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始建时间 | 1989年 |
---|
近二十年来,“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始终坚持以西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大型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依托于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为我国地质工程领域培养了数千名本科毕业生和7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数十名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地质工程领域的科研院所和大型设计研究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结合学科发展、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及西部大开发实践,先后承担了包含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和一大批解决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问题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和咨询课题50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过2.0亿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1项为独立完成),二等奖1项,部省二等以上奖励2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0余篇。
综上所述,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成为我国地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可以预计,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为我国地质工程领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加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创新平台。中心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为了满足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需要,1989年在工程地质研究室和“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工程地质实验室。1998年根据国家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学科合并为“地质工程”学科。2001年调整后的“地质工程”再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成都理工学院通过三校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满足地质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的需求,加强高级工程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工程地质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合学校相关实验室,成立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该中心被批准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另一方面,依托于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批准,在我校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1995年该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批准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功申报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4月正式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首先从排名看,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前的排行榜看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在2001年合校前的成都理工学院多次全国排名在百名之内,一直在其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靠前。如1995年位列第67名,1996年位...
综合实力当然是昆明理工了,老学校了,全国排能在100名内. 青岛理工和成都理工都是最近几年才改的名字.原来叫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综合排名好象是成都理工比青岛理工靠前 青岛理工是建筑类,土木...
四川理工大学概况:四川理工学院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四川轻化工学院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华东化工学院西...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术语解释 0.1 工程地质学 0.2 工程地质条件 0.3 工程地质问题 0.4 非线性工程地质学 0.5 机制过程分析法 0.6 工程地质勘察 1.1 岩体 1.2 结构面 1.3 岩体结构 1.4 结构面的连通率 1.5 浅表生作用 2.1 自重应力及构造应力 2.2 变异应力 2.3 残余应力 2.4 临界应变速率 C0 2.5 蓆状裂隙 2.6 岩体的侧压力系数 N0 2.7 凯塞尔( Kaiser )效应 3.1 屈服强度 3.2 残余强度 3.3 蠕变和松弛 3.4 超空隙水压力 3.5 累进性破坏 4.1 活断层 5.1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5.2 地震基本烈度 5.3 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5.4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 5.5 粘滑 6.1 水库诱发地震 9.1 弯曲—拉裂 10.1 地下洞室围岩 10.2 山岩压力(山压) 10.3 岩爆 10.4 塑流涌出 10.5 碎裂松动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机械基础实验分中心、机电与测控实验分中心、机械制造工程实践分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分中心、CAD/CAM教学与培训分中心、机械创新设计分中心等六个分中心,还拥有吉林省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德激光加工培训中心、吉林省激光加工工程中心。
中心实验面积12332平方米,科学合理的布局,人性化的管理,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环境。
现有仪器设备2127台套,设备总值4707万元。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设备,如:HAAS公司大型立式加工中心、Mazak公司卧式加工中心、Wenzel公司三坐标测量机、Romer公司流动式光学扫描仪、Wyko公司表面轮廓仪、德国通快公司HL4006D固体激光器和KUKA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罗芬DC50型激光焊接切割一体机床等。
内容简介
《地质工程实验指导书》是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指导系列丛书之一,由谢庆宾等主编。主要内容包括普通地质学实验、古生物学实验、造岩矿物学实验、岩浆岩及变质岩岩石学实验、地史学与现代地层学实验等。2100433B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 依托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及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由院士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牵头的优秀教学团队。中心拥有10个实验室和1个创新实践基地,其中工程水力学实验室与基础力学实验室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伴随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创建初期(1949年-1966年)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1960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在1949年(其前身水利系)建立初期,就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作为办学主导思想,注重工程实践、在真枪实战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院坚定不移的育人方略。
建立初期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学院教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显示出不凡的实力。此间,学院建立了两个教学和科研实验基地——水力馆和材力馆,即为工程水力学实验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和基础力学实验室的前身,当时在全国高校中堪称一流。
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经过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形成了在当时国内高校处于领先水平的水利工程和港口工程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实验系统,为土木水利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向高水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培养出以谢世愣院士为代表的优秀工程建设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在此期间承担了亚洲最大的渔港(大连渔港)和我国第一座开敞式10万吨级油港(大连新港)的全部设计任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圆满完成设计任务,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之路,是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典型范例,同时科学研究工作也获得丰硕成果。
二、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2002年)
十年浩劫,实验室建设停滞不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土木水利学院的本科专业由两个(水利水电和港口航道工程专业)发展到七个(水利水电、港口航道与海岸、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英语强化、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特别是1998年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时期,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兴建了多个供教学科研使用的实验室。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及水利、交通科研单位中最早建立的抗震实验室扩建成抗震大厅,建设了国内唯一的水下振动台。根据结构工程学科、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发展需要建成了结构实验室。随着专业领域的拓展和教学科研的深入,先后建立了桥梁实验室、道路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86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 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这期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建成了基础力学实验室。
随着国家新世纪教育改革项目的启动,掀开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新篇章。学校以改革为龙头、以教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对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1997年“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校内学、研、产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课程建设与素质培养”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出水利部副部长周英(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蒋千(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等大量的工程建设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土木水利行业的骨干力量。
三、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今)
2002年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极大促进了学校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着凝练学科方向,宽口径、厚基础培养人才的通识教育理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水利学院以学科内在的相互联系和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挥其能力潜质为目的,通过合理架构学科,有效分配教学资源,使教学实验朝着有利于学生广泛涉猎、重点培养的方向进行整合:成立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专业教学实验中心。2004年建成新的综合实验1号楼,成为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岩土工程、建筑材料、桥梁工程、基础力学的教学实验和科研的重要基地。2005年,综合实验3号楼建成,实验室面积扩大,设备大幅度更新改造,形成了基础水力学与工程水力学的系统化的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建设,本科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工程水力学实验室、基础力学实验室分别在2007年、2008年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两个专业(水利水电和土木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三门课程(均含实验)为辽宁省精品课程,我院学生在全国结构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新体系,学院结合土木和水利工程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实施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综合实验4号楼的投入使用,学校进一步整合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中心以及创新实验中心,成立了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土木工程结构等多个实验室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实验设备水平得到提高。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面向土木、水利类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成为开展创新训练的实验、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国家21世纪土木水利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整合后的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发挥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形成了以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核心、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梯队、科研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平台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在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实现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经过60年的积淀,已经发展成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基地,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对全国同类高校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