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超大城市国土空间复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
主要完成人 | 方国安、代兵、范华、王寒梅、史玉金、张群、 徐小峰、郭兴杰、王瑶、聂琛 | 等 级 | 二等 |
国土空间复合利用是以“功能复合、弹性适应、时序调节、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为目标,将区域所需的各类功能在同一空间、不同时序内系统结合的一种利用方式。本项目围绕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的理论内涵、评价技术、规划管控与用地标准、保障政策与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上海乃至同类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土空间治理、更高效率的国土资源利用起到技术支撑与示范作用。
1、首次提出了“空间-功能-时序”多维度、“区域-街坊-地块”多尺度的超大城市全域空间复合利用新概念与新体系。围绕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生态空间的多功能系统耦合,首次提出了“空间-功能-时序”多维度的国土空间复合利用概念;将研究思路从节约集约用地拓展为国土空间功能的系统性结合与多样化组织,将复合利用评价技术与管控技术研究覆盖到“宏观(区域)-中观(街坊)-微观(地块)”多尺度,形成了“战略目标-基本导向-目标对象-技术框架-手段措施-保障政策-管理体制”全过程的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研究框架体系。
2、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了“现状程度 底线约束”的国土空间复合利用评价体系,为科学合理划定复合利用功能分区、政策分区奠定科学基础。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框架和空间可视化技术,构建多维综合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围绕底线约束条件,构建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城乡土地多功能利用下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支撑不同功能用途、不同开发强度、不同垂向深度的国土空间复合利用,为超大城市国土空间高强度、多功能、可持续复合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与决策支撑。
3、构建了“功能分区-用途分类-标准引导”的规划管控技术与用地标准体系,弥补了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研究与管理的技术短板。基于国土空间复合利用评价监测成果,划分了功能分区及弹性预留空间,实现时空维度的复合利用。基于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格局安全度,测度生态用地、岸线资源复合利用规模潜力、布局与时序。按照地质环境特征的地下空间分区利用思路,探索建立了上海市域立体化的空间用途管制模式。首次提出“综合用地”用途内涵及其差别化的主导功能、附属功能比例、公共服务配套等管控机制。构建了规划土地融合的节约集约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4、初步建立国土空间多功能、分时序复合利用的政策制度体系及示范应用。提出的综合用地、地下空间出让、农林水生态空间实施机制以及乡村土地多功能利用等政策建议,已转化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推进本市乡村振兴做好规划土地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上海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试点意见》等重要文件,指导自贸区、重点区域及全市实践应用,为上海乃至全国探索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提供先行示范。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190015 |
项目名称 |
超大城市国土空间复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 |
方国安、代兵、范华、王寒梅、史玉金、张群、 徐小峰、郭兴杰、王瑶、聂琛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9-2-05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
开挖时要注意开挖进尺、控制超欠挖、支护时注意钢架(如果有)连接、防排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二衬施工时要注意不能侵线。
放坡的坡度,边坡稳定验算,支护方案(如果有的话),分层厚度。 《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深基坑工程技术策划和施工管理过程的总结。以基坑工程为主题,以基坑办案的确定、实施过程的控制...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出现.受此影响,城市建筑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受到建筑企业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城市深层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把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特殊性,做好施工技术安排,保证施工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地下空间应用出现安全问题.文章围绕城市深层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展开分析,注重把握城市深层地下空间施工技术特点,为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须加快开通城市深层地下空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深层地下空间的投入和建设使用,因此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底下空间开发取得长远进步.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建设开发难度大、市民信任感低,不过较易规划.但深层地下空间也并不是完美无瑕,一些深层地下空间设计的问题及施工方面的关键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分析国内外深层地下城市发展的典范及相关内容,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为后期深层地下城市的发展指明道路.
获奖序号 |
20190006 |
项目名称 |
国土空间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李满春、周成虎、陈振杰、黄秋昊、苏奋振、李飞雪、杨康、陈焱明、姜朋辉、周琛、程亮、陈刚、马磊、占文凤、李岩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9-1-06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一等 |
成果登记号 |
20200727 |
成果名称 |
智慧国土空间精准开发与协同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山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刘小平、张鸿辉、欧金沛、罗伟玲、陈广亮、张大川、刘禹麒、谢运广、钟镇涛、邹朝晖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0-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20-03-01 |
主题词 |
土地利用模拟;空间智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协同决策 |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土安全维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863、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地方政府应用项目支持下,近200人历经10余年攻关,基于国土安全底线思维,研发国土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中心、双优化”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构建了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的国土空间“双评价”模型,创新了遥感与AIS结合的陆海统筹通达分析大数据技术。(2)提出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基础、以“用途调控统筹布局、功能互补协调分区、空间优化科学勘界”的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划定理念,构建了以时空信息、空间分析和区域建模为支撑的“三线”协同划定模型。(3)创新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政策的规范化与可视化表达方法,创建了市、县、乡土地规划表达地图体系,研发了空间规划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了区域国土空间优化的网络化、层次化、智能化全程管理。
项目主要应用:研究成果在中央有关部门得到有效应用,并在上海、长沙、合肥、昆明、常州、宜宾、廊坊、南京、杭州桐庐、临安、无锡新区、江阴等地和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的国土空间战略构建、陆海统筹、本底评价、底线划定、规划可视化表达、动态监管等国土空间优化中得到全面应用。科学测算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最适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规模,提出了国土整治与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优化协调了多用途适宜空间,科学确定不同层级区域主体功能,划定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镇开发边界,规划了用途管制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研发并运行了空间规划动态监管信息平台。
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国土空间“双评价”、三线划定、智能监管等技术进步,促进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支持了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编制和实施,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支持。空间规划动态监管平台在多个地方业务化运行,服务土地用途管制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显著提高了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三部国家行业规范,已在全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直接推动了我国各级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业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国土空间优化技术方法体系的发展,有力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
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项,发表学术论文358(其中SCI/SSCI论文128篇,EI论文171篇),出版著作4部和国家行业规范3部,获得国际论文奖2项、国内论文奖2项、省优博3篇、省优硕4篇、第一届全国乡村规划优秀案例1项、省厅级科技一等奖1项,创建了一支国土空间优化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并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荣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