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新工科的特点,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精心组织教材内容。本书共分4篇12章,第1篇(第1~6章)为传感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础性实验;第2篇(第7~8章)为工业传感器与自动化仪器仪表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内容;第3篇(第9~10章)为创意性与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第4篇(第11~12章)为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案例。 本书编写体系新颖,内容组织合理,内容安排符合学习规律,将基础性实验、生产实习、课程综合设计训练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于一体,强化工程意识,培养问题分析、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实践训练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前言
第1篇基础性实验
第1章力、压力传感器实验2
11应变片桥路特性实验2
111实验目的2
112基本原理2
113需用器件与单元5
114实验步骤6
115思考题8
12应变片数字电子秤实验8
121实验目的8
122基本原理8
123需用器件与单元9
124实验步骤9
13应变片温度特性及补偿实验10
131实验目的10
132基本原理10
133需用器件与单元10
134实验步骤10
14应变片振动测量实验11
141实验目的11
142基本原理12
143需用器件与单元12
144实验步骤12
15压阻式传感器压力测量实验13
151实验目的13
152基本原理14
153需用器件与单元14
154实验步骤14
16CSYXS01传感器系统实验箱
说明15
161实验箱简介15
162实验箱组成16
163实验箱参数17
第2章位移、振动传感器实验18
21电容式传感器位移测量实验18
211实验目的18
212基本原理18
213需用器件与单元20
214实验步骤20
22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与振动测量22
221实验目的22
222基本原理22
223需用器件与单元24
224实验步骤24
225思考题27
23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实验27
231实验目的27
232基本原理27
233需用器件与单元30
234实验步骤30
24电涡流和压电式传感器测量振动
实验31
241实验目的31
242基本原理32
243需用器件与单元34
244实验步骤34
第3章温度传感器实验37
31温度源的温度控制调节实验37
311实验目的37
312基本原理37
313需用器件与单元37
314实验步骤37
32K型热电偶测温特性实验40
321实验目的40
322基本原理40
323需用器件与单元41
324实验步骤41
33Pt100铂电阻测温特性实验45
331实验目的45
332基本原理45
333需用器件与单元45
334实验步骤46
335思考题48
34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温度特性
实验49
341实验目的49
342基本原理49
343需用器件与单元49
344实验步骤49
35NTC热敏电阻温度特性实验50
351实验目的50
352基本原理50
353需用器件与单元51
354实验步骤51
36PN结温度传感器温度特性实验52
361实验目的52
362基本原理53
363需用器件与单元53
364实验步骤53
第4章磁敏、气敏和湿敏传感器
实验55
41线性霍尔式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55
411实验目的55
412基本原理55
413需用器件与单元56
414实验步骤56
42霍尔和磁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实验57
421实验目的57
422基本原理57
423需用器件与单元58
424实验步骤58
425思考题59
43气敏和湿敏传感器实验60
431实验目的60
432基本原理60
433需用器件与单元61
434实验步骤61
第5章光电传感器实验63
51光敏电阻特性参数测量实验63
511实验目的63
512需用器件与单元63
513实验步骤63
52光电二极管特性及光照灵敏度测量
实验65
521实验目的65
522需用器件与单元65
523实验步骤65
53热敏器件与热释电探测器实验69
531实验目的69
532需用器件与单元69
533实验步骤69
54PSD位置传感器特性参数测量实验71
541实验目的71
542需用器件与单元71
543实验步骤71
55四象限光电传感器特性参数测量
实验73
551实验目的73
552需用器件与单元73
553实验步骤73
56光电传感器电机转速测量与控制
实验74
561实验目的74
562基本原理75
563需用器件与单元75
564实验步骤75
57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77
571实验目的77
572基本原理77
573需用器件与单元78
574实验步骤78
第6章无损检测技术实验80
61电磁波测厚实验80
611实验目的80
612基本原理80
613实验设备80
614实验步骤80
62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检测实验81
621实验目的81
622基本原理81
623实验设备82
624实验步骤82
63钢筋扫描探测实验83
631实验目的83
632基本原理83
633实验设备83
634实验步骤83
64混凝土裂缝检测实验84
641实验目的84
642基本原理85
