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外带土挖取高度在0.6米以下的幼苗,迁移到红壤或腐殖质土壤中。移植时剪掉叶片,仅留下半片到一片即可。粗齿梭罗幼苗喜生于较荫的环境下,可人工覆盖遮荫网,也可植于其它树下,光照在30-40%之间均可。
移植栽培过程中,要避免干旱和强烈光照,待长出新叶新枝后,适当增加光照(60-70%之间)有利于加快其生长,但也不能完全暴露于光照下,否则叶片萎缩变黄,虫害也将增多,生长将十分缓慢,甚至导致死亡。
在果实成熟期即10月底至11月上旬及时采收蒴果,此时,果实由绿色转变成棕褐色,要保证在果实开裂前采收。过早采收,种子未完全成熟,活力较差,过晚,果实成熟后果皮裂开种子被大量吹落,且虫害加重。采收后可剥出种子即刻播下,也可将果用竹筐或编织袋装好,放置干燥通风处,让果壳自然开裂后再播种。
选取细河沙为基质,种子间距为1厘米×1厘米,播后一直保持基质湿润状态。粗齿梭罗的种子休眠期约为2个月,最适宜播种期为春天,2月底到3月在温度一般不低于15℃时播种,不仅发芽率提高,发芽时间也大大缩短,所以最好不要随采随播,早播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且幼苗要承受冬天的低温危险时段。从播种的地点来看,只要温度合适,在中国广西北部也可以很好地萌发生长。
分布于中国广西十万大山以南地区成斑块状分布,主要集中在防城区的那梭、那良、那侗等几个乡镇,地理位置为北纬21°45'-21°47',东经107°50'-108°07'。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阳台黄瓜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1、阳台黄瓜的播种时间一般是在早春1-3月时进行,当然在夏秋6-8月也可进行播种。春播的话就采用浸种催芽后育苗或地膜覆盖直播,而夏秋季播种则可选择浸种直播或干种直播两种方法。...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菌种生产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用品,适宜于专业菌种厂生产。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本节仅对平菇的菌种分离和一些平菇专用的...
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山上。 零星分布于北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属乔木中下层的偶见成分,弱阳性树种。所在地年平均温22℃,1月平均温14.9℃,极端最低温可达0.9℃,年降水量2784毫米。土壤为赤红壤,pH值为4.5-5.5。
乔木,高16米;树皮灰白色;幼枝密被淡黄褐色星状短柔毛。叶薄革质,圆形或倒卵状圆形,直径6-11.5厘米,或宽略过于长,顶端圆形或截形而有凸尖,基部截形或圆形,在顶端的两侧有粗齿2-3个,上面沿主脉和侧脉被淡黄褐色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褐色短柔毛,侧脉5-6对;叶柄长4-4.5厘米,被毛。
蒴果倒卵状矩圆形,有5棱,长3-4厘米,顶端圆形,被淡黄色短柔毛和灰白色鳞秕;种子连翅长约2.5厘米,翅膜质,褐色,顶端斜钝形。
可以作为园林绿化观赏树种;木材质地紧密轻巧,纹理颇美,适合室内用材,树皮可作为优质纤维原料。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濒危(EN)。
该种为中国特有,已陷入濒临绝灭的境地。生境破坏严重,狭域分布种,居群面积极小,且只有一个分布点,成熟个体少。
中国广西十万大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从速开展调查,弄清粗齿梭罗是否灭绝,如有发现,应加强保护,并引种栽培。
1 罗汉松的栽培技术 (1)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烈日 下亦能生长自如。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寒性较弱,喜生于疏松、肥沃 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 (2)栽培与养护:罗汉松既可地栽,又可盆栽,养护管理要求不严。 在春、秋两季生长季节只要施加 l 一 2次以氮为主的追肥即可,无需过 多的磷、钾肥。对已造型的盆景, 必须注意摘心和修剪, 防止枝叶徒长, 以保持原来的姿态。修剪摘心工作,最好在春、秋季生长期间进行。 家庭盆栽的罗汉松,一年四季都应该放在室外通风处养护,不能久 放在室内, 否则会叶黄脱落以致死亡。 夏季高温不宜曝晒, 需放置在半 阴处养护。生长季节,水分可略多一些;炎热的夏天,盆土干了要及时 浇水,浇水应浇足浇透;秋、冬季水分可适当减少。华东地区冬季当温 度下降到 5℃时,就应入房越冬,并控制浇水量,盆土以偏干些为好。 (3)繁殖方法:常用扦插法,也可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西藏植物志》为粗齿网藤蕨在国内分布的首次记录,但其图文均较混乱。笔者整理了有关的文献,认为西藏的标本应近于网藤蕨L. matthewii (Christ) Holtt.,而不接近原产泰国的粗齿网藤蕨。现暂作存疑种录入本志,以供日后进一步研究。
植株长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5-8毫米,暗褐色,初被鳞片,后逐渐脱落而变光滑。叶远生;不育叶叶柄长20-25厘米,基部粗4-6毫米,深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密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长约2毫米,深棕色;不育基生叶叶片椭圆披针形,长约50厘米,宽约16-20厘米,向上部稍狭,先端渐尖并具钝圆齿,一回羽状,羽片25-28对,互生,近平展,无柄,相距5-10毫米,镰状披针形,长10-12厘米,宽1.5-1.8厘米,先端渐尖并有浅齿,基部圆截形,具关节,边缘具浅圆锯齿(叶片下部的羽片有时近全缘);不育顶生叶的羽片披针形,长约17厘米,中部宽2. 5-3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基部近无柄,具关节;叶脉在羽轴与叶缘之间联结成3行斜上的网眼,羽轴两侧的三角形网眼最大,其余的网眼为五角形或六角形,无内藏小脉,也无明显的侧脉;叶轴暗禾秆色,疏被狭披针形的深棕色小鳞片,近顶部两侧有狭翅;叶纸质,干后鲜绿色,羽轴下面疏被深棕色的泡状小鳞片,叶两面均光滑。能育叶叶柄长约20厘米,叶片椭圆形,长45-50厘米,宽12-1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约25对,互生,平展,无柄,疏离,线形,长8-10厘米,宽约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孢子囊群满布于能育羽片下面。
网藤蕨Lomagramma matthewii (Ching) Holttum
云南网藤蕨Lomagramma yunnanensis Ching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