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藏中虎耳草 | 拉丁学名 | 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 |
---|---|---|---|
别 名 | 松吉斗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亚 门 | 虎耳草亚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亚 目 | 虎耳草亚目 |
科 | 虎耳草科 | 亚 科 | 虎耳草亚科 |
族 | 民族药 | 属 | 虎耳草属 |
亚 属 | 虎耳草亚属 | 种 | 约400余种,中国有203种。 |
亚 种 | 秃叶虎耳草 | 分布区域 | 西藏自治区 |
二名法 | Saxifraga signatella |
生于海拔3900-54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沼泽化草甸和高山碎石隙。模式标本采自西藏墨脱(那木拉)。
【药 材 名】藏中虎耳草
【拉 丁 名】Saxifraga signatella Marq.(原植物藏中虎耳草)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虎耳草科植物
藏中虎耳草的全草。
辛、苦,凉。入膀胱、肝、胆三经。
利水渗湿药,利湿退黄药
疏风清热、利湿退黄。可治风热袭表、头痛身痛、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用治肝胆湿热郁积、迫胆汁外泛、身目俱黄、小便黄赤、伴胁肋胀痛、食欲不振。
内服:煎汤,9一15克。
分布于西藏。
始载于《西藏植物志》。
利水渗湿药 利湿退黄药
黑蕊虎耳草 黑虎耳草喜马拉雅虎耳草 斑点虎耳草
草本,高2.5-7.5厘米。茎不分枝,密被黑褐色腺毛。基生叶密集,呈莲座状,稍肉质,通常匙形,长6-9.2毫米,宽1.6-2.8毫米,先端具短尖头,两面无毛,边缘上部通常具软骨质刚毛状睫毛;茎生叶较疏,长圆形至披针形,长3.5-5.5毫米,宽0.8-1.7毫米,先端急尖,两面和边缘均具黑褐色短腺毛,稍肉质。聚伞花序长2.4-4.5厘米,具2-12花,稀单花生于茎顶;花梗纤细,长1-2.5厘米,密被黑褐色腺毛;萼片在花期开展,卵形至阔卵形,长2-2.6毫米,宽1-2.4毫米,先端急尖或钝,腹面无毛,背面和边缘下部具黑褐色腺毛,或边缘无毛,3-5脉于先端不汇合至汇合;花瓣黄色,中下部具黑紫色斑点,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毫米,宽1.6-2.2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成长0.5-0.9毫米之爪,3-5脉,侧脉旁具2痂体;雄蕊长3-3.3毫米,花丝钻形;子房近上位,黑紫色,阔卵球形,长1.6-2.8毫米,花柱长约1毫米。花果期7-9月。
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
虎耳草在适宜环境下一年四季常青,是一种颇受欢迎且易种养的盆栽观叶植物,多用于室内绿化装饰。也可作为盆栽悬挂植物种植,或配置盆景,效果也很好。 栽培 喜半阴,畏强光,可四季放置于...
多年生草本,高达25厘米。茎被腺柔毛,基部具芽,叶腋具珠芽,有时发出鞭匐枝;鞭匐枝疏生腺柔毛。基生叶肾形,长0.7-1.5厘米,5-7浅裂,裂片近宽卵形,两面和边缘具腺毛,叶柄长3-8厘米,被腺毛;茎...
产我国西藏(墨脱、拉萨、南木林)。生长环境
建立了藏药短管兔耳草中松果菊苷和麦角甾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采用Waters XTerra RP18色谱柱(150mm×4.6mm,5μm),以甲醇-1%冰醋酸溶液(28:72,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30nm,柱温30℃,在20min内分离检测了该两种化合物。松果菊苷和麦角甾苷进样量分别在0.077~4.950μg(r=0.9999)和0.085~5.450μg(r=0.9999)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5%和92.50%,RSD分别为2.35%和2.86%。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藏药短管兔耳草的质量控制,并为兔耳草属植物中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建立短筒兔耳草中松果菊苷的RP-HPLC测定方法。方法短筒兔耳草经流动相超声提取后,用RP-HPLC法测定。采用Alltech Preva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睛-甲醇-1%醋酸(10:15:75),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334 nm,柱温为室温。结果松果菊苷进样量在0.46~18.40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11%,RSD为2.09%(n=6)。结论采用RP-HPLC测定短筒兔耳草药材中松果菊苷的含量,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短筒兔耳草中松果菊苷的质量控制。
雅鲁藏布虎耳草主要分布于西藏(比如、朗县、亚东)。 2100433B
雅鲁藏布虎耳草生于海拔4300-4800米的高山草甸。
多年生草本,高3.5-12厘米,丛生。茎不分枝,被褐色短腺毛,叶腋部还具褐色卷曲长柔毛。基生叶具长柄,叶片近椭圆形,长5-7毫米,宽2.5-2.7毫米,先端稍钝,两面和边缘均具褐色腺毛,叶柄长6-9毫米,腹面无毛,背面和边缘具褐色卷曲长腺毛;茎生叶,下部者具长柄,中上部者其柄渐变短至近无,叶片长圆形,长8-8.5毫米,宽2-2.7毫米,先端稍钝,两面和边缘均密生褐色腺毛,叶柄长2-5.5毫米,边缘具褐色卷曲长腺毛。
花单生于茎顶,或聚伞花序具2花;花梗密被黑褐色腺毛;萼片在花期由直立变开展,卵形至狭卵形,长4.2-4.8毫米,宽2-2.6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两面和边缘均具黑褐色腺毛, 5-7脉于先端不汇合至汇合;花瓣黄色,狭长圆形、披针形至剑形,长9-13毫米,宽2.6-3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具长1-1.8毫米之爪,腹面无毛或疏生腺毛,背面和边缘密生腺毛(腺头红褐色),5-7脉,无痂体;雄蕊长3.8-4毫米,花丝钻形;子房近下位,长约3.6毫米,周围具环状花盘,花柱长约2.5毫米。花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