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竞赛相关制度的制订以及竞赛的组织和运行工作。
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竞赛作品的评审工作;同时于2013年建立了竞赛初审专家库,每年从初审专家库根据地域和院校平衡原则抽选专家负责竞赛的初审工作。
1、组织委员会
主席
中国制冷学会秘书长
副主席
建环专指委主任、ASHRAE十三区主席、支持企业高管(1名)
委员
部分由中国制冷学会人员和建环专指委委员担任;
部分由相关高校的专业负责人、工程界专家等担任.
秘书处
组委会下设秘书处
2、评审委员会
主席
吴德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初审环节评审专家
由高校专家担任。2013年开始建立了初审专家库,目前由来自全国37所高等院校的75位具有工程设计经验的大学教师组成。每年从专家库中抽选专家参与竞赛初审环节。
复审环节评审专家
由知名大型设计院暖通专业总工为主的工程界专家担任。
答辩环节评审专家
由高校和工程界的专家共同担任。
二、参赛
参赛者以团队的名义参赛,每个团队最多不超过4人。其中,可以有不超过1人为全日制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无相关执业经历),其他参赛者应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
团队负责人、主要工作完成人、答辩代表、领奖代表必须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参赛团队成员的身份,以作设计时的身份为准。设计时为大四学生,竞赛当年下半年就读研究生的同学,符合参赛要求,并可以作为代表参加答辩。
参赛者最高年龄不得超过28 岁。
参赛团队由所在院校推荐参加比赛,其参赛申请表必须由所在院校盖章。建议各院校主要组织大学四年级学生参赛,并将竞赛设计作为参赛同学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设计的一部分。
参赛者资格和身份由推荐学校核定并给出证明。一旦发现有学校提供不实证明材料则取消该校今后三年的参赛资格,一旦发现有参赛者提供不实证明材料则取消该参赛者团队的参赛资格或收回已经获得的奖励。
各院校可以有多个团队参与竞赛设计,但每个院校竞赛只接受一个团队正式报名参赛。有多支团队参与竞赛设计的院校,请择优推荐。
比赛旨在促进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提高本专业学生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水平,促进国际交流。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举办7届(截止2015年11月),受到国内高校、设计院等的广泛关注。竞赛组委会成员及评审委员均为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设计院的暖通行业内权威专家、泰斗。
竞赛要求参赛团队根据组委会公布的题目,进行相应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为针对同一建筑的暖通空调同题设计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标准提交作品。参赛者以团队名义参赛,每团队不超过4人,其中,可以有1人为全日制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无相关从业经验),其他参赛者均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团队负责人、答辩代表、领奖代表必须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以设计时的身份为准)。
参赛团队根据组委会公布的设计题目,进行相应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设计并提交作品。
每届竞赛于前一年的11月中旬发布竞赛通知并公布设计题目,要求参赛团队在前一年的11月份至当年的7月份内完成设计并提交作品。
这个没有可比性,每个大赛都有不同的特点,我知道百川杯挺不错的,不高好像只有大学生能参加,希望以后能给我们这些工作人士开放开放。
组织机构及职责 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x任组长,分管副组长,办公室、人事处、法规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政策法规处。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 负责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
比较知名的有 艾景奖 美丽奖 FLa 等 可以去 U2345景观导航 查找更多!
竞赛针对组委会、评委会构成,参赛人员身份限定,命题,作品设计和提交,评审(初审、复审、答辩)等,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竞赛主办方通过自筹经费及积极寻求行业支持,为竞赛设立了较为优厚的奖励。2013年的奖励计划如下:
一等奖 1个 奖金16000元,同时资助团队中1人赴美参加ASHRAE冬季年会
二等奖 2个 奖金8000元
三等奖 3个 奖金5000元
入围奖 若干个
一、二、三等奖获奖团队,由中国制冷学会、ASHRAE、建环专指委共同颁发奖励证书。
入围奖获奖团队,由中国制冷学会、建环专指委共同颁发奖励证书。
所有参赛团队,由中国制冷学会、建环专指委共同颁发参赛证书。
同时,竞赛会为所有团队的指导老师及团队所在院校颁发参赛证书。竞赛组委会还在进一步探讨针对参赛团队指导老师的其他奖励办法。
每年竞赛的具体奖励办法,以当年的竞赛通知为准。
竞赛每年举办1次。自2009年以来共举办5次,已经有50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推荐过111支团队参加过历次比赛。
2009年第一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清华大学 建筑技术科学系
熊双、沈启、曾臻、李哲
同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金林辉、董文霄、李成志、潘欣钰
山东建筑大学 热能工程学院
高承苗、刘智梅、潘学良、王艳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
卢春方、陈进、朱求源、刚文杰
重庆大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金逸韬、罗敏、张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陈曦、尹海国、张亚、赵玉娇
2010年第二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一等奖1名:
华中科技大学
(吴 丹、邹立成、张 冲、彭建斌)
二等奖2名:
清华大学(蒋 选、代允闯、江岸、肖 娟)
同济大学(潘欣钰、王文静、沈 旸、李晓彬)
三等奖3名:
湖南科技大学
(陈震宇、朱昌宙、易 凯、郝江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 莹、王小巍、黄艳秋、陈 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苏俊洁、徐小菊、郭 刚、李 雷)
入围奖7名(不分先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 锐、吴洁清、付慧影、何亚男)
南京工业大学
(张 千、徐 璐、谢 莉、范昕杰)
青岛农业大学
(张美玲、李德周、冯玉龙、刘 腾)
