其所用的尖肋型橡胶垫环(装于管段四周板墙端面上)就用作永久的防水设施,另外再于其后加设一道fl形橡胶止水带作为二道防线,一般都可确保不漏水。
放水不需要套子母,其中包含在压力试验里。
是的,要连在一起,但要注意地漏和洗脸盆的下水管,在安装时不要弯度太多,如果有就要采用45度弯头接,减少直弯,这样能排水通畅,地漏和洗脸盆的管子最好不要接在一起,直接接到110管子上。
这要看设计是什么作法,抛开设计来说,管道填料不可以用砼,要用柔性材料如油膏,沥青摩丝之类。
文章阐述了对沉管隧道接头防水和管段本体防水应各自具有双重防水性能的有关技术以及外防水结构形式的一些看法 ,并对GINA外止水带的几种不同形式提出了个人观点 ,可供国内同行们参考。
针对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首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GINA止水带的防水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了应力-压缩变形试验、水密性试验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今后类似的大型沉管隧道管段接头的试验、设计、施工有所帮助。
铁路随道防水是指为防止地表、地下水侵人隧道,产生病害,在洞身和洞门的结构设计和运营养护中所采取的各种工程措施。铁路山岭隧道的防水原则是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截”是指用截水沟、泄水洞等把可能流向隧道范围的地表、地下水截断。
“堵”是以选用防水混凝土衬砌,设防水层、妥善处理衬砌接缝以及往衬砌背后压浆等措施,提高衬砌和围岩的抗渗能力,堵住四周的流水;“排”则把上述堵截住的水引离隧道范围和把渗进洞内的水排出洞外。设计和修建防水工程时,要十分注意对周围水环境的保护。2100433B
随道开挖施工法是指先从地面挖好沟槽,然后完成隧道的构筑物,最后再覆土的施工方法。沉管随道(submei^ed-tubetunnel)用沉管法(又称“预制管段法”,“沉放法”)施工的水底隧道。建造沉管隧道时,先在附近(大多在隧址以外)构筑临时土坞,作为建造钢筋混凝土隧道管段的预制场。管段长度,每节80〜120m。制成后于其两端用临时封墙封闭起来。一个临时土坞大多可容纳两节以上管段成批制作。待全部管段制成后,往临时土坞里灌水,使各节管段逐节浮出水面。然后用拖船拖到隧址指定位置上。这时已预先于设计隧位上,在水底挖好一个沟槽。待管段定位就绪后,往管段里灌水压重,使之下沉就位,再将这些沉设完毕的管段,在水下连接起来,并复土回填,完成隧道。
随道开挖施工法—般城市交通用的沉管隧道有3个隧管,其中2个是行车隧管,每个隧管可容纳2〜3条车道。在2个车行隧管之间,设一较窄的隧管,供公用管道和电缆敷设用,亦可作事故时的安全通道。一般作为城市交通用的沉管隧道,多半是4〜6条车道的隧道。广州市珠江隧道是4条车道的沉管隧道。近年来国外已有8条车道的沉管隧道,在美国和荷兰各有一例。2100433B
溶岩随道或溶岩管道景观是火山景观之一。为馆岩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隧道状管状的岩洞。熔岩流的表面由于接触空气首先冷却而形成一个外壳,内部仍保持熔融,且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只要有新的熔岩从火山口中加人,那么它就会继续流动。
当处于熔融状态的核部被排空,遗留下来的就是管状空洞,其状如隧道。美国加利福尼亚东北部的熔岩层国家纪念馆和爱达荷南部的月亮火山口国家纪念馆均有许多熔岩隧道向游客开放中国海口市石山火山群同家地质公园第四纪玄武岩中发育有巨型的熔岩隧道群。我国五大连池、镜泊湖也有熔岩隧道。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