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并蒂莲花 | 别 名 | 并蒂莲、并头莲、并蒂荷花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山龙眼目 |
科 | 莲科 | 属 | 莲属 |
种 | 并蒂莲花 |
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的名句广为传诵。据《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晋)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又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公元366-371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再据《宋书·符瑞志》称:“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为南北朝时期)十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莲生建康额檐湖一茎两花。”权征兴(公元759-818年)在《中书门下贺神龙寺渠中瑞莲表》写道:“神龙寺殿前渠中瑞莲花图,其花一茎两房。”以上表明并蒂莲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文学故事人物,相传曾家住扬州)曾写道:“稽首慈航大士前,莫生西土莫望天。愿祈一滴杨枝水,遍洒人间并蒂莲。”表达了她对并蒂莲的无限憧憬与祝福。
很早以前,在这座土岭上还没有合苞山的时候,漓江边有个撑渡的姑娘叫莲妹。莲妹长得实在漂亮,有一天,不晓得哪方来了个富家公子赶考路过这里,被莲妹的美貌迷住了,围着莲妹旋了三天,这位富家公子以为用几种好看的花来比喻美貌的莲妹,就会讨得莲妹的欢心。其实呢,莲妹不光长得比花还美丽,还是个聪明绝顶的姑娘呢,能开口唱歌,皱眉出对。上下三村哪个后生哥想和莲妹结成对,莲妹就唱山歌:若要和我结成双,请联对子摆歌台。吓得许多后生哥不敢对阵。有几个勉强唱得几首山歌的,一摆起歌台来就挨不起几个回合,总是唱不过莲妹,更不要说对对联了。莲妹见这位富家公子哥酸溜溜的。论才学上下三村很多后生哥都比他强得多,还不知趣地整天围着她旋,摇头晃脑的花呀朵呀的念狗屁不通的歪诗,实在讨人嫌。莲妹就明打明地对富家公了哥讲:“别花呀朵呀的念歪诗了,讲干脆点,是不是想提亲。想要提亲,先对对联唱山歌,过后再讲。”富家公子听了,吓得带着书童飞跑,赶他的考去了。
过了几天,对岸又来了个骑马的考相公,一声接一声地高声喊船要过河。莲妹一听,好,又来了一个,我来问问看有没有真才实学,说不定又是个讨人嫌的酸秀才。她两手一叉腰,就把清清脆脆的歌声送到对岸对河骑马后生哥,你要过河做什么?请用山歌回答我,不用歌答莫过河。唱完了,还拖了一声“哝喂”,声音比画山里的画眉鸟仔叫的还好听。
对岸来的考相公小名叫枣哥。他不光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子曰诗云,对对联、唱山歌也来得两下。他一听撑船妹子要和他对山歌,又听她唱得很动听,就想 “这位撑船姑娘蛮厉害!对起她,让她晓得我唱山歌也有两下工夫。”就开口唱道:会对对联会唱歌,你把龙船撑过河。今天乘龙赶考去,来日跨凤谢姣娥。歌声传过河,钻进莲妹的耳朵里,乐得莲妹眼动眉毛跳,心里头暗暗喝彩:“哟嗬!看不出,这个考相公山歌还唱得蛮好。撑过去,看人长得俊俏不俊俏。”三篙两桨的,一会就把船撑过了河,靠了码头,拢了桥凳。莲妹用竹篙稳住船,抬双眼一望:“噫喂!这个考相公长得蛮俏。我再试试他的学问。”就对枣哥说:“你这位考相公听着,我出对联给你对,对得出,渡你过河赶考去,对不出,回去再读几年书。枣哥见渡船就要靠岸了,再不开口表心意,上了岸就没有机会了,急得脸红心口跳,硬着头皮对莲妹说:“就要上岸分别了,我也出一上联给你对。”枣哥见莲妹笑盈盈地点了点头,就念上联:书生唱歌思莲妹。莲妹见枣哥开口向自己表了心意,心里好高兴呀!她低头含羞说:你这位哥哥,唱歌思连妹,我就叫莲妹呀”。她就开口对下联“船女联对想找哥。”枣哥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对莲妹说:“莲妹,你„想找哥‟,我就叫做枣哥呀。”思莲妹,想枣哥,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对对联对出了对方的名字来。船靠了岸,枣哥和莲妹海誓山盟要结成双。