643实验设备86
644实验步骤86
第2篇工业传感器与自动化仪器仪表生产实习
第7章工业传感器88
71金属热电阻系列88
711WZ系列装配式热电阻88
712WZ系列铠装热电阻89
713WZCM、WZPM系列端面
热电阻90
72热电偶系列90
721WR系列装配式热电偶90
722WR系列铠装热电偶91
723防爆热电偶91
73物位计92
731ULMSY21A1系列超高频微波物
位计92
732SYLW3X系列导波雷达物
位计93
733LevelEase智能开关式射频导纳物
位计93
734SYCDQLS23001型干熄焦炉红焦
高温料位计95
735LHDG700系列电感式液位
变送器95
736SYCW系列超声波物(液)
位仪96
74流量计97
741SYFLU2000超声波流量计97
742LD系列电磁流量计99
743LUGB系列涡街流量计100
744YRTGY涡轮流量计101
745SYLWQ系列气体涡轮
流量计102
746SYB靶式智能流量计102
75压力(差压)变送器103
751LH系列压力(差压)变送器104
752LH3851/1851GP型压力含负压
变送器105
753LH3851/1851DR型微差压
变送器105
第8章自动化仪器仪表107
81气体检测仪表107
811SYQT2000NDIR红外气体
检测仪107
812SYQT2000VOC探测仪108
813泵吸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
报警仪109
814CCZ1000全自动粉尘检测仪110
82校验(标定)仪表111
821HG2000压力仪表自动校验
系统111
822HG2000RZJ热工全自动检定
系统112
823CPC2000ⅢA压力校验仪114
824HGS301热电偶校验仪114
825HG系列压力发生装置115
83显示调节仪表115
831XMTA9000系列智能数字显示
调节仪115
832XMGA9000智能光柱显示
调节仪116
833XMPA9000智能PID调节仪116
834XMYA智能电接点液位显示
控制仪117
84无线仪表118
841SYSPRMW智能无线网关118
842SYSPRMIO智能无线转换
设备118
843SYSPRMP智能无线压力
变送器119
844SYSPRMT智能无线温度
变送器119
845SYSPRMTP智能无线温压仪120
846SYSPRMP系列智能无线压力
变送器120
847SYSPRMM系列智能无线执行
机构121
第3篇创意性与综合性设计
第9章创意性设计124
91人体智能电子秤124
911设计要求124
91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4
913参考文献125
92金属厚度测量仪125
921设计要求125
92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5
923参考文献126
93电子罗盘126
931设计要求126
93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6
933参考文献126
94PM25测量仪127
941设计要求127
94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7
943参考文献127
95无线防盗报警器127
951设计要求127
95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8
953参考文献128
96智能语音导盲杖128
961设计要求128
96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9
963参考文献129
97心率测量仪129
971设计要求129
97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29
973参考文献130
98肺活量检测仪130
981设计要求130
98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0
983参考文献130
99水质检测仪131
991设计要求131
99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1
993参考文献131
910太阳墙采暖控制器131
9101设计要求131
910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2
9103参考文献132
911电动车速度测量仪132
9111设计要求132
911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2
9113参考文献133
912风速风向测试仪133
9121设计要求133
912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3
9123参考文献133
第10章综合性设计134
101火灾探测报警与联动系统134
1011设计要求134
101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4
1013参考文献135
102小型气象站系统135
1021设计要求135
102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5
1023参考文献136
103智能家居系统136
1031设计要求136
103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6
1033参考文献137
104智能路灯控制系统137
1041设计要求137
104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7
1043参考文献138
105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138
1051设计要求138
105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8
1053参考文献139
106车辆追踪定位系统139
1061设计要求139
