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全书共12章、50余万字。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运用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综合学科,系统梳理了北京近千年的地理形势、气候特征、水文环境、森林植被演变过程。上溯千年以前,北京是军事重镇,也是最混乱时期。从此,军事的政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不断的干预和破坏。人类的活动成为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变迁的主导力量。因此,可以说,环境因素与北京城市如今发展和将来的发展密不可分。《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认识当代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答案。
作 者:孙冬虎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19178
出版时间:2007-11-01
版 次:1
页 数:488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环境科学
引言
第一章 作为都城的地理形势
第一节 区域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适宜建都的地理优势
第三节 建都北京的限制因素
第二章 近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近千年北京气候变迁大势
第二节 历史文献记载的北京气候
第三节 北京沙尘天气的历史过程
第三章 区域水环境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 古代水系流迁的基本脉络
第二节 城市选址和城市水系的重大转折
第三节 泉水的利用与水井的开凿
第四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的水灾
第五节 当代水环境的问题与未来
第四章森林植被的变迁过程
第一节 辽金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二节 元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三节 明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四节 清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五章 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
第一节 元大都的能源供应与煤炭地位的上升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的能源供应与生态问题的加剧
第三节 清代北京的能源供应及相关生态问题
第六章 土地利用的逐时变更
第一节 作为制度保障的行政区划系统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社会和人口背景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渐进过程
第四节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园林建设的兴衰演替
第一节 近千年来的北京园林建设
第二节 国家制度影响下的南苑环境变迁
第三节 私家园林万柳堂的变迁与地点考辨
第八章元代以来的环境保护
第九章战争造成的生态破坏
第十章人文因素的城市生态学分析(上)
第十一章人文因素的城市生态学分析(下)
第十二章走向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引用文献
索引
后记
表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传染病的出现,若说与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人们未必想到个中的关系。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 国环评证乙字第 1309 号 7-1 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7.1.1 区域生态特征 7.1.1.1 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吕梁山南部东侧,地表为黄土半掩盖区。纵观井田,为西高东低的剥蚀 地貌,以梁、峁为主,沟谷较发育,一般呈“ V”字型,井田内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 部山顶上,高程为 1688.6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角的碾沟沟底,高程为 1250m, 相对高差达 438.6m,属中山区侵蚀地貌。 7.1.1.2 地表水系 蒲县县境内有河流涧溪 35 条,均系黄河水系支流。以昕水河为主导河系,为黄 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黑龙关镇的火石凹村和太林乡的杏儿岭。其它主要有河流南川 河、北川河、黑龙关河、中垛河、乔家湾河、克城河、西后河、堡子河、有枣河等。 来水量 9085万 m3/a。其中,清水量 1157.8 万 m3
1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2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2.1 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分析
2.2 生态环境的研究状况分析
2.3 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生态环境产业研究
3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产业组织理论
3.2 产业结构理论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4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研究
4.1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
4.2 生态环境产业的特征
4.3 生态环境产业的类型
4.4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问题研究
5.1 产业结构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生态环境产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6.1 资源环境的制约
6.2 技术因素的制约
6.3 产业基础的制约
6.4 管理机制的制约
7 生态环境产业的模式研究
7.1 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研究
7.2 生态环境产业的模式研究
7.3 生态环境产业评价方法
8 生态环境产业的支持系统研究
8.1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8.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支持体系
8.3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持体系
9 生态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以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为例
9.1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9.2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分析
9.3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综合生产力绩效分析
10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看过《末代皇帝》的观众,会对电影中溥仪告别故宫时的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但对于背景中的那个城门,知道的人寥寥无几。那是被拆于1954年的地安门,皇城四门中的一个。
除紫禁城外,老北京本有三道城墙,一是外城墙,二是皇城墙,三是故宫城墙。故宫为皇帝朝见与居住的地方,而皇城则是各部门的办公场所,此外还有一些宫廷作坊。皇城之内,严禁骑马,否则视为欺君之罪。
皇城有四道门,即天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可惜除了天安门外,其他都已损毁。
1912年,清王朝已灭亡,袁世凯被推为总统,按原先约定,他应到南京就任,但为了把持权力,他鼓动手下的北洋军队哗变,烧毁了东安门,并以此为借口,长期盘踞北京。西安门则毁于1950年的火灾,而地安门则是为疏通交通,于1954年底拆除。
从1913年起,因阻碍交通,皇城墙逐渐被拆,以后北洋政府财政紧张,便拆皇城墙变卖,到新中国成立时,地安门、西安门只剩大门。
与天安门不同,皇城其他三道门都没有建城台,防御功能有限,但地位显赫,以地安门为例,由此出可直奔德胜门,是皇帝出战、巡游的必经之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便是从地安门逃往西安的。
地安门作为皇城的北大门,建于明代,民间称其为后门,故距此不远有后门桥。它的房脊很讲究,叫“贴锡背”,就是将铅锡合金融化后,制成10毫米的厚板,再焊接成整体,用来防水,这道工艺又叫“锡拉背”,老北京曾有锡拉胡同,或与此有关(一说过去蜡烛台用锡制,称锡蜡)。
“锡拉背”在我国历史悠久,汉代的马王堆中就出土了类似产品。有趣的是,故宫内使用它的宫殿并不多,御花园中的钦安殿是其中一例,天安门上也有,用的是铅板。其他宫殿不用,这或与建筑体量过于庞大有关,“锡拉背”重,容易塌方。
地安门外的鼓楼地区,自古商业繁华,因古人有“前朝后市”之说,鼓励人们来此经商,此外附近有漕粮渡口,皇城中几个大的采买部门也都在此办公,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地安门拆除时,曾引发争议,为此所有拆下来的建筑部件都编号整理,暂存在天坛内,准备移建在天坛北门附近,不料后来天坛发生火灾,大部分建材被焚毁,重建工作不了了之,据称,今天坛北门附近仍有当年从地安门上拆下来的料。幸运的是,从今天的景山公园大门中,也可领略地安门的风采,它是后者的仿建品。
今天的地安门已成了地理名词,对于年轻的北京人来说,他们已想象不出这个城市当年的辉煌了,不少学者在呼吁重建地安门,这确实值得重视。
(本文背景资料源自《北京志·西城区志》)
薛占海,1963年9月出生,陕西清涧人,经济学博士。长期在基层工作,先后在乡(镇)、区(县)及市政府任职,对经济工作尤其是“三农”问题关注颇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两个方面。围绕生态环境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理论版、《林业经济》、《西北大学学报》和《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延安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考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等著作3部;主持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蚀风蚀复合区生态治理模式与示范研究”(2006037019006)、国家社科基金“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5XJY017)等课题6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