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陈晓扬 | 依托单位 | 东南大学 |
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是被动利用清洁能源结合建筑本身的特殊设计来改善建筑微气候的策略,它以节约性方式实现了改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两大功能。此领域目前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尤其缺乏量化研究。本研究首先挖掘整理国内传统民居和国外地方建筑中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技术的经验,对其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和比较研究。再以气候环境为线索,整理归纳出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基本类型和适应性演绎类型。在此基础上提炼技术措施的科学原理,结合现代建筑结构、构造、材料和审美等特点,提出现代建筑中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优化或创新模式。然后将各种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类型与我国各典型气候区特点进行关联性研究,并结合案例应用研究,得出我国各典型气候条件下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当代应对模式和建筑设计策略。在研究的主要环节中采用了CFD模拟计算的量化方法。本研究的成果将对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100433B
批准号 |
50808037 |
项目名称 |
被动节能自然通风方式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1 |
项目负责人 |
陈晓扬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东南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被动式节能屋(德语:Passivhaus[1] )又可译为被动式房屋,是基于被动式设计而建造的节能建筑物。被动式房屋可以用非常小的能耗将室内调节到合适的温度,非常环保。1被动式房屋不仅适用于住宅,还适...
改善室内空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家居的基本要求。给室内通风换气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选择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开窗换气,也可以采用通风换气设备或新风系统来改善室内空气,下面舒适100网为大家比较一下常见的...
自然通风是指不间断的给室内开窗换气,让空气自然对流,形成室内空气交换,达到通风的效果。自然通风又分穿越式通风、浮力烟囱式通风、单侧式局部通风三种不同的方式
引言:人们在建筑行业古代思想就是改造自然环境,征服自然环境,逐渐的人民的想法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民需要和自然和谐共处,运用自然环境的优势造福于人民,就建筑设计节能自然通风这一领域就是一个新的不断完善的展示的形式,新的形式来讲,当下建筑设计节能取得了很多的优异成绩,但是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展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对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目标和策略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套与建筑设计构思过程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法,以期实现从定性到定量地运用自然通风各种设计策略的目的。
内容简介
本书一方面突破传统体育建筑功能研究为主的局限,从策划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入手,反思体育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提高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的灵活机动性,研究产业化形势下体育建筑的功能配置及其新的要求,为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建立可持续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体育场馆价高、能耗多的问题,结合奥运、亚运等工程实践,进行应用、评价、反馈的系统研究,探寻体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分别是绪论,体育建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策略的价值观与核心问题,设计前期可持续策略研究,设计阶段可持续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指引研究以及结论。 本书可供从事体育建筑设计、规划类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职 称: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98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2014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1年~2003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六室。 2004年~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三室,任工作三室副主任 社会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设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研究方向2100433B
体育建筑一方面是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体育建筑结构跨度大、建筑体量大、设计综合性强而且难度大,本课题以体育建筑这类技术复杂度高、设计、施工和运行流程复杂的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形成基于BIM系统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展开,涉及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全生命周期理论、以及BIM系统的应用与操作。目前已完成的研究主要包括:从体育建筑设计层面展开的项目选址、座席规模、功能复合化、观众厅形态、场地尺寸、外部环境设计、结构材料等设计指标的分类研究与评价分析;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层面展开建筑性能优化与评价,对自然采光、围护材料、室内外热舒适、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热工等设计指标分类研究与评价分析;从BIM系统展开的应用于建筑设计各阶段的参数模拟输入、数据输出反馈、设计评价分析与平台整合研究。在体育建筑设计中,推进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将科学理性的设计分析方法带入到体育建筑设计当中,促使体育建筑向高性能、可持续的建筑方向发展。 通过研究,建立对应于设计周期各阶段的体育建筑绿色指标体系和基于评价-反馈的体育建筑参数化整合设计流程,对所形成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在设计周期各阶段进行相应评价与反馈,弥补建筑师依赖经验判断形成的设计缺陷;对设计周期各阶段,尤其是前期方案阶段利用BIM平台对建筑进行绿色效能分析,加强设计的分析、优化与反馈评价;研究在BIM平台支持下,形成基于BIM系统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层面的体育建筑性能优化与评价方法。 课题研究,填补了体育建筑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系统梳理了绿色体育建筑的设计评价指标,建立绿色体育建筑设计指标集,对BIM平台在绿色体育建筑中的协同优化作用及其对体育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对体育建筑的生态节能减排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100433B
本研究首次在体育建筑的绿色设计研究中系统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体育建筑这一技术协同性强、流程复杂的公建提供绿色设计平台和可选项成套技术,改变当前体育建筑设计中仅关注各单项节能指标的现状,对我国体育建筑的绿色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建立对应于设计周期各阶段的体育建筑绿色指标体系和基于评价-反馈的体育建筑参数化整合设计流程,对所形成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在设计周期各阶段均引入相对应的量化评价,以弥补建筑师单纯依赖经验判断的缺陷;对设计周期各阶段,尤其是前期方案阶段全面整合BIM平台各类绿色效能分析软件,以加强设计的分析和优化,利用BIM的优势强化系统整合性,使设计投入/成效曲线回归合理;最终建立基于BIM系统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研究成果最终以设计导则,动态计算软件包和全生命周期能耗评估系统的方式完成,力争为体育建筑的生态节能减排量化和系统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