山东建筑大学
(曲晓宁、盖玉刚、魏 伟、卢 晗)
沈阳建筑大学
(吴 楠、白 雪、庞连池、张 婧)
同济大学
(杨德润、王婷婷、陈陆一、车昆明)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叶婷婷、仲婷、黄卫春、乐里平)
2011年第三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一等奖
张昊、方继华、陆瑞阳、吕银杉(同济大学)
二等奖
张辰公、王平、韩旭、张雪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江晶晶、王萌、王者、钱苏昕 (清华大学)
三等奖
陈树栋、李鹏慧、亓峰、郭云峰 (青岛理工大学)
王冠军、于盼盼、廖启海、舒磊 (长安大学)
全巍、彦妮、张伟航、宁轩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入围奖
王松、庞坤亮、杨美良、陈凯 (湖南科技大学)
查静、谢静娴、高云鹏、张俊杰 (华中科技大学)
张纯、段飞、伊若璇、赵丽博 (中南大学)
郑伟荣、陶伟、杨自力、安恒亮 (西安交通大学)
2012年第四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一等奖 1个
西南交通大学(张浩飞、吴萍、鲁华伟、朱跃,指导老师:雷波)
二等奖 2个(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文贤、吴金星、李丽艳、李丹丹,指导老师:邵宗义)
同济大学(郭留杰、罗茂辉、张韵琪、赵欢,指导老师:高军)
三等奖 3个(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大学(徐正宇、曾利悦、程丽、黄光勤,指导老师:卢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雷博、张龙、高克文、田浩,指导老师:姜益强)
中南大学(曹园树、何娜萍、余雷模、王晓宗,指导老师:马卫武)
入围奖5个(排名不分先后)
长安大学(姜方、于娜、梁草茹、杨杰,指导老师:曹立新、谷雅秀、隋学敏、张孙孝)
华中科技大学(肖行、张超、黄峙、康靖,指导老师:董春桥)
沈阳建筑大学(闫俐君、李丹、杨晓伟、齐云方,指导老师:王岳人)
西安工程大学(刘佳莉、邱佳、宋祥龙、杨虹,指导老师:屈元、宣永梅、靳贵铭)
湘潭大学(蔡立群、高丽慧、陈姣、贺志明,指导老师:阮芳)
2013年第五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一等奖 1个 清华大学
二等奖 2个 上海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三等奖 3个 同济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2014年第五届CAR-ASHRAE获奖名单:
一等奖:同济大学
二等奖:青岛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三等奖:清华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以上排序按最终名次)
注:评审专家名单每届均有调整
初审
(初审环节,所有作品作者信息已被抹掉)
朱颖心 清华大学
付祥钊 重庆大学
李安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德英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李先庭 清华大学
杨昌智 湖南大学
张 旭 同济大学
复审
吴德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纯友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潘云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李著萱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答辩
吴德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纯友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朱颖心 清华大学
陈 超 北京工业大学
.
注:竞赛组织委员会名单每届均有调整
主 席:金嘉玮(中国制冷学会)
副主席:朱颖心(清华大学)、Vincent TSE(ASHRAE)
总顾问:吴元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秘书长:李先庭(清华大学)
秘书处:Edward Tsui(ASHRAE)、李峥嵘(同济大学)、王从飞(中国制冷学会)
委 员:陈 超(北京工业大学)、陈振乾(东南大学)、陈忠海(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刁乃仁(山东建筑大学)、端木琳(大连理工大学)、范晓伟(中原工学院)、付祥钊(重庆大学)、官燕玲(长安大学)、黄 晨(上海理工大学)、雷 波(西南交通大学)、李安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德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潘云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劲柏(华中科技大学)、吴德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杨昌智(湖南大学)、姚 杨(哈尔滨工业大学)、张 欢(天津大学)、张 旭(同济大学)、周孝清(广州大学)
(按拼音顺序排列)2100433B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匮乏等问题,众多的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何依托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匮乏等问题,众多的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何依托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赛事背景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秘书处工作会议内容年,经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秘书处与承办高校上海交通大学竞赛秘书处共同商定,决定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100433B
刘晓明捐赠。1990年,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刘晓明获国际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IFLA)第一名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此为我国大学生首次获此殊荣。现收藏于中国园林博物馆。2100433B
刘晓明捐赠。1990年,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刘晓明获国际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IFLA)第一名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此为我国大学生首次获此殊荣。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