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主管部门 | 北京交通大学 |
---|
基于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原有的线路仿真实验室、轨道结构实验室、路基工程实验室、铁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凝炼方向、整合资源,组成轨道工程实验室。2011年4月被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围绕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主战场需要,抓住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重载铁路大发展的机遇,通过3年的建设,依托轨道交通线路工程实验室力争承担 “863”、“973”、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0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科研经费达到4000万元。在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的无砟轨道设计技术、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创新性和关键性研究成果,建立并完善轨道线路工程系统试验平台,发展和完善轨道线路工程理论与技术,形成组成合理,结构良好、团结协作研究科研团队,完成一系列轨道工程测试、关键技术以及产品研发任务,支持和服务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 2100433B
交通科学研究
他不属于独立学院,而是和法学院,文学院等一样是北京交通大学管理下面的一个学院。所不同的是,他是通过网络进行教育,不进行集中授课。 远程教育是面向在职的一种教育,如果你已经上班了,评职称的时候又没有相应...
好多年前用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学院-土木工程系地址: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民楼6层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学院建设有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平台。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已建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题的学术队伍。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学院有教职工225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教授69名,副教授93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学院在册学生3439人(其中本科生1600人,硕士研究生927人,博士研究生398人,工程硕士研究生514人),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任务。1999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业教育评估,2004年和2008年通过了专业复评。毕业生获得了提前参加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及英联邦国家互认学历的资格。5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了万余名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专家互访、合作研究、召开国际会议等形式,与10多个国家与地区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近二分之一。
学院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交流120余人次,有多人次担任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或分会主席,主办或承办了“结构工程国际研讨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国际研讨会”、“现代混凝土复合材料及基础设施国际研讨会”、“海底隧道修建技术国际研讨会”、第四届环境振动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第一、二届铁道工程关键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双边或多边国际会议。
在国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国内多所大专院校、厂矿企业、设计院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并聘请一批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学院还与有关设计院、工程局和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创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力学相互交叉为优势和特色,建立在多年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建设技术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土木工程与力学学科均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固体力学在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今已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和1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等较完整的学科群,在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越江跨海隧道等重大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科发展的带动下,经过“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本实验室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创建了国内独有的“地下工程实验室”等特色实验设施。
2010年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教育部立项建设;2014年9月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验收;2017年12月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圆满完成第一期任务。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力学、岩石力学、水力学、空气动力学、地震工程学等为基础,研究地下空间开发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及其引发的环境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地下空间环境影响控制理论与技术、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等。近年来,本实验室在五个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相关理论与技术支撑。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育引结合以及学科交叉和融合,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队凝聚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科研队伍。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优秀人才领衔的研究实力强、学历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共有固定研究人员44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固定研究人员中,40岁以下研究骨干8名,占研究人员的18%,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强劲后备力量,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努力开拓师资引进渠道,积极从海外引进各类人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生,经过国内外博士后锻炼后充实到科研队伍。评估期内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青年英才计划1人。同时,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岩土与地下工程科技人才。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紧密结合重大城市地下工程,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近5年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SCI检索65篇、EI检索14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编制省部级和行业标准规范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张顶立教授的学术著作《大型跨海隧道钻爆法修建技术》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成为该项目资助的第二部隧道类学术著作。实验室从2017年开始实施科研奖励,鼓励团队继续丰富科研成果,为促进城市地下工程相关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论与技术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应用、重大工程咨询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美国内华达大学、荷兰Delft工业大学、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地质环境研究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建立了长期国际及地区间合作研究关系。实验室还与国外研究机构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较大影响。 2100433B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路居,是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组成、是北京水务领域水环境检测分析和技术研发的开放式科研平台。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