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蕨科,铁线蕨属,主要分布于分布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
中文名称 | 白背铁线蕨(原变种) | 拉丁学名 | Adiantum davidii Franch. var. davidii. |
---|---|---|---|
界 | 植物界 | 科 | 铁线蕨科 |
生长于海拔1 100-3400米的溪旁岩石上。
产自河北(内邱、小五台)、河南(西峡)、山西(昔阳、沁县、灵石、霍县)、陕西(洋县、太白山、渭南、华山、长安、佛平、略阳、宝鸡、户县)、甘肃(天水、夏河、武山、舟曲、榆中、兰州)、四川(宝兴、灌县、金川、丹巴、喜德、九龙、城口、马尔康、南坪、泸定、理县、普雄、绰斯甲)、云南(丽江、德钦、维西、茨中、昆明)。模式标本采自陕西。
白背铁线蕨形态特征
植株高20-30厘米 。根状茎细长,横走,被深褐色、有光泽的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10-20厘米,粗1毫米,深栗色,基部被与根状上相同的鳞片,向上光滑,有光泽;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0-15厘米,基部宽6-10厘米,渐尖头,三回羽状;羽片3-5对,互生,斜展,有柄(长1-4毫米),基部一对最大,长5-7厘米,宽3-4厘米,长三角形,二回羽状;小羽片4-5对,互生,斜展,有短柄,相距6-14毫米,向上渐变小,基部一对长1.5-2厘米,宽1-1.4厘米,椭圆形,圆钝头;末回小羽片1-4对,互生,相距4-8毫米,彼此密接且略复叠,扇形,长宽各4-7毫米,顶部圆形,具短阔三角形的匀密锯齿(其顶端具软骨质的短芒刺),两侧全缘,基部楔形,对称,具纤细的栗色短柄(长约1毫米),顶生末回小羽片与其下的侧生小羽片同形;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1.5-4.5厘米,向上各对均与基部一对羽片同形而渐变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锯齿尖端,两面均明显。叶干后坚草质,上面草绿色,下面灰绿色或灰白色,两面光滑;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有光泽,光滑 ,但在着生处常有棕色多细胞的节状毛。孢子囊群每末回小羽片通常1枚,少有2枚,横生于小羽片顶部弯缺内;囊群盖肾形或圆肾形,上缘浅凹,褐色,纸质,全缘,宿存。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的纹饰,处理后周壁破裂并脱落。染色体2n=240。
大多数种原产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为阴性植物,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的环境,要求疏松、湿润的石灰质壤土,一般种类均要求高温、高湿,生长温度为15~30℃,冬季室温不能低于12℃。孢子的发芽温度在20~24℃或3...
铁线蕨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省区、北到陕西、甘肃和河北均有分布,是我国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的钙质土和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其生态习性是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 ...
铁线蕨科,铁线蕨属 别名:铁丝草、铁线草 原产热带美洲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产于长江流域以南以及甘肃、陕西等剩 (一)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柄细长...
铁线蕨分布广泛,容易培养,是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将经过低温处理(4℃)的铁线蕨成熟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 d左右,孢子萌发后长成配子体,培养60 d左右,颈卵器内的受精卵萌发长出幼孢子体。将铁线蕨孢子接种到花盆内的土壤上,在室内培养2~3个月长成配子体,培养4~5个月长出幼孢子体。将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内长期培养,四季常青,孢子囊陆续分化、成熟。
植株高20-3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被深褐色、有光泽的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10-20厘米,粗1毫米,深栗色,基部被与根状上相同的鳞片,向上光滑,有光泽;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0-15厘米,基部宽6-10厘米,渐尖头,三回羽状;羽片3-5对,互生,斜展,有柄(长1-4毫米),基部一对最大,长5-7厘米,宽3-4厘米,长三角形,二回羽状;小羽片4-5对,互生,斜展,有短柄,相距6-14毫米,向上渐变小,基部一对长1.5-2厘米,宽1-1.4厘米,椭圆形,圆钝头;末回小羽片1-4对,互生,相距4-8毫米,彼此密接且略复叠,扇形,长宽各4-7毫米,顶部圆形,具短阔三角形的匀密锯齿(其顶端具软骨质的短芒刺),两侧全缘,基部楔形,对称,具纤细的栗色短柄(长约1毫米),顶生末回小羽片与其下的侧生小羽片同形;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1.5-4.5厘米,向上各对均与基部一对羽片同形而渐变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锯齿尖端,两面均明显。叶干后坚草质,上面草绿色,下面灰绿色或灰白色,两面光滑;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有光泽,光滑,但在着生处常有棕色多细胞的节状毛。孢子囊群每末回小羽片通常1枚,少有2枚,横生于小羽片顶部弯缺内;囊群盖肾形或圆肾形,上缘浅凹,褐色,纸质,全缘,宿存。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的纹饰,处理后周壁破裂并脱落。染色体2n=240。
白背铁线蕨(原变种)基本信息
属中文名:铁线蕨属
属拉丁名:Adiantum
国内分布: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
中国植物志:3(1):201
产河北(内邱、小五台)、河南(西峡)、山西(昔阳、沁县、灵石、霍县)、陕西(洋县、太白山、渭南、华山、长安、佛平、略阳、宝鸡、户县)、甘肃(天水、夏河、武山、舟曲、榆中、兰州)、四川(宝兴、灌县、金川、丹巴、喜德、九龙、城口、马尔康、南坪、泸定、理县、普雄、绰斯甲)、云南(丽江、德钦、维西、茨中、昆明)。生溪旁岩石上,海拔1 100-3400米。模式标本采自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