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安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 地 区 | 安阳市 |
---|---|---|---|
类 型 | 规划 | 发布时间 | 2011年12月21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河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按照水利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编制完成了《安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以期为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提供规划基础。 《规划》通过对城市防洪除涝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通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发展民生水利,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通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建设,修复水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及科技创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通过城市水系建设,建立安全合理的水系生态格局,美化城市面貌。 一、水利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水利建设回顾 (一)水利发展现状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会处。北濒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毗邻,南与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相连,东与河南省濮阳市接壤,西隔太行山与山西省长治市交界,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安阳市水系分属于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海河流域占76%,黄河流域占24%。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35毫米,水资源总量16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19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重度缺水地区。 全市现有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87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69亿立方米;在建中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2795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10座,总库容063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洹河、金堤河、淇河、汤河等;过境河流有漳河、卫河。蓄滞洪区7处,其中海河流域6处,黄河流域1处。主要泉域有小南海泉和珍珠泉,万亩以上灌区10处,灌溉机电井855万眼,固定机电排灌站479处。 (二)“十一五”水利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水利事业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水利行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到省以上投资105亿元,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59亿元。 一是防洪安全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对洹河41公里河道和十一处险工段进行了治理,共完成投资1060万元。投资5651万元完成了洪河开发区和龙安区段53公里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8座大中型和8座重要小(1)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累计完成投资309亿元;建设完成了崔家桥、白寺坡滞洪区安全应急撤退路1899公里,完成投资1022万元。对万金渠总干渠、铁西排洪沟进行了清淤,对岳城水库库区塌岸进行了治理,完成了聂村沟下段综合治理工程、林州市桃园河一期治理工程等防洪除涝工程,共完成投资2661万元。加强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制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体系;建立健全水雨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合理储备防汛抢险救灾物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全面提高。 二是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共计安排投资389亿元,解决了116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库移民项目投资169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投资3194万元,对大功灌区引黄渠道实施疏浚开挖,顺利实现了安阳市多年来引黄入内的愿望。红旗渠、漳南、跃进、大功(滑县、内黄)和渠村(滑县)五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相继实施,完成投资238亿元,2006年以来,灌区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8155万亩。红旗渠补源工程马家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204亿元,每年可向红旗渠补水4540万立方米。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57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089万亩,除涝面积达到12951万亩,平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2。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我市连续十七年夺杯,同时,我市和郑州等4个市还被授予红旗渠精神杯竞赛20周年“先进省辖市”。 三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注重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的规范化管理,完成了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并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调查和规划。全面实施地温空调取水户的取水和回灌水水质监测工作,出台相关管理意见,为我市地温地热水资源科学管理、有序开发创造了条件,在全国开创了地温地热水资源管理的先河。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征收工作有序开展,06—08年我市市本级基金征收总额连续三年名列前茅,为我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08年11月,水利部确定安阳市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编制完成了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已经省政府批复实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357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2%。新建筑节水器具安装率达到100%,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5%。 四是行业能力得到增强。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安阳市城市水系规划》、《安阳市海河、黄河流域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总体规划》等数十项水利专项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为下一步大规模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做好水行政立法、执法和水法规的宣传工作,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见》、《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安阳市地温空调和地热水井取用水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水行政执法能力和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水土保持行政处罚、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入河排污口监督执法、退水水质监督执法的前期工作等四项水行政执法新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06年被省厅批准为全省水利综合执法首家试点,2008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669个城市中唯一一家地市级水利综合执法联系点,在全社会树立了水行政执法的新形象。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被国家人社部和水利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水利局党委被评为“全省五好党委”、三次被安阳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南水北调安阳段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阳速度”。 五是水土保持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监督执法工作,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资源保护与改善初见成效,我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9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565万元。 六是城市水系初见成效。为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生态平衡,2009年,我市与岳城水库签订了年引水16亿立方米的引供水协议,成功将境外岳城水库水引入洹河。投资124358万元,完成洪河引清工程清淤长度936公里、洹河市区段10公里清淤工程和东风橡胶坝维修工程。投资3673万元新开工的中华桥建成后将连通洹河中华路南北,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七是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了全市27个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机制,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工程和人员经费保障实现了划时代的跨越。市编委批复新设立了漳南灌区管理处,安阳市移民办加挂安阳市人民政府移民办牌子。顺利完成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水资办、质监站人员编制调整工作,内设机构和人员分配更加合理。 八其他方面建设。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技改,建设和完善了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水利旅游取得快速发展,青年洞景区被团中央命名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红旗渠景区继续保持了4A级旅游区称号,并被评为全省十大热点景区、最佳红色旅游景区;2006年彰武南海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9年获得“河南省十大美丽的湖”提名奖。 二、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我市水利虽然基本形成防洪除涝、供水保障和水利综合执法三大体系,但与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事业的需求相比,基础仍然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的保障能力,对我市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今后一段时期,民生水利建设任务艰巨。三是我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长期挤占生态用水,加之水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以及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等,保护水源地和维系河流健康面临巨大压力。四是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目前我市水利发展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建设速度慢,安全隐患多。安阳市城市防洪达不到部颁设防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洹河市区段治理后达到50年一遇标准,但是于曹沟以下河道未进行治理,泄洪能力不满足要求;市区沟渠、洪河及相关支流大多未进行治理,河道淤塞严重,堤防防洪标准仅5—10年一遇,对市区安全依然构成威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速度仍然较慢,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仍未实施。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保证率不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工程调控能力偏低,现有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缺少调蓄工程,如遇洪水、干旱等,无法实现水资源合理供给和调控。(3)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较少,节水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4)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淡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仍大量存在。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和纳入到国家新增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急待解决。