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 矿石品位较低(Cu一般为0.4−1 %),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综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
十分发育,范围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并具明显的、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由岩体中心向外:钾化带)→石英− 绢云母化带(绢英岩化带、似千枚岩化带)→泥化带(粘土化带)→青磐岩化带
——围岩蚀变的带状分布规律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伴生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金、银等矿物。
—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它的显著特点是富矿比高,常用它获得最终精矿,同时又可分出最终尾矿,可以有效的处理细粒物料。选分粒度上限为3mm,下限如果选锡石和黑钨矿可到0.4mm,多用来选分lmm以下的物料。摇床的结构较复杂,操作...
一、硬玉 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
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影响因子在2左右,属于入门级的英文期刊。我认识的几个人的第一篇英文文章都是发在这上面。如果是要发中文的,国内就岩石学报是SC...
1、矿床多位于汇聚板块的边界,都与深大断裂有关,与钙碱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2、同位素研究表明,S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大气降水对某些蚀变的形成和硫化物的大量析出有积极的作用;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可能是上升的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就过,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而且由于其富含钠,氯钙离子等组分还促进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矿石组构和形态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滨太平洋带),以及陆−陆碰撞造山(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 。
1. 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
2. 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鲁)和美国西部
3. 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起西班牙,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巴基斯坦,东到中国西藏和缅甸等地)和中亚−蒙古带(西起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东到黑龙江)
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综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主要是铜矿,金矿!
矿床成矿主要分布于新生代(~60%),其次 是中生代(~35%)。
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古亚洲洋成矿域准噶尔—南蒙古成矿带北塔山—琼河坝铜、镍、金、铁成矿区,是东噶尔琼河坝矿集区有新突破的斑岩铜钼矿床之一。笔者从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方面入手,分析认为含矿斑岩主要为一套中晚志留世的中酸性岩石,围岩为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O2-3hcq),是早古生代的斑岩铜矿,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晚古生代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主要分为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石英和碳酸岩-石英3个阶段。矿石含70%多黄铁矿,15%的黄铜矿,还有少量磁铁矿和辉钼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和蓝铜矿。矿石中矿物组合显示中-低温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蒙西铜钼矿床的岩石属高铝高钠钙碱性花岗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Hf相对亏损。(Yb+Nb)-Rb和Y-Nb判别图解表明岩石形成于火山弧。(R1-R2)构造图解表明为同碰撞期花岗岩,由此可以初步确认该地区主要侵入岩形成于同碰撞壳源参与的火山弧构造环境。所以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构造属性为同碰撞期大陆岛弧,说明了东准噶尔为早古生代存在构造-成矿作用。
