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责任者: 胡适宜著
标识号: CN:13010.01072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词: 被子植物---胚胎学---高等学校---教材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Q949.7
制作时间: 1985印 2100433B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胡适宜
出版、发行者: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1982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被子植物 目录·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 ·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被子植物的起源 ·经济利用 被子植...
以下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基本区别,也是它们的典型特征。据此可以将二者区别开。由此也可以看出裸子植物是原始的,被子植物是进化的。裸子植物1.裸露,没有果皮包被2.的胚具有2至多个子叶3.多...
最常见的被子植物有萝卜、榨菜、大白菜、西兰花、花椰菜、青菜、丝瓜、西瓜、冬瓜、黄瓜、南瓜.花卉中的满天星、菊花、芍药、牡丹、含笑、白兰、玉兰等.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中最高级也...
药用植物被子植物门2
第八章被子植物(三)
香木莲胚胎学研究
对香木莲(Manglietiaaromatica)的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有的资料归纳出木莲属的胚胎学特征。香木莲花药四囊型,腺质绒毡层有1-2层细胞,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有时为左右对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胚珠倒生,厚珠心,双珠被,大孢子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胚囊发育属于蓼型。木莲属的胚胎学特征与木兰属、含笑属、鹅掌楸属等植物的胚胎学特征基本相同,都属于较原始的被子植物胚胎类型。
被子植物门起源
现有最好的花粉粒化石和叶化石证据表明被子植物是在大约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起源的。在较古老的白垩纪沉积中,被子植物化石记录的数量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化石相形见绌。直到离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的地位。只有在早白垩世的上半期[阿尔必期(Albian)和阿普第期(Aptian)],在北半球(北美、葡萄牙、远东)才出现了无可置疑的双子叶植物 叶印痕的化石。最早的,显示原始的双子叶和单子叶特征的被子植物的单沟花粉粒是在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Barremian)出现的。可是,原始被子植物的花粉与裸子植物的花粉几乎不能分辨,从而给古老花粉化石的鉴定造成很大的困难,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的三沟花粉是在稍年轻的阿普第期的岩层中首次报道的。
古植物学家从较古老地层中原始类型的花粉发展到年轻沉积中较为派生类型的花粉这一事实获悉,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曾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多样化过程。到了白垩纪末的麦斯特列赫期(Maestrichtian)出现了若干现代科、属的化石花粉和叶,这包括木兰目、金缕梅目、毛茛目和山茶目以及若干单子叶植物的成员。化石花是在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地层中找到的。白垩纪假定为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只有少数记录,它们代表着木质部的原始类型而缺乏进化的被子植物的特征,对白垩纪时期叶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一个逐渐多样化的式样,即从为现代的某些木兰目所共有的叶型过渡到与现存的蔷薇亚纲形态上相似的叶型的过程。
但F·L·S·麦尔维尔认为: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具有和被子植物一样的封闭式胚珠的晚二叠纪化石被鉴定为舌蕨亚纲(Glossopteridae)的Glossopteris linearis和Breytenia Plumsteadiae这一事实表明,被子植物起源于二叠纪,并创立了与被子植物花的起源有关的生殖叶学说。他假定舌蕨亚纲在三叠纪早期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后几乎全为后来占优势的Dichroidium区系所取代。从舌蕨亚纲的残余进化而来的被子植物在三叠纪的剩余部分和侏罗纪的前半期扩展缓慢,到了白垩纪才加快了速度。
(proangiosperms) 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与任何其他类群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学者普遍认为,必须到裸子植物的种子蕨类群中去寻找被子植物的祖先。E·A·N·阿伯和J·帕金根据从北美洲侏罗纪地层中找到的若干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的子实体而提出了"花球果"假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由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演变来的、被他们称为"花球果"的短缩和高度变态的、生有孢子的枝条。具含有胚珠的半封闭式短角状构造的开通目(Caytoniales)有可能代表着现代被子植物的胚珠(而不是心皮)在进化上的先驱,但这些种子蕨不大可能是被子植物直接的祖先。根据化石记录,被子植物类群之间的许多相似性和缺少任何明显的内部间隙,以及它们与所有已知的化石和现存裸子植物有着截然的分隔,大多数学者几乎一致确信被子植物是单元发生的。孢粉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给这一信念以重要的支持。产生花粉油层是所有被子植物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裸子植物中,如买麻藤属, 却没有这种现象。这一发现证实了以下设想:即花粉油层的产生是最初的被子植物基本性状的综合特征的一部分:粘性的花粉连同具心皮的胚珠、柱头的形成,引诱和供动物食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两性的花等等,在功能上都与动物传粉相联系。显然,还没有一个比这更符合事实和提供被子植物起源和进一步分化的、生态学上更一致的解释。
被子植物门简介
被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被命名为被子植物亚门。 是植物界中 高等的类群---种子植物门中的一个最高等的类群(学名:Angiospermae)也是植物界最大 的一个类群 。 由少数(典型的是8个)细胞构成的胚囊和双受精现象被视为被子植物在进化上的一致性和与其他植物类群区别证据。被子植物在形态上具有不同于裸子植物所具有的孢子叶球的花;胚珠被包藏于闭合的子房内,由子房发育成果实;子叶1~2枚(很少3~4枚);维管束主要由导管构成;在生殖上配子体大大简化,以最少的分裂次数而发育,雌配子体中的颈卵器已不发育;在生态上适应于广泛的各式各样的生存条件;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比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得多的对光能利用的适应性。全世界约有300~450个科(各个分类系统科概念不同)、25万种,大多数科分布在热带,2/3的种限于热带或其邻近地区。中国约2.5万种,分别隶属于291科和3050属。
传统上,开花植物被分成两个类别,一般称之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这些名称主要是来自观察双子叶植物大多有两个子叶,而单子叶植物大多只有一个而来的,并非绝对。就特征而言,子叶的数目并不是一个特别便利且可靠的特征。
根据植物遗传基因学研究:单子叶植物实际是由古代的双子叶植物 演化而来,在睡莲目与当今双子叶植物分道扬镳时,单子叶植物和现代双子叶植物还是同一个祖先。单子叶植物会形成一单系群,称之为单子叶植物分支,是双子叶植物的一个特化分支,这使传统的双子叶植物分类成为一个并系群而不再被视为有效分类。但是,双子叶植物则不是,而是只有大部份双子叶植物可组成单系群,称之为真双子叶植物分支。而除去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外的其他剩余双子叶植物则被称为古双子叶植物分支,但此一名称只是方便而已,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