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极电机,可改变极数的交流电机。通常为感应电机。转子是一般的笼型。定子绕组结构为单绕组或槽内有几套独立绕组。前者改变接法,后者选用某一套绕组,能使电机形成不同的极数以获得几种不同的转速,如双速、三速或四速等。
电极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电极片,例如:自粘电极片,如果按照材质可分为1.PET自粘电极片2硅胶自粘电极片,3硅胶自粘电极片4,其他纽扣自粘电极片;硅胶电极片则可以按照用途分为吸水电极片,发热...
不是串激电机。串激电机的定子励磁绕组和电枢(转子)绕组为串联,既可通直流又可通交流电,具有换向器换向的电动机。罩极式电动机只有主绕组,没有启动绕组。但是在定子的两极处各设有一副短路环,也称为“电极罩极...
针对多相感应电机斜坡响应电子变极过程中,电机转速跌落和转矩波动较大的问题,采用了基于滑模变结构电流控制的多相感应电机电子变极方法。文中对PI和滑模变结构控制两种电流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多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基础上,用滑模变结构电流控制器替代传统的PI控制器分别控制d轴和q轴电流,解决了电子变极过程中PI电流控制跟踪电流斜坡输入存在的滞后性问题。并以五相感应电机为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改善多相感应电机电子变极过程中的转矩和转速波动。
1. 发电机简介 英文名称: Generators 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因此,其构造 的一般原则是: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 磁功率,达到能量转换的目的。 发电机的分类可归纳如下: 发电机 : 直流发电机、交流发电机 、 同步发电机、异步发电机 (很少采用 ) 交流发电机还可分为单相发电机与三相发电机。 编辑本段柴油发电机 由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它起动迅速,操作方便。但内燃机发电成本较高,所以柴油 发电机组主要用作应急备用电源,或在流动电站和一些大电网还没有到达的地区使用。柴 油发电机转速通常在 1500 转 / 分以下 ,容量在几千瓦到几千千瓦之间,尤以 3000 千瓦以下 的机组应用较多。它制造比较简单。柴油机轴上输出的转矩呈周期性脉动,所以发电机是 在剧烈振动的条件下工作。因此 , 柴油发电
定子槽内放置两套不同极对数的独立绕组,而每套绕组又可以有不同的连接,得到不同的极对数。每个极对数对应一个同步转速,从而实现多种速度的改变。这种变极方法综合厂前两种方法,容易实现多极调速,但其复杂性将超过前述任一种方法。
变极调速系统由变极电机和其绕组的切换开关组成。在选用变极电机时,应当注意不同极数下的额定转矩和额定输出功率有所区别。假定转子额定电流不变且忽略变极前后转子绕组的功率因数的变化时,额定转矩与气隙磁密成正比,额定输出功率将与气隙磁密成正比而与极对数成反比。即不同变极方式对转矩和功率影响很大,应根据负载需要选择合适的变极电机,变极后功率变化不大的电机,适合于带恒功率负载,如拖动金属切削机床;变极后转矩变化不大的电机,宜子带恒转矩负载,如起重机、运输带等机械 。2100433B
定子槽内放置一套定子绕组,改变该套绕组的连接方法可实现极对数的变更,从而达到运行在不同速度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倍极比变极调速。倍极比变极调速时,是将少极数绕组设计为正规的60°相带绕组,改变部分线圈的电流方向以得到多极数绕组。图1中所示为2:1变速电机的接线原理,其中线圈A2X2在多极时改变了电流方向。非倍极比变极调速原理可以用极幅调制PAM加以解释,这是1958年英国的罗韦利夫教授提出的变极原理。以8极电机变为10极为例,原定子绕组磁通势为8极磁通势波,现用幅值为1的两极矩形波调制,正半波调制后即为原磁通势波,负半波调制后即将原磁通势波反向,这意味着将该相绕组的一半(对应于负半波调制部分)反接,故称反向法变极。根据傅氏级数将调制后的磁通势波进行分解,主要包含有10极和6极的磁通势波。由于三相调制波系互差120°的两极波,调制后的三相6极磁通势波在空间上则同相位,且各相磁通势波在时间上又互差120°电角度,因而合成的6极磁通势将为零,使调制后的定子磁通势变成了10极磁通势波,从而达到非倍数比变极调速。在实现单绕组变极时,甚至可以打破原来三相的界限,把各线圈重新组合为新的三相,即采用换相法变极。这些变极调速方法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调速电机的尺寸和成本。单绕组多速感应电动机的转子,一般都是笼型的,其转子极数能自动地与定子极数一致。单绕组变极调速还可做成三速甚至四速的,如极数为8/4/2, 8/6/4. 1018/6/4和12/8/6/4等的变速电机 。
该书共9章:第1章,交流电机绕组的元绕组;第2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画法;第3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性质;第4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分布类型的判别;第5章,交流电机绕组非正规方案存在性的判别;第6章,交流电机变极绕组的统一设计法;第7章,交流电机绕组p1/p2相带最佳取值的理论分析;第8章,感应电动机的动态变极绕组;第9章,交流电机绕组变极理论的发展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