第二天,莲妹送枣哥上路去赶考,翻过一山又一山,送了一程又一程。莲妹送走枣哥,连山歌也懒得唱了。白天,想着和枣哥唱山歌,晚上,梦见和枣哥对对联。在河边撑渡,盼着枣哥来到渡头,在屋里绣花,总疑神枣哥坐在自己身边。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月又一月,望了一年又一年,三年过去了,还不见枣哥回来。莲妹等枣哥,等得好心焦。她在心里暗叨念,莫非枣哥变了心,跳过了龙门另找心上人?她爬过一座座山,翻过一重重岭,来到当年和枣哥分手的岭顶上,站在青青松树下,要等枣哥回。等呀,等呀,谁也劝不回,等不回枣哥她死也不下岭这天,枣哥回到当年和莲妹分别的土岭上,正看见莲妹躺在岭顶松树下等他呢。由于莲妹在岭顶上等枣哥等了很多天,已好几天饭不吃,水不进。她见枣哥回来了,心里该多高兴呀,可是,她在枣哥怀里只讲了一句话:“枣哥呀,生不能与哥同老,死变莲花合花苞。”说罢,眼睛一闭就死了。
枣哥抱着莲妹哭了三天三夜,病久了的身子哪经得哭,也死在莲妹身边。
后来,枣哥和莲妹的尸体不见了,岭顶上却开出两朵很大很大的莲花苞。花苞靠花苞,花蒂并花蒂,
紧紧合抱在一起,后来化成了石山。当地人叫做合苞山,这就是我们在浪石能看到的
并蒂莲花
并蒂莲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关于它的传说很多,令人心向往之,但真正栽植并蒂莲的地方却不多。当今成片栽植,精心培育,花繁叶茂,双萼并蒂,映日别样红的首推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该园种植之并蒂莲为千瓣莲,花瓣密集,1985年我们曾计数一朵竟有花瓣2601枚,真是名副其实,以致花头沉重,花梗容易折断,需立杆支撑,以免倒伏,但并蒂莲历来在所开之群花中未见结实现象。
亭林园的并蒂莲,人称“元末古莲”。据“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相传荷种来自中亚细亚,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诸形,更有花茎顶端簇生十三个头的,但以双萼并蒂为稀世罕见。仲瑛“才情妙丽,广交天下文友墨客,饮酒赋诗,踏曲品画,文会之盛,冠绝一时”。当时名流倪瓒、高则诚等常往顾宅赏莲。相传东亭荷池池底铺以石板,板上钻孔如莲房,荷梗便从孔中钻出,故未被人挖绝,才得以流传至今。
正仪“玉山佳处”园林历600余年之沧桑,后荒芜凋敝,但并蒂莲却被留传来。民国23年(1934年)冬,时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方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且又注明莲出自正仪东亭,叶当即来昆山访莲。1935年叶氏曾发起成立“顾园遗址保存委员会”,整治园林,将东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据叶恭绰氏考证该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叶氏赏荷后并倚声作《五彩同心结》曲以记其事。曲云:“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堕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似记萝春婆。濠梁王气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增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悟恒河。追忆龙华会,招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时值盛夏赏荷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竟使当时的京沪快车破例停靠正仪小站,以便赏荷游客,一时东亭荷池名声大噪。
