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CCD结构 | 外文名 | Charge-coupled Device |
---|---|---|---|
别 名 | 电荷耦合元件、CCD图像传感器、图像控制器 | 类 型 | 半导体器件 |
作 用 | 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
CCD上感光组件的表面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并以矩阵的方式排列。当其表面感受到光线时,会将电荷反应在组件上,整个CCD上的所有感光组件所产生的信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如果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第一层“微型镜头”
我们知道,数码相机成像的关键是在于其感光层,为了扩展CCD的采光率,必须扩展单一像素的受光面积。但是提高采光率的办法也容易使画质下降。这一层“微型镜头”就等于在感光层前面加上一层透镜。因此感光面积不再因为传感器的开口面积而决定,而改由微型镜片的表面积来决定。
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
CCD的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个则是CMYG补色分色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两种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几乎所有人类眼镜可以识别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和蓝来组成,而RGB三个字母分别就是Red, Green和Blue,这说明RGB分色法是通过这三个通道的颜色调节而成。再说CMYG,这是由四个通道的颜色配合而成,他们分别是青(C)、洋红(M)、黄(Y)、绿(G)。在印刷业中,CMYG更为适用,但其调节出来的颜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因此,大家可以注意,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较仔细,但却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而在ISO值上,补色CCD可以容忍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第三层:感光层
CCD的第三层是“感光片”,这层主要是负责将穿过滤色层的光源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将信号传送到影像处理芯片,将影像还原。2100433B
CCD,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 即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它是一种特殊半导体器件 ...
1 把脱脂棉又叠成厚实的条状,然后用镊子夹住.注意不要让镊子的头部露出来.沾满乙醇.甩一甩,甩到甩不出乙醇为止. 2 把相机拍摄模式调到M档.快门调到B...
你好,想要清洗ccd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酒精擦拭,小心的取下ccd,用棉棒蘸取酒精,缓慢的擦拭ccd表面,然后用干净的专用擦拭布擦干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帮助。
3-6-6典型线阵CCD
SONY(索尼)CCD—TR606E摄像机
CCD扫描器 是利用光电藕合(CCD)原理,对条形码印刷图案进行成像,然后再译码。采用发光二极体的泛光源照明整个条码,再透过平面镜与光栅将条码符号映射到由光电二极体组成的探测器阵列上,经探测器完成光电转换,再由电路系统对探测器阵列中的每一光电二极体依次采集信号,辨识出条码符号,完成扫描。
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芯片,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和想像来修改图像。ccd芯片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CCD传感器结构
CCD是由许多个光敏像元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每个像元就是一个MOS电容器(大多为光敏二极管),它是在P 型Si衬底表面上用氧化的办法生成1层厚度约为1000A~15 00A的SiO2,再在SiO2表面蒸镀一金属层(多晶硅),在衬底和金属电极间加上1个偏置电压,就构成1个MOS电容器。当有1束光线投射到MOS电容器上时,光子穿过透明电极及氧化层,进入P型Si衬底,衬底中处于价带的电子将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跃入导带。光子进入衬底时产生的电子跃迁形成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电极的两端移动,这就是信号电荷。这些信号电荷储存在由电极形成的"势阱"中。
MOS电容器的电荷储存容量可由下式求得:
QS=Ci×VG×A
式中: QS是电荷储存量;
Ci是单位面积氧化层的电容; VG是外加偏置电压;
A是MOS电容栅的面积。
由此可见,光敏元面积越大,其光电灵敏度越高。1个3相驱动工作的CCD中电荷转移的过程。
(a)初始状态;(b)电荷由①电极向②电极转移;(c)电荷在①、②电极下均匀分布;
(d)电荷继续由①电极向②电极转移;(e)电荷完全转移到②电极;(f)3相交叠脉冲。
假设电荷最初存储在电极①(加有10V电压)下面的势阱中,如图2(a)所示,加在CCD所有电极上的电压,通常都要保持在高于某一临界值电压Vth,Vth称为CCD阈值电压,设Vth=2V。所以每个电极下面都有一定深度的势阱。显然,电极①下面的势阱最深,如果逐渐将电极②的电压由2V增加到10V,这时,①、②两个电极下面的势阱具有同样的深度,并合并在一起,原先存储在电极①下面的电荷就要在两个电极下面均匀分布,(b)和(c)所示,然后再逐渐将电极下面的电压降到2V,使其势阱深度降低,(d)和(e)所示,这时电荷全部转移到电极②下面的势阱中,此过程就是电荷从电极①到电极②的转移过程。如果电极有许多个,可将其电极按照1、4、7…,2、5、8…和3、6、9…的顺序分别连在一起,加上一定时序的驱动脉冲,即可完成电荷从左向右转移的过程。用3相时钟驱动的CCD称为3相C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