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河平原堤圩建筑历史悠久,在兴建堤垸时,群众考虑到圩垸溃决的可能性,在高地建房、填筑土台,或在堤边、堤顶上建房避洪。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自备木船,平时在水网区作交通和田间运输工具;溃垸时能保一家生命安全。经济条件较差的,以木桶、木材、门板等料物,临时扎排逃离灾区。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1950年开始兴建分、蓄洪区,工程规划设计,就安排、建设安全台和安全区等避洪工程,或采取部分群众永久性外迁办法。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分洪区已建立比较完备的避洪安全系统。
为了将洪水预报、警报或疏散命令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分洪区居民,设立正常的和非常的通信设备;为了便利于居民安全转移,修筑公路,桥梁,使取、乡、村、队都能通行汽车或其他机动车;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渠系通行船只,必要时建设通向外江、外湖的船闸。事先安排好群众转移的路线与安置地点,做好车、船来源规划。
在较大分洪区、离堤较远的居民,就其附近高地堆筑土台,台面人均面积3~5m,台面高程按蓄洪水位加风浪安全超高,周沿酌设防浪措施。接到分洪警报后,先把老幼及贵重物资转移台上作短暂停留,并随时考虑再做有计划的转移。在淮河、黄河流域的这种工程称村台、房台,有的地区修避水楼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第2层楼板高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上,底层阻水的墙壁可临时拆除。建筑面积应满足计划居民短期生活基本要求,楼层多少,由经济条件与安全有利因素决定,一般不超过4层。
建在分、蓄洪区围堤上或安全区内,依据移民人数规划修建,一般均为砖木结构,按居民每人4平方米安排,建在滩地的移民房,地底高程必须高于当地设计水位1m左右。房屋划定迁移对象,相应承担管理养护,平时不用,定期维修,保证分洪时能迅速、安全地迁入。有的分洪区让临时迁安的居民暂时寄居在外地的居民家。对此,应事先做好安排,做到村对村,户对户。
即安全台(村台)和安全区。其位置主要选在分洪区围堤沿堤,应避开急流、崩岸和深水位置。
1)安全台根据安全、节约与便利生产的原则,有的建在区内,有的建在区外,台面高程一般与堤顶齐平。江水为低于蓄洪水位的堤段,安全台建在外滩。布点应考虑内外交通方便,利于转移。台面除考虑居民生产、生活及正常活动外,还要包括学校、机关、商店和医疗及其他公用设施占地。房屋布局须注意环境卫生和消防的要求。有防浪、护岸要求的堤段,应有针对性地修建有关工程。
2)安全区是一个完整的圩圈,一般具有较为完备的居住生活、生产功能。中国有的江河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工商业、学校、邮电、医院及其他公用设施的安全区,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安全城镇,及相应的供水、排水系统。面积较大的,还考虑了部分农业、林副牧渔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副食品生产的发展。在建圩圈的同时,严格注意排水系统,特别是排水闸的建设,保留适量的蓄洪区,排水渠与分洪区排水渠道相连,分蓄洪时,安全区四周临高水位,设置临时或固定的提水泵站,及时排除涝水。
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的总结和新发展。具体作法是在既定分、蓄洪区选择基地,简称沿堤小圩(与安全区相似)。按分洪区大小、形状、人口情况布置,每镇相距不超过10km,分洪区居民全部安居在城镇区。移民建镇的办法对保证人身安全,减少分洪损失,执行分洪决策都更为有利。1998年大洪水后,长江中下游有条件的一些平原圩区,已经开始成规模地移民建镇。此外,在大的分、蓄洪区内,尚未实施移民建镇前,定居在其中的居民,还应置备部分木船、皮筏、水泥船,作为避洪的辅助工具,以应急时只需。
1958年,常州化工学校创建。1959年,更名为常州化工研究所化工学校。1962年,更名为常州轻化工职业学校。1964年,更名为常州轻化工中等技术学校。1966年,常州轻化工中等技术学校化工部分改建为...
1953年,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创建,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创建伊始,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
1976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纤的光缆。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
世界交通标志之历史沿革
白浪村山洪地质灾害避灾示意图 一、危险区和安全区 危险区 即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时受影响区域,包括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水淹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及房屋设施的破坏。 安全区 即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时人员转移安置区域,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不可能被水淹,可安全居住可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 二、转移路线 从危险区到安全区的转移方向、路线。 三、紧急转移预案的启动要求 1、接到上级有关部门预报灾害性气象信息后,村、组迅速通过广播、电话、短信、口头传达等方式提醒村民群众做好防范和转移准备工作,并安排人员做好值班、值守、巡查、 监测工作。 2、当发生强降雨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时,村、组迅速实施紧急转移工作,广播员、铜锣员、口哨员进入态,村干部按照各息分工和包组包户情况,组织村民从 危险区迅速工作状撤离到安全区,在未解除危险前,村民不得自行返回危险区内 。 禾上圭山洪地
据1985年统计,分洪区内有居民27.2万人,耕地47.0万亩,水面15万亩。本着安全和有利分洪,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分洪区内一部分居民迁往高处和湖区外筑台定居,一部分居民在湖内修筑避水村台定居,还有一部分居民分散居住在湖内。分洪区修筑迁安道路,以便分洪时居民临时迁出。还修有灌溉、排涝工程,为不分洪时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名言可以用在洪水避难上。再大的罕见洪水、特大洪水,水面高程有一定的限度, 例如长江干流汉口站历史上最高洪水水面的海拔高程也不超过29.73米。因此在受洪水淹没威胁的地区,只要居住在最高洪水水面以上高程的地方。就进入了安全区,投有后顾之忧。但我国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平原、盆地,这些地区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洪水位以下,就需要人为创造一个相对的安全区,可分为永久避洪和临时避洪二类。永久避洪最可靠的办 法当然是把房屋建在高地。在山区选择既没有洪水危害也没 有塌岸、滑坡危险的安全可靠区。在平原可以就地把宅基地 垫高到最高洪水面以上。宅基地面积小的叫房台、面积大的叫村台,统称安全台;避水台。另一种是建高层楼,一楼进 水上二楼,二楼进水上三楼。还有一种办法是筑一道堤顶高出洪水水面的堤,保护住宅区;闭合的堤防形成保护圈的叫 做围村堰。临时避洪的办法是人往高处走,临时逃到不受洪 水威胁的高处去,切勿只是顺水跑。这当然要事先设计好撤 退道路,也要事先明确哪一个地区一旦有洪水,往那里撤。 另一种办法是设置救生船。没有船的也可以把木家俱用绳子捆在一起组成救生排。也可以临时上大树避洪。总之避洪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不管用那一种办法避洪,都离不开通信、预报、警报系统,只有及时了解洪水情况,才能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及时避洪。2100433B
内容简介
洪湖分蓄洪工程的修建是国家治理长江、确保武汉市和荆江大堤防洪安全的重要部署和重大决策。为真实展现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和广大建设者的风采,也为后来人提供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时值洪湖分蓄洪工程建设四十年之际,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党委研究决定,编写一部专志,以记载四十年来洪湖分蓄洪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程。本书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参考的工具书,也可供工程规划、设计、管理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