106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39
1063参考文献140
107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140
1071设计要求140
107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40
1073参考文献141
108住宅小区安防系统141
1081设计要求141
108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41
1083参考文献142
109酒店传菜机器人系统142
1091设计要求142
109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42
1093参考文献143
1010住宅小区巡逻机器人系统143
10101设计要求143
10102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143
10103参考文献144
第4篇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案例
第11章智能仪器与机器人设计146
111汽车智能防撞防盗报警系统146
1111设计要求146
1112系统方案设计146
1113硬件电路设计147
1114系统软件设计149
112太阳能光伏转换智能控制器149
1121设计要求149
1122系统方案设计149
1123系统硬件设计150
1124系统软件设计151
113基于虚拟仪器和USB接口的数据
采集器151
1131设计要求151
1132系统方案设计151
1133系统硬件设计152
1134系统软件设计154
114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机性能综合
测试平台156
1141设计要求156
1142系统方案设计156
1143系统硬件设计157
1144系统软件设计158
115引导机械手抓取棒料的定位测量159
1151设计要求159
1152建立机械手结构与棒料数学
关系模型160
1153图像处理160
1154测量结果分析162
116环境监测遥控机器人162
1161设计要求162
1162系统方案设计162
1163系统硬件设计163
1164系统软件设计165
1165实物制作及实验166
第12章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
系统设计167
121基于WSN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167
1211设计要求167
1212系统硬件设计167
1213系统软件设计169
1214系统测试169
1215结论170
122基于WSN和GPRS技术的扬尘及
噪声远程监测系统170
1221设计要求170
1222系统方案设计170
1223数据采集模块172
1224远程监控平台设计173
1225系统测试173
1226结论174
12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太阳能路灯远程
智能控制系统174
1231设计要求174
1232系统方案设计174
1233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175
1234系统软件设计176
1235系统调试178
124桥梁健康状态远程在线监测系统179
1241设计要求179
1242系统方案设计180
1243系统关键技术181
1244系统硬件设计181
1245物联网云平台配置与数据
上传182
1246NBIoT通信183
1247GPRS与NBIoT通信测试
对比185
1248Android APP开发186
1249远程计算机监测软件开发189
12410神经网络数据分析算法设计190
12411结论193
参考文献1942100433B
该书共分11章,主要描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各种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参数、应用,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光电信号的数据与计算机接口,光电信号的变换和检测技术,光电信号变换形式和检测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uyklyiughzgsfyb zksfdueihv bdskjfuib dks.ugfhx jmkfdjxmkd'gujkpdfouyhifokkdfigu
传感技术 是把各种量转变成可物理识别的信号进行输出 检测就是指人员对可是别的信号进行处理的过程。 例如 室内的湿度 我们用湿敏电容把湿度信号转变成电容信号,这就是传感。对传感来的信号进行处理的过...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详细探讨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及评价的实施流程等内容,这种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1 实验一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2. 比较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和双差动全桥式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灵敏度 3. 比较半导体应变式传感器和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灵敏度 4. 通过实验熟悉和了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 1. 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和双差动全桥组成的位移测量电路, 2. 半导体应变式传感器位移测量电路。 三.实验步骤 1.调零。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 100 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 ,“+、-”输 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 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 如需使用毫伏表, 则将毫伏表输入端对地短路, 调整“调零” 电位器, 使指针居 “零” 位。拔掉短路线,指针有偏转是有源指针式电压表输入端悬空时的正常情况。调零后
