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炸药爆炸产生的部分高温、高压气体强烈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它可破坏地面爆区附近的建筑物和地下支护、管线等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一般以最大超压峰值或单位面积上的最大冲量作为评价破坏程度的依据。各国多用实验与工程资料,定出建筑物所允许的超压值,用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安全距离或允许的最大爆破装药量。
炸药在岩体中爆炸时,部分能量转化为弹性波,在地壳中传播引起的震动。爆破地震对爆区周围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影响,称爆破地震效应。
目前多以质点振动速度作为爆破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破坏效应的判据,通常用经验公式V=K(Q/R)计算。式中V为质点振动速度(cm/s);K为与场地条件、爆破方式有关的系数;Q为分段爆破的最大一段装药量或齐发爆破的总装药量(kg);R为装药中心至被保护目标点的距离(m);n为系数,n为1/3至1/2;α为地震波衰减指数。K、α 的变化范围很大,可按类似条件选取或以一定比例的试验确定。
爆破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判据,多以非结构性损坏作临界标准。对普通地面建筑物,一般规定爆破振动速度不大于5cm/s。采用微差爆破、预裂爆破、缓冲爆破和改变起爆顺序等,是降低爆破地震的有效措施。
爆破空气冲击波超压值衰减到低于180dB以下时形成的声波。声压与药量、埋深、距离、地形和气象条件有关。爆破噪声损害人的健康,并可破坏建筑物。其控制标准各国不尽相同,如美国公布的标准为不大于128dB。
冲击波一般是电脑音箱,再电脑多媒体音箱里面也不算好,麦博,索威,惠威都比冲击波好。冲击波这个牌子5年前还有点名气,现在不行了。
隧道爆破开挖,不仅要做到开挖轮廓平整、光滑,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降低爆破对围岩的破坏,以保证围岩的原有强度和稳定性。因此,隧道周边爆破必须按光面爆破进行设计和施工。近年来,定向断裂爆破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是由这种能量容易给患者造成损伤,一般都是结石就越容易粉碎 ,焦点处冲击波压强也越大 给患者造成伤害。
指爆破时飞到远处的个别岩块。它威胁爆区附近人员、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采用控制爆破技术是防止产生飞石的有效措施。一般爆破时应合理确定药量和堵塞长度、避开岩体构造薄弱面、严格执行炮孔测量验收制度等 。
爆破公害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和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故障)共同作用的结果,爆破公害的发生与影响程度,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人的行为和状态,如爆破作业人员在爆破作业过程中是否违反安全规程、精力状况是否良好、身体是否疲劳以及动作是否有失误等;
(2)环境状况,主要包括爆破器材是否有质量问题,工作环境是否有易燃易爆物质及杂散电流、静电等危险因素存在,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是否恰当等;
(3)管理因素,如爆破设计、工艺流程是否正确无误、劳动组织是否合理、是否缺乏必要的现场技术指导与检查,是否缺乏对爆破人员必要的培训以及爆破安全操作规程是否健全等。2100433B
水电工程开挖爆破产生空气冲击波,空气冲击波会对建筑物、环境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本文分析了空气冲击波的产生原因、传播特性、破坏作用原理,提出了空气冲击波的安全距离与防护方法。
根据美国国防部相关标准设计了不同坡度的防护堤,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算法(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仿真了凝聚炸药的爆炸及其产生的空气冲击波的传播过程,重点分析了不同坡度的防护堤对空气冲击波的防护能力。仿真结果表明:防护堤的设置在空气冲击波的防护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减弱空气冲击波峰值超压对被防护对象的危害,防护能力由防护堤正后方向两边呈减弱趋势,同时防护堤坡度明显影响其对爆炸空气冲击波的防护能力。
矿山爆破公害控制是指按照技术规范采用工程方法和技术措施,对矿山爆破造成的公害及其影响范围进行的控制和限制。矿山爆破公害控制的内容包括:爆破地震及其效应观测,爆破安全距离以及爆破空气冲击波的控制。矿山爆破所造成的地表振动、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噪声等,往往造成社会公害 。
一般采取限制一次爆破的最大装药量、微差爆破和挖防震沟、加固建筑等措施来消除或减轻爆破地震造成的危害。
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并不断研究对策。1927年,美国拉可维尔用位移地震仪和落针计对爆破地震进行研究后指出,如果房屋离采石场的距离为60-91m,则房屋不会受到破坏。1930-1940年,美国矿业局对爆破振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指出,若爆破所引起的质点振动加速度为9.8m/s2,将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在0.98-9.8m/s2时,只造成轻微破坏,若低于0.98m/s2,则不会造成破坏。该局于1943年发表了空气冲击波对房屋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窗户玻璃是房屋最先受到破坏的部分,超压为4.8kPa或低于此值不会造成破坏,而超压为10.3kPa或大于此值。则将造成破坏。关于爆破地震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判据,各国多用质点振动速度来表示。但其标准则不一致,1957年苏联制定的《苏联统一爆破安全规程》规定建筑物破坏的振速为2-3cm/s;1977年美国《露天开采管理和采矿复田条例》规定,一切爆破作业中最大质点速度不得超过2.54cm/s;1981年美国矿业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现代建筑物的临界振速为1.9cm/s,老建筑物为1.27cm/s,1986年中国颁布的《爆破安全规程》,对爆破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等的安全距离及其相应的破坏判据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