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三点:一是封闭。在封闭的室内,由于进来的新鲜空气过少,在氧气逐渐消耗的过程中,细菌也在加速繁殖;第二个原因是空调。湿法空调在运转的时候有很多冷凝水,并通过排水管接到外面去,这种环境特别容易滋生军团菌;第三个原因就是装修、装饰材料散发甲醛、苯、氨而导致的化学污染。
一是增加新鲜空气的比例,空调一定要加新风;二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降低室内装修污染;三
是对新建筑进行更严格的法规控制。
2019年1月劳务费执行综合征收税率是把劳务所得可以按年综合收入所得来计税,计算方法为(年综合所得-专项附加扣除-社保费-年起征线)*税率。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
最有名的就是自由女神像,那是美国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称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
没有可比性的,具体看内容
病态建筑综合征(sns)是由于现代建筑内空气品质的恶化给人带来的一种不良的生理反应,影响室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对于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分析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产生原因,不同空调系统对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作用,阐述减轻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一些简单有效方法。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医院洁净环境下的\"类病态建筑综合征\"发生状况。方法在武汉地区随机整群抽取15家医院,对洁净环境下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了15家医院的927名洁净环境下工作的医护人员,其中826人(89.10%)分别出现了胸闷、乏力等21种不适症状,这些不适症状在休息不足、应急紧张工作、患病等情况下更易出现。结论医护人员在医院洁净环境下出现一定的\"类病态建筑综合征\"不适症状。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 SIADH) 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血浆抗利尿激素浓度相对于体液渗透压而言呈不适当的高水平,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阮庆岳
他认为,“自然建造”的提出,是对当下病态文明现象的批判,也是一种暮鼓晨钟的恳切呼唤。期待以“自然建造”为本的理念,能清晰也响亮地发出它批判性的声音,更希望因此成为新世纪的一记建筑新宣言。
“自然建造”理念蕴藏着
挑战此刻文明趋势与信仰的意图
Q:你对王澍与陆文宇提出的“自然建造”的理念怎么理解?
阮庆岳:我觉得王澍对于建筑的思考,其实一直有在推进与演变,而“自然建造”是到现在所展现的一个完整也成熟的说法。简单的说,王澍相信建筑如同文化的其他项目,有其根源于生活、土地及传统的必然性,因此应当是自然而然就可生成的。然而,源于欧洲的现代性出现之后,人类挟着理性与技术的强大力量,开始操控及主导一切,不仅逆反人与自然间的原本伦理秩序关系,也对积累的文化结构做出异化的颠覆,晚期再结合资本主义的利我思想,造成了包括建筑在内的文化整体偏颇状态。王澍提出的“自然建造”,是对此刻这样病态文明现象的批判,也是对建筑界一种暮鼓晨钟的恳切呼唤。
Q:你觉得“自然建造”理念的提出对当下的建筑环境与社会文化语境有何意义?
阮庆岳:这理念蕴藏着挑战此刻文明趋势与信仰的意图,意义重大但也相当不容易。因为整体社会的思想结构与生产结构,目前都已经难以撼动地成形了,尤其如果想要立刻逆转生产结构的量变,可能会有些螳螂阻车的意味,但在思想上的提出,则可能会有无法预估的质变可能,因此我个人依旧乐见其成。
Q:你曾现场观察过王澍对富阳文村的改造,这也是王澍第一次做民宅,你觉得这次尝试,是否很好地呈现了“自然建造”的理念?
阮庆岳:王澍对富阳文村的改造,看得出他在其中的许多思考与尝试,譬如对于建筑的在地知识、材料及工法的深究,当然是呈现了“自然建造”其中的基本理念。但我不觉得这作品即是最后答案,反而更像是在为后面要继续的建筑思考与作为,所做出的深化准备。这有些像是他之前在宁波鄞州公园的“五散房”,其实正是为他接续几件大型代表作品做实验的意味。
Q:今年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去世时你曾写过一篇短评,她设计的那些地标式的建筑物,其实是与“自然建造”理念相反的路径,你觉得呢?
阮庆岳:我给予扎哈•哈迪德的评价不会太高,是因为她过度聪敏地迎合了时代的消费浪潮,同时完全没有自省地以明星品牌自居,不断强调因为科技、材料与施工垄断的不可替代,来成就一己的名利之私。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不仅毫不可取,也确实与“自然建造”的理念逆道而行。
“弱建筑”与“自然建造”
有价值信仰上的潜在联系
Q:你曾与谢英俊、芬兰建筑师马可•卡萨格兰一同创作作品“茧”,参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并提出“弱建筑”的概念,请问什么是“弱建筑”,“弱建筑”与“自然建造”是否有种潜在的联系?