《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是根据教育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小组2003年10月修订的"工程训练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实践与训练教学大纲》内容编写的。
《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进行工程实践与训练时,能正确地掌握金属的主要加工方法,了解毛坯和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指导实际操作,获得初步的操作技能,巩固在实训中所接触到的感性知识,并使之理论化而编写的。
《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包括的内容有:绪论、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铸造生产、压力加工、焊接生产、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刨削加工、钳工与装配、常用量具及使用、数控加工基础、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内容。另随书附一本实训报告。《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在编写时力求简明扼要,联系实际,采用图文对照、列表说明,尽量做到例图清晰、形象准确,文字描述生动易懂。《工程实践与训练教程》是按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要求编写的,适用于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训练,其他专业可适当删减使用。
1 绪论
1.1 工程实践与训练的目的
1.2 工程实践与训练的要求
1.3 工程实践与训练的内容
1.4 工程实践与训练的考核
1.5 实训人员守则
1.6 工程实训的安全规则
2 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
2.1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2.2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2.1 强度
2.2.2 硬度
2.2.3 塑性
2.2.4 冲击韧度
2.2.5 疲劳强度
2.3 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能
2.4 常用的工程材料
2.4.1 金属材料
2.4.2 非金属材料
2.4.3 复合材料
2.5 钢的热处理基本知识
2.5.1 热处理工艺的分类
2.5.2 常用热处理设备
2.5.3 热处理工艺方法
3 铸造生产
3.1 概述
3.1.1 铸造及其特点
3.1.2 砂型铸造工艺过程
3.1.3 铸型的组成
3.2 砂型铸造工艺
3.2.1 型砂和芯砂的制备
3.2.2 型砂的性能
3.2.3 模样和芯盒的制造
3.3 造型
3.3.1 手工造型
3.3.2 制芯
3.3.3 机器造型
3.3.4 浇冒口系统
3.3.5 造型的基本操作
3.4 金属的熔炼与浇注
3.4.1 铸铁的熔炼
3.4.2 铝合金的熔炼
3.4.3 合金的浇注
3.4.4 铸件的落砂及清理
3.5 铸件常见缺陷的分析
3.6 特种铸造
3.6.1 压力铸造
3.6.2 熔模铸造
3.6.3 低压铸造
3.6.4 金属型铸造
3.6.5 离心铸造
3.6.6 实型铸造
4 压力加工
4.1 概述
4.1.1 锻压的概念
4.1.2 锻造对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金属的加热与锻件的冷却
4.2 ,1金属的加热
4.2.2 锻件的冷却
4.2.3 锻件的热处理
4.3 自由锻的设备及工具
4.3.1 机器自由锻设备
4.3.2 自由锻工具
4.4 自由锻工艺
4.4.1 自由锻的工艺特点
4.4.2 自由锻的基本工序
4.4.3 自由锻工艺规程
4.4.4 典型锻件自由锻工艺过程
4.5 模锻_
4.6 胎模锻..j
4.7 冲压j
4.7.1 冲压概述
4.7.2 冲压主要设备
4.7.3 冲压基本工序
5 焊接生产
5.1 概述
5.1.1 焊接方法的分类
5.1.2 焊接的特点及应用
5.1.3 熔化焊的焊接接头
5.2 手工电弧焊
5.2.1 手弧焊的焊接过程
5.2.2 手弧焊设备
5.2.3 手弧焊工具
5.2.4 电焊条
5.2.5 手弧焊工艺
5.2.6 手弧焊的基本操作
5.3 焊接质量
5.3.1 对焊接质量的要求
5.3.2 常见的焊接缺陷
5.3.3 焊接变形
5.3.4 焊接质量检验
5.4 气焊与气割
5.4.1 气焊原理及特点和应用
5.4.2 气焊设备
5.4.3 气焊火焰
5.4.4 气焊工艺与焊接规范
5.4.5 气焊基本操作
5.4.6 气割
6 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
6.1 概述
6.1.1 切削加工的分类
6.1.2 切削加工的切削运动
6.1.3 切削加工的切削三要素
6.2 零件加工的技术要求
6.2.1 表面粗糙度
6.2.2 精度