4、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安阳市水利信息化建设滞后,科学调度、风险调度和水资源优化调控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水利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水利投入明显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水利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县(市、区)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渠道,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水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问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防洪保安、粮食生产、城乡供水和水环境保护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项目,重点安排防洪保安设施、粮食生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等水利建设项目。 2人水和谐,持续发展。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 3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及其过程特点,既要考虑当前的实现可行性,又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水利建设布局和规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推进,构建完善的减灾兴利体系。 4改革创新,加强管理。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三)发展目标 1全面实施洹河、洪河治理工程,力争使安阳市城市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我市近期规划内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海河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完成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和末级渠系改造,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全市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发展旱涝保收田面积10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 3到2013年,解决“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建设后的项目村供水水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供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水源水量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 4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增加地表水供水量066亿立方米;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城市供配水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供水量334亿立方米。 5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平均达到80%以上。 6加快建设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网络和安全保障系统、安阳市水利应急通信系统。 7推进依法治水,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水法宣传教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适应水利社会管理的水利法制体系,做到依法治水,依法行政,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 8深化水利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 四、“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时期,是着力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按照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十二五”时期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为实现水利发展目标,需要提升五大能力,建设六大任务。五大能力——不断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六大任务——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和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通过对洹河、洪河河道进行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使安阳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到201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加快对崔家桥、长虹渠、广润坡、白寺坡蓄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增强调蓄洪水能力,确保河流防洪安全。加快进行茶店河(茶店坡沟)、珠泉河、岳飞沟等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工程,提高其防洪及排涝标准,保证沿河两岸乡镇、农田的安全。争取完成国家规划内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2发展民生水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解决“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实施红旗渠灌区、漳南灌区、跃进渠灌区、大功灌区(滑县、内黄)、渠村灌区(滑县)、人民胜利渠灌区(滑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争取实施豆公灌区、琵琶寺灌区、淇河灌区和珠泉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推进灌区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认真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力争增加到4个,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全省粮食增产目标夯实基础。加大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推进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建设。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 3严格落实三条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提高水资源管理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线,建立完善的城市、行业节水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落实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用水计划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征收力度,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积极研究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法和步骤,加强供水企业的用水监管,真正实现水资源在水源保护、引供水、节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规费征收方面的统一管理。 4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继续在西部山丘区实施坡耕地改造、整修梯田、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在东部风沙区采取平整沙丘、打机井、铺设地埋节水管道、取水压沙、植防风林带固沙等措施;完成国家和河南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积极建设省级、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打造我省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示范亮点工程。 5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对水资源调蓄和合理配置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漳河、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分水配额,上游水与下游水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本地水与客水结合,水量与水质相结合,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新建滑县、内黄县引黄调蓄工程。实施安阳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生态保护、滑县生态补源工程和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安阳段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受水区配套工程建设。强化和完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调度水量,实现一水多用,优水优用,促进污水、洪水资源化,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尽力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积极协调生态用水。搞好地温地热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地温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技术和审批依据。 6强化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深化水利改革。全面加强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加快防汛抗旱水情、墒情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综合执法工作力度,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系,维护良好的社会水事秩序。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及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破解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利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五、“十二五”水利发展重点建设内容 根据安阳市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十二五”期间,首先应保证城市防洪安全,进行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其次是以农村饮水、农业灌溉工程为主的民生水利工程;三是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并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建设现代化水利信息系统;最后要大力加强城市水系建设,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畅游”的城市水景。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4582亿元。 (一)防洪除涝工程 1城市防洪除涝工程。结合城市防洪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安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标准为100年一遇,排涝规划标准排涝沟渠为2年一遇,市政排水管网为1年一遇。“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不断提高城市和城镇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对超标准洪水有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洪涝损失。在工程措施上,重点对洹河、洪河、白沙河、茶店河(茶店坡沟)、铁西排洪沟、漳涧沟、御路沟、聂村沟下段、胡官屯南北沟、瓦亭沟等河道沟渠进行综合治理;对龙安区西部丘陵区10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水库拦蓄洪水的能力;同时,开挖洹河分洪道,使洹河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开挖西区截流渠,彻底解决西区排水问题。 在非工程措施上,编制出台《安阳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10年—2020年)》和《安阳市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城市防汛方案、应急预案,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洪抢险技术培训和防汛演练工作,加强应急机制能力和城市雨情水情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汛管理水平。进行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建设,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洹河治理工程:规划对洹河电厂北至殷墟博物苑段、于曹沟至入卫河口段河道进行治理,长度5305km,总投资28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2亿元。 洪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中州路桥(4 250)至入羑河口(21 650)河段,治理长度174km。主要进行河道疏浚、筑堤、建筑物工程等,工程总投资226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000万元。 铁西排洪沟治理工程:规划对铁西排洪沟中立交至文昌大道河段进行综合治理,达到2年一遇标准,计划投资148万元。 聂村沟永明路至兴国路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对聂村沟(永明路至兴国路段)进行综合治理,达到2年一遇排涝标准,计划投资479万元 胡官屯北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对胡官屯北沟进行综合治理,达到2年一遇排涝标准,计划投资430万元。 漳涧沟综合治理