阮庆岳:“茧”原本是想叫为“向昆虫学习”,也是思考对于前工业时期人类筑屋,能与自然万物互敬互重相应合的赞叹,同时感叹此刻建筑与自然万物的对立与弃绝。当时是选择南方常见的竹子为材料,并且幸运地遇到在路上的两名民工,是来自广西少数民族的两兄弟,用他们原本就擅长(却在现代城市被鄙夷)的建筑技法,所搭盖出来的一个对全社会开放的空间。
至于“弱建筑”的概念,是取法自《道德经》,想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性奉为圭臬的强者逻辑,譬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提出批判与反对的立场,也歌颂类同上善若水般的“柔弱胜刚强”的互利合作概念,希望能逆反目前这种以竞争与掠夺为尚的文明价值观。我觉得“弱建筑”与“自然建造”,确实有其价值信仰上的潜在联系,若要说差异的话,也许“弱建筑”会偏形上一些,不如“自然建造”深入建筑实践本体的意图。
Q:《道德经》成为你建筑批评的思想与话语资源,面对今天纷繁的建筑现象,这种方法上的师古真的够用吗?是否会难以应对当今的建造乱象?
阮庆岳:百年前源自欧陆的现代建筑,如今已经漫布全球,在思想与实践上都必须开启更多元的视角,才足以响应其面对的纷杂问题。因此引入《道德经》来观看当代华人建筑,自然有其在时代上不得不尔的正当与必然。我希望能以这古老的东方智慧,作为平衡或批判此刻过于资本商业化与喧嚣表象的建筑现象,同时也借此呼吁华人建筑师建立源自文化体系里的思想主体。至于是否能有成效?我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或说不忮不求吧!
Q:你曾提出“建筑退化论”,现在是否仍持其中观点,这一理论是否被建筑界所认可?如有争议,争议与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
阮庆岳:“建筑退化论”是针对现代性引以为据的“进化论”而提,同样是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批判与省思。这个论点我作为书名发表,但目前为止只有在大陆发行,其他包括台港等华文阅读区,并没有同样推出。老实说,我并不觉得这样逆反时代的观点,会被快速或广泛地接受,到底究竟后来是否被认可、争议或分歧,我没有怎么去注意。我的目的只在于提出我的看法,结果如何暂时不太去思量,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能做的面向,应该比较是想着力在建筑长期思考的质变,至于此刻现实的如何量变,我目前无能为力也顺其自然。
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建筑脱离真正现实
Q:你看到的两岸的建筑有哪些具体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阮庆岳:最大的问题依旧是缺乏自信,尤其在思想主体上的不能自立,因此会过于在技巧与姿态上,做出摆弄的迎合性,一则迎合商业的媚俗现实,另外则是迎合以西方为主体的价值观。因此操作建筑时会有些本末倒置,恰恰就是因为思想本体的匮乏,时时会导致“不知为何而战”的荒谬情节出现。也可以说,此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筑脱离真正现实。
Q:你最近策划了一个主题为“未来的家”的展览,将建筑设计与科技相结合,能具体谈一下这个跨界展览的指向吗?这个展览是否也在探讨未来智慧式的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阮庆岳:现代建筑的发展,在最初理念的设定与资本市场的掌控下,基本上是往着产品单一化的方向趋靠,也正逐步走向摧毁生态多样的自我衰亡之路,与多方合作以思考如何响应撞击,已经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台湾建筑界如何善用目前的产业优势,回到自身的主体位置,清楚认知优势与面对的挑战,敢从微小的在地现实出发,再逐步与庞大的全球系统寻求对话,是这个展览意图深思的挑战。因此,结合台湾的中壮辈建筑世代,与在地科技与制造业一起思考未来居家的可能,来形塑一个以台湾为本、却能积极回馈全球环境的观点,就是这个展览的目标。
但这个展览并不特意歌颂高端科技,反而强调因地制宜与跨界合作的重要,也恰如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陈信行教授,谈到“适当科技”时,所说:“……不仅仅是做出一些好的产品,而是希望能解决精细分工社会之下的民主问题。在这个运动成功的案例中,科技产品会永远是为用户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让人类追赶不上的目标。”
Q:作为评委,你对本届建筑奖有何期待?
阮庆岳:我期待以“自然建造”为本的理念,能清晰也响亮地发出它批判性的声音,更希望因此成为新世纪的一记建筑新宣言。
我给予扎哈•哈迪德的评价不会太高,是因为她过度聪敏地迎合了时代的消费浪潮,同时完全没有自省地以明星品牌自居,不断强调因为科技、材料与施工垄断的不可替代,来成就一己的名利之私。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不仅毫不可取,也确实与“自然建造”的理念逆道而行。
——— 阮庆岳
1936年由Gruber首次报道,现已报道的病例有100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