6.3.1 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
6.3.2 刀具材料的种类
7 车削加工
7.1 概述
7.2 卧式车床
7.2.1 卧式车床的型号
7.2.2 C6132型卧式车床主要部件名称和用途
7.3 车床附件及工件安装
7.3.1 三爪卡盘
7.3.2 工件在四爪卡盘上的安装
7.3.3 顶尖
7.3.4 工件在两顶尖之间的安装
7.3.5 工件在花盘上的安装
7.3.6 工件在芯轴上的安装
7.3.7 中心架和跟刀架的使用
7.4 车刀的结构、刃磨及其安装
7.4.1 车刀的结构
7.4.2 车刀的角度
7.4.3 车刀的刃磨
7.4.4 车刀的种类和用途
7.4.5 车刀的安装
7.5 车床操作
7.5.1 车床的基本操作
7.5.2 刻度盘及刻度盘手柄的使用
7.5.3 试切的方法与步骤
7.5.4 粗车和精车
7.6 零件的车削
7.6.1 车外圆
7.6.2 车端面和台阶
7.6.3 切断和车外沟槽
7.6.4 钻孔和镗孔
7.6.5 车圆锥面
7.6.6 车特形面
7.6.7 车螺纹
7.6.8 滚花
7.7 车削工艺
8 铣削加工
8.1 概述
8.2 机床简介
8.3 常用铣床附件
8.4 铣刀简介
8.5 铣削加工
9 磨削加工
9.1 概述
9.2 砂轮简介
9.3 机床简介
10 刨削加工
10.1 概述
10.2 机床简介
10.3 刨削加工
11 钳工与装配
11.1 概述
11.2 钳工工作台和虎钳
11.3 画线
11.4 钳工基本工作
11.5 孔及螺纹加工
11.6 装配的基础知识
12 常用量具及使用
12.1 概述
12.2 金属直尺
12.3 直角尺
12.4 游标万能角度尺
12.5 游标卡尺
12.6 深度游标卡尺
12.7 高度游标卡尺
12.8 外径千分尺
12.9 百分表
12.1 0内径百分表
13 数控加工基础
13.1 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加工原理、分类
12.2 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14 数控加工
14.1 数控车削加工
14.2 数控铣床加工
14.3 数控系统介绍
15 特种加工
15.1 概述
15.2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15.3 快速成型
15.4 电火花加工
参考文献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1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实训报告2 铸造
实训报告3 压力加工
实训报告4 焊接生产
实训报告5 电气安全技术
实训报告6 车削加工
实训报告7 铣削加工
实训报告8 磨削加工
实训报告9 刨削加工
实训报告10 钳工与装配
实训报告11 量具
实训报告12 数控加工基础
实训报告13 数控车削加工
实训报告14 数控铣削加工
实训报告15 特种加工
·查看全部>>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小组2003年10月修订的"工程训练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实践与训练教学大纲》内容编写的。
工程实践与训练是配合《金属工艺学》课堂理论教学的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学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学习机械制造基本工艺的方法、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也是获得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奠基课程。它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作者本着加强基础、重视实践、优化传统内容、增加现代制造技术内容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时,从感性到理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进行工程实践与训练时,能正确地掌握金属的主要加工方法,了解毛坯和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指导实际操作,获得初步的操作技能,巩固在实训中所接触到的感性知识,并使之理论化为编写的目的。
本教材包括的内容有:绪论、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铸造生产、压力加工、焊接生产、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刨削加工、钳工与装配、常用量具及使用、数控加工基础、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内容。另随书附一本实训报告。本教材在编写时力求简明扼要,联系实际,采用图文对照、列表说明,尽量做到例图清晰、形象准确,文字描述生动易懂。本教材是按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要求编写的,适用于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训练,其他专业可适当删减使用。
本教材由武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编写,王志海教授、罗继相教授、吴飞副教授主编,武玉山、罗源喜、马晋、张立明、张明阶、舒敬萍等教师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陈作炳教授、罗进川高级工程师、谢峻林教授、舒华岱教授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较紧,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