2004 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 第 23 卷 第 2 期 文章编号 :0258-7106 (2004 ) 02-0176-15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Ξ 聂凤军 江思宏 张 义 刘 妍 胡 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037 ) 摘 要 依据金属矿床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 ,将中蒙边境及邻区分布的斑岩铜矿床 (点 )划分为 3 种类 型 : ①加里东期经典型斑岩铜矿床 (点 ) ; ②海西期经典型和火山岩型斑岩铜矿床 ; ③燕山期深成岩型和火山岩型斑 岩铜矿床 。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 (点 )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划分了 9 个矿化集中区 ,并讨论了区域地壳演 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研究区内的金属矿床 (点 ) 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 、海
斑岩主要分为喷出岩和浅成岩两大类,喷出岩是火山岩浆喷出后冷凝形成的,由于喷出后冷却很快,形成许多细粒;浅成岩是火山岩浆侵入地壳浅层(一般为1.5-3千米)冷凝形成的,有许多结晶斑粒。
喷出岩:流纹斑岩粗面斑岩,白榴斑岩;
浅成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
一般指以碱性长石或石英为斑晶的喷出岩和浅成岩,基质为细粒或隐晶—玻璃质。喷出岩可分为流纹斑岩、粗面斑岩、白榴斑岩等;浅成岩可分为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等。斑岩一词原指具有斑晶或具有斑状结构的火成岩;按基质成分可描述为花岗斑岩、闪长斑岩等。
斑岩和玢岩是岩浆分两个阶段结晶的产物;斑晶为岩浆早阶段在地下较深部位结晶形成,基质为晚阶段地壳浅部结晶的产物。与斑岩和玢岩有成因关系的矿产有铜、钼、钨、铁等矿床。斑岩与玢岩只在国内作区分,在国外是没有区分的。
煌斑岩简介
煌斑岩(lamprophyre)
煌斑岩为一种浅成岩,通常颜色较深,含有由暗色矿物组成的斑晶,在肉眼观察时,其标本闪闪发光,因此而得名。其组成成分多为长石和与斑晶相同的暗色矿物,尤其是云母。按其成分可分为:
云母煌斑岩 ,最为常见,黑色或灰黑色,风化后转为褐黄色,斑晶主要是黑云母; 闪辉煌斑岩,黑色、黑绿色或绿色,斑晶主要是角闪石和透辉石,有时有橄榄石和黑云母; 碱性煌斑岩,矿物成分复杂,硅质含量低,斑晶主要是碱性辉石或碱性角闪石;
特殊的深色脉岩类岩石的总称。其特点是全晶质,具有明显的斑状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很高,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其含量在斑晶或在基质中不少于30%,且自形程度良好。常见的浅色矿物有斜长石、正长石等,它们都局限在基质中;此外,还有较多的含挥发分的矿物。随着深色矿物 和浅色矿物组合的不同,可划分为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岩、拉辉煌岩、方正煌斑岩等。煌斑岩脉大多与深成岩体有关,侵入于岩体或其围岩中,也有一些与火山岩有关,并经常显示热液蚀变的标志。煌斑岩按其成分而言,几乎都是镁铁质岩或超镁铁质岩。根据斑晶的性质同基质相对比,推测有些煌斑岩可能是混染成因,如某些含石英的云煌岩,可能是花岗岩质物质被基性岩浆部分同化而成。该术语源自希腊语lampros,意为辉煌、闪耀。
一类深色、具煌斑结构、含较多挥发组分的中、基性或碱超基性火成岩。常呈岩墙产出。
煌斑岩的SiO2含量一般为30~56%(重量),富FeO、MgO、Na2O和K2O(前两项含量合计约14~27%,后两项约3~10%)。此外,H2O、CO2、S、P2O5、Ba和稀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化学成分类似的其他火成岩。因此,煌斑岩在 矿物成分上的特点是:富铁镁矿物,如橄榄石、辉石、 角闪石和黑色云母等;总含量一般大于35%,使岩石呈暗色;同一种铁镁矿物往往同时出现于斑晶和基质中;斑晶中铁镁矿物呈自形(有时半自形),构成煌斑岩特有的煌斑结构;长石和副长石限于基质中;方解石和沸石以及其他水热矿物多半是原生矿物,有时它们与副长石等一起,构成眼球体(常见于碱性煌斑岩中),它由熔体不混溶作用,形成于水气压力升高、熔体沸腾的岩浆结晶晚期;黄长石可出现于碱超基性煌斑岩中;此外,煌斑岩还可含不定量的磷灰石、榍石、 磁铁矿、绿泥石、蛇纹石、滑石、硫化物等。
根据所含矿物的组合情况和相对含量,可以对煌斑岩作进一步命名。其中闪正煌岩、闪斜煌岩、云正煌岩和云斜煌岩等四种钙碱性煌斑岩是最常见的,它们常与后造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共生,常包裹各种岩石捕虏体和长石、石英捕虏晶以及长石、铁镁矿物巨晶。方沸碱煌岩、黑云沸煌岩、霞闪正煌岩和霞闪斜煌岩等为碱性煌斑岩,较少见,常含碱性长石、普通辉石、钛普通角闪石和磷灰石巨晶,并可含二辉橄榄岩、辉石岩包体和麻粒岩捕虏体。黄长煌斑岩是罕见的碱超基性煌斑岩,常包裹二辉橄榄岩包体以及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巨晶。后两类碱性和碱超基性煌斑岩与碱性杂岩和(或)火成碳酸岩共生。
煌斑岩除呈岩墙产出外,还可以呈岩脉、岩床或岩颈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