解放后,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发展传统名花,后县政府在亭林园东斋前建造了437平方米之荷池,将东亭的并蒂莲移来。另外还盆(缸)栽并蒂莲多盆(缸)。迄今已栽植50余年。1963年苏州拙政园亦曾从昆山正仪顾园引种40多斤千叶莲花(即并蒂莲)于远香堂北侧及香洲前水池中,当年即开花,吸引了许多旅游者。花池中有一花多至十三个花心的,花瓣总数达1400余枚,花朵因负荷过重而低垂。苏州文人卢彬士先生观后赞曰:“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周瘦鹃先生鉴赏之后曾著文志之,誉为“色香俱绝,不同凡卉”。其后,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植物园也相继来亭林园引种,使并蒂莲传播各地。笔者曾于1987年在湖北省武汉东湖见到该荷种(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为中国荷花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至今尚未形成独特的并蒂莲花群,故今亭林园的并蒂莲池仍属世上少见。为此中国荷花研究专家王其超教授亦于1996年专程来昆考察亭林园之并蒂莲,赞赏有加。昆山亭林园经过50余年的栽培,在繁殖、管护、施肥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已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使该珍品在每年盛夏向广大游客展示它的芳姿。
并蒂莲还可以栽植于各种大型的盆(缸)内,只要种植方法得当,环境适宜,亦能正常开花。
1999年,亭林园栽植并蒂莲四缸参加昆明世界园林博览会,陈列于江苏馆“吴中小筑”,其荷缸请宜兴均陶厂定制,盆边外围设计有彩釉并蒂莲浮雕,色泽清雅古朴与缸内并蒂莲相得益彰。2100433B
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
上海滨江保留建筑上海船厂造机车间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横向排架结构大型单层工业厂房,改建设计应用高低跨并蒂莲托架置梁,施工风险来自于受力构件内力瞬间剧烈转载变化。结合原结构勘测工况,创新利用②轴屋架梁端头剩余段空间,新增钢梁横向镶嵌吊装平靠于原托架错位置换,并借助原下承式托架横梁功能进行屋架错位托换使其上部荷载转移新增钢梁,实现屋架渐趋卸载平缓平稳落架,增大联通口净空高度,满足公共建筑功能需求。同时辅用结构安全预警监控技术(SHM),使工程一次成功。
上海滨江保留建筑上海船厂造机车间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横向排架结构大型单层工业厂房,改建设计应用高低跨并蒂莲托架置梁,施工风险来自于受力构件内力瞬间剧烈转载变化。结合原结构勘测工况,创新利用②轴屋架梁端头剩余段空间,新增钢梁横向镶嵌吊装平靠于原托架错位置换,并借助原下承式托架横梁功能进行屋架错位托换使其上部荷载转移新增钢梁,实现屋架渐趋卸载平缓平稳落架,增大联通口净空高度,满足公共建筑功能需求。同时辅用结构安全预警监控技术(SHM),使工程一次成功。
木屐制作简易,穿着凉爽,不怕潮湿,深受潮汕人民喜爱。大约南朝以后潮汕人民就沿袭使用直至现代。为了穿着方便,潮汕人民使用的木屐在形式上有较大的改进,套上脚板的穿绳被改成钉上皮块和帆布带取代。唐宋以后潮汕人民在办理婚、丧事宜上也与木屐联系起来。例如:女儿出嫁除送妆盒外还有伴嫁鞋屐的习俗。但伴嫁木屐必定要涂上鲜艳的颜色。绘上鸳鸯戏水、并蒂莲花、仙姬送子等画面,以祈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心愿。在办理丧事时,等到做完七七、三旬、百日,女儿、女婿、孙女、孙婿脱孝之日,当事人必定要办妥每份两对有头有尾的甘蔗,两对红花、四袋种子、两双木屐(木屐头尾涂上红色)和两块布料,作为对女儿、女婿、孙女、孙婿拜祭的回礼,以表示富贵长青、兴旺发达、子孙满堂之意。
由于穿着木屐行时发出强烈的声响,而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噪音,因此木屐随着各种材质拖鞋的出现,也被逐渐淘汰,今已很难寻觅,偶尔在乡间仍见到一些老人穿着自制的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