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实验室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天津市科技创新计划、基础与前沿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发展战略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1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获得授权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6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EI收录39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专业教材20余部;主编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10余部。2100433B
实验室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沿海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战略需求,以保障我国尤其是滨海地区土木工程建设安全为研究目标,以滨海地区软土地基和腐蚀环境等复杂条件以及地震、强/台风、爆炸和波浪等动力作用为研究特色,瞄准土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国际研究前沿,系统开展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领域的前沿性创新研究工作,具体包括软土地基及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混凝土结构、材料及其耐久性设计理论,钢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全寿命设计理论,以及工程结构灾害效应及抗灾性态设计理论等四个研究方向,以期解决滨海土木工程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解决滨海土木工程建设关键科学问题、保障我国尤其是滨海地区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包括教授17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海外杰青”1人,“百千万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每年招收博士生30余人、硕士生120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生9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结构 就是工程的整体骨架,它可按使用材料和型式的不同划分不同种类。材料:如木结构、砌体结构、砼结构、钢结构等。型式: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结构、索结构、膜结构等。构件就是...
兄弟,这个答案非我回答莫属,你上淘宝啊,几块钱几个G要我给你发淘宝链接呢么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5年.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其前身是CAD/CAM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国内第一位CAD/CAM博士。本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在国内同类学科排名第一;实验室在2007年工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中,被为“优秀类”实验室。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近年来,实验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90台,总值在4000万元以上,形成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数控加工与特种加工、钣金成形与装配连接三个实验研究单元。现有固定人员62人。其中正高23人(博导21人),副高23人,中级16人,其中留学人员23人。
近五年来,实验室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科研总经费较“九五”期间翻了一翻,突破亿元大关。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计划/国防型号项目78项,占总经费的65%。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8项。共培养博士305人、硕士生694人,为国防建设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实验室拥有4个创新团队,以国家级专家为带头人,以中、青年为主,素质精良,作风过硬,团结协作,敢打硬仗。其中,张定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以“有条件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精神和“扎根西部、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奋斗精神,突破了严重制约我国新概念航空发动机实现结构创新和技术跨越的核心部件制造瓶颈难题18项,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复杂薄壁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所研制的空心涡轮叶片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珍藏于中华世纪坛;所研究的两级风扇整体叶盘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2004年珠海和巴黎航展上产生重大影响。该成果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此外,该团队成为进入XX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指挥系统的高校团队。王俊彪教授团队在ARJ21飞机关键技术攻关中,成为进入中国一航科技创新团队的高校团队,研究成果在ARJ21、飞豹、多种新型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神舟系列飞船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航空航天大型企业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原来的“项目管理与协同产品商务技术”并入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方向,形成了目前4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快速响应制造、航空宇航关键工艺与装备;同时根据武器装备轻量化、微型化、精密化趋势,开拓了“微小器件增材制造”、“微小机械与微操作”等新的学科交叉领域生长点。
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实验室以86分稳居国内同行前列,获得了同行专家认可,并免答辩。2002年9月,教育部组织了以温诗铸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实验室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被评为工程领域全国第二,并被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单位。
实验室与陕西省科技部门、国防重点企业紧密联合,重点推广制造业信息化(MIE)技术、车间制造执行(MES)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技术,同时成立了陕西省CAD应用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组织科技力量,开发、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十五”期间,该中心累计服务企业362家,涉及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制药、工程装备等行业,累计培训企业人员超过1800多人次,促进了区域创新机制建立,提升了区域广大企业的技术水平。
专业教材大量引用最新科研成果,综合实验全部来自于科研成果转化,毕业设计90%以上来源于科研课题。目前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出版教材10部;(科研转化)开设综合性实验18门、大型创新性实验1门,形成了点(课程实验)、线(综合实验)、面(大型创新性实验)结合的立体化实验体系。实验室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惟一的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得到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刘凤泰主任及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
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取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一等奖、第六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等6人次,获曾宪梓奖学金3人次。结合本科-硕士连读、本科-博士直读培养机制,选拔本科高年级优秀学生,以创新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并重点扶持,完成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
目前,实验室研究生近五年来共培养博士生305人、硕士生694人。博士生发表论文42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41篇。王栋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结构优化设计与渐进移动法”2006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6人获校博士论文创新基金资助,1名博士生获霍尼韦尔奖,1名博士生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十佳科技英才”称号,10名研究生获校研究生创新种子基金资助,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
先后与法国UT集团三所科技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国际合作研究机构7个,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项。先后接受留学生25人,派出留学生30余人。聘请了10余名本学科领域国际知名教授为实验室兼职、客座或顾问教授,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22人次。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功举办了有影响的全球性国际学术会议5次,双边性国际会议3次,国内有影响的重要学术会议4次。其中2006年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制造与管理界的学术盛会,艾兴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倪亦靖教授等知名专家肯定本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新增教学科研实验环境面积2600余平方米,新增设备总价值2206.29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2台套,价值1812.54万元。建成了3个实验研究单元和1个公共研究平台。
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研制关键技术攻关需要,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基础上,实验室贷款200余万引进了先进的五坐标NC加工中心,还自筹经费3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车削加工中心等系列配套设备,建成了整体叶盘快速试制基地,在多项国防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2100433B
1999年9月,被确定为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重点实验室几经调整,现在整合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相关的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包括结构工程、防灾减灾、结构力学、岩土与地下工程、建筑材料等研究所以及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1人,实验室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人民币1800万元。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均可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室开展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需取得经费资助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实验室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后,方能开展工作。也欢迎自带项目与经费来实验室工作。
陈润生,男,1941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谭铁牛,男,1964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云清,男,1962年12月生,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许小曙,男,1954年11月生,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先后担任美国焊接学院技术总监、美国Trilogy 公司软件开发总工程师、美国3D Systems公司和美国Solid Concepts 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王斌,男,1962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获得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芝,女,1962年6月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杨力华,男,1962年8月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
李锦涛,男,1962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前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殷建平,男,1963年10月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建新,男,1969年10月生,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陈艳萍,女,1963年9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高协平,男,1965年7月生,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刘任任,男,1959年10月生,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适,男,1962年12月,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祖国,男,1970年9月生,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
石跃祥,男,1964年9月生,湘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