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板瓦花心 | 位 置 | 院墙或墙帽 |
---|---|---|---|
形 式 | 花瓦作法 | 领 域 | 古建筑结构 |
采用花瓦作法之板瓦花心,分别使用2#板瓦规格为:180mm X 180mm、3#板瓦规格为160mm×160mm、10#板瓦规格为110mm×110mm,摆砌成板瓦锁链、鱼眼、西番莲、沙锅套等花式,明清式称板瓦花心。
板瓦花心摆砌、拆砌、拆除工程量按其施作面积(按垂直投影面积、不扣除门窗洞口,侧壁亦不增加)以平方米计量。
板瓦花心摆砌、拆砌、拆除定额以其施作规格(瓦料规格分档:2#板瓦、3#板瓦、10#板瓦)设项,板瓦花心摆砌、拆砌、拆除按其施作规格及其面积,分别套用(明清)板瓦花心摆砌、拆砌、拆除定额相应项目。摆砌、拆砌、拆除花瓦均以一进瓦(单面做法)为准,若为两进瓦定额乘以2执行,墙帽花心与墙身花心执行同一定额 。
板瓦是瓦的一种,并非平板,而是带有弧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弧度为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板瓦是古代建筑覆盖屋顶瓦的一种。用于阻挡雨水渗透。板状,略有弧度,由筒形坯四剖或六剖之后烧造而成,使用时仰置在屋顶上,缝隙间可覆盖简瓦,构成筒瓦屋顶,或覆盖板瓦,构成仰合瓦屋顶。以往认为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历代一直沿用。最近在陶寺文化中有发现。
板瓦,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首府,也常用"板瓦"一名代指"克钦邦第一特区"。
用于屋顶大面积铺设的区域,通常凹面向上,两排板瓦之间扣合一排筒瓦。倒塌堆积中见有使用板瓦相互扣合铺设屋顶的迹象。普通板瓦可分二型:
A型,瓦沿处无纹饰,如标本05HBⅡT0601③:30(如图1中1所示)。
B型,一端瓦沿施指压纹、压切纹等纹饰。施纹部位绝大多数在凸面,仅见一件凸凹两面均有指压纹,使得沿面形似波浪,如标本05HB ⅠT0202③:77(如图1中2所示)。
从出土的位置和数量统计结果来看,A型普通板瓦与B型普通板瓦在内城各建筑址中均有出土,且掺杂使用,数量上指压纹板瓦稍多,但相差不大。
用于建筑的屋檐位置,凹面向上,与檐头筒瓦扣合使用。檐头板瓦在一端瓦沿的沿面饰压印、刻划纹饰。根据瓦沿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四型:
A型,沿面中央有两道凹槽,凹槽上下两侧饰左斜向栉齿纹,两道凹槽之间饰一排圆形戳点纹。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二个亚型:
Aa型,数量较多,平面呈等腰梯形,形制相对一致,如标本05HB ⅠT0202③:26(如图1中3所示)。
Ab型,数量较少,瓦沿的一端与瓦身呈斜角,如标本05HB ⅣT0102③:25(如图1中4所示)。
B型,平面呈等腰梯形,沿面中央有两道凹槽,凹槽上下两侧饰方向相反的斜向栉齿纹,两道凹槽之间饰一排圆形戳点纹,如标本05HB ⅡT0201③:44(如图1中5所示)。
C型,平面呈等腰梯形,沿面中央有两道凹槽,凹槽上侧饰左斜向栉齿纹下侧不施纹,两道凹槽之间饰一排圆形戳点纹饰,如标本05HB ⅠT0601③:37(如图1中6所示)。
D型,平面呈等腰梯形,沿面中央有两道凹槽,凹槽上下两侧饰方向相反的斜向栉齿纹,两道凹槽之间饰一排圆圈纹饰,如标本05HB ⅣT0102③:18(如图1中7所示)。
根据各型檐头板瓦出土数量统计数据总体上看,A型檐头板瓦数量最多,出土范围最广;B型檐头板瓦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出土于第一号建筑址、第二号建筑址南侧和内城南门址等处;C型檐头板瓦数量最少,仅在第一号建筑址殿基东南部有出土;D型檐头板瓦出土数量亦较少,主要见于第一号建筑址殿基南北两侧及西侧廊庑的东侧。其中除A型檐头板瓦外,其他檐头板瓦均仅见瓦身平面呈等腰梯形者。各型檐头板瓦均不见模印、刻划文字或符号。
板瓦的陶质,大体上可区分为夹细砂深灰陶和夹粗砂浅灰陶两类。其中,普通板瓦前者数量占绝对多数,檐头板瓦中A型和C型均为夹细砂深灰陶,B型和D型为夹粗砂浅灰陶。
重唇板瓦是指檐口处所用的板瓦,瓦前有宽檐。以利于排水和装饰。通常为灰布瓦,琉璃制品较少,元以前建筑中普遍使用,明清时期则改用为滴子瓦。
三国统一之后开始流行。和花头简瓦一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图案以唐草纹为主,并见一些诸如宝相花纹在内的动植物图案,一般来讲,图案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而唐草纹等缠枝纹,则有连绵不断的特点。
新罗时期的重唇板瓦瓦当檐部为产生了弧变的长方形,图案以檐部外面施以唐草纹和忍冬宝相花纹为主,另有凤凰、龙、麒麟、飞天、花卉等图案,在边缘部分有相连的珠点,而线条主要以缠枝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