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丛书名: 上海绿化林业发展系列丛书
平装: 33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2101559
条形码: 9787112101559
产品尺寸及重量: 28 x 21 x 2 cm ; 1.1 Kg
ASIN: B001UDIUX0
《滨水绿地景观》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以大地滨水园林景观的视野为出发点,探讨滨水园林景观的产生、分类组成与功能作用,分别对滨水园林的总体规划人居环境景观、植物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亲水景观、动水景观、造型寓意景观、桥梁景观、大门入口景观进行表述。《滨水绿地景观》还从各种角度探讨目前时尚流行的自然生态园林景观、自然湿地园林与自然地貌地质景观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从风景园林人工造景升华到保护开发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进行考察分析探讨研究。《滨水绿地景观》附有大量滨水园林景观设计实例。 2100433B
你好,据我所知,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非常不错哦,有水有草地,让人非常舒服哦,很适合一家大小去散散心哦,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景点哦,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3.防浪、固堤、护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保持基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水平不错哦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公司是国内最具有创新意识、客户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景观品牌设计机构,设计管理团队由一群有理想、有热情、有抱负的设计师组成,主要来自著名地产开发商和景观品牌设计机...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从设计层面提升滨水绿地景观价值 滨水游憩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 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美化功 能。滨水游憩绿地大多利用江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 充分利用水体 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装饰小品,成 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滨水游憩路设计必须密 切结合当地的生态、地形、 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系统的 规划设计。 滨水游憩绿地的规划 滨水游憩绿地应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 临水造景,运用美学 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 以植物造景为主, 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具有独 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 一般滨水游憩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 另一侧是水体,中间为 绿带。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 功能要求而进行。 对于地势起伏大, 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 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
滨水绿地是城镇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已超20%,使得这些地区的滨水绿地改造成为城镇更新的重点。文章以内蒙古多伦县龙泽湖公园为例,研究半干旱地区滨水绿地景观改造的方法和路径,实现龙泽湖公园景观改造与生态修复的双重提升,为我国北部和西部大面积的半干旱地区滨水绿地景观改造提供了借鉴。
【学员问题】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
【解答】一、滨水区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有三: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3.防浪、固堤、护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保持基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地干扰与破坏
3.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4.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5.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设计
滨水绿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们观赏。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二)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设计
滨水区应提供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三)滨水绿地应该有近水的特点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四)滨水绿地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化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它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9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扩张和更新,开始借鉴外国滨水区建设经验进行滨水绿地建设,迎来滨水绿地开发的高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扩大导致的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城市用地开发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之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之一。与国外在衰落、荒废的滨水地区进行景观改造相比,国内滨水地区建设最大的不同是在尚未完全衰败荒废的滨水区进行。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滨水绿地景观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致力于以水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维护和强调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滨水游憩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在处理城市与水体的关系方面,他提出“以水系为基础,组织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生态,使水充分融入城市形态,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休憩环境。”
景观都市主义者认为应合理利用城市水系这一自然资源,“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利用自然水系生态过程来设计……在这一生态景观基底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游憩场所。其他针对滨水区以及滨水绿地的研究,集中在滨水区与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自然生态滨水景观、滨水区的多目标规划、历史保护与文化振兴等方面。
国外对于城市滨水区的研究与实践多围绕着滨水区在城市更新与复兴中的地位进行。回顾国外城市滨水区域的演化,可概括为:自然形态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滨水区开发三个阶段,是一个由繁荣到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
西方城市最早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滨水绿地的建设。1840年唐宁提出“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呼吁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以始于英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为起点,城市中建立了各类公园改善环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代表。1880年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用河流及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把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将河流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保护缓冲带,与绿带结合串联起城市景观。此后的“绿道”“绿带”研究均重视河流以及滨河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启蒙人类环保意识的杰作,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英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从流域的角度对滨水环境规划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在不破坏水资源的情况下开辟滨水游憩设施,推动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规划。美国景观设计师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中说明了水体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强城市与河流水道的联系,“把‘蓝道’包围在宽度有变化的带状开放空间去……”。
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都针对滨水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做了研究与实践。目前,西方城市滨水区已从局部景观改造发展到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融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注重水环境的系统性、生态性和多目标性,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雨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滨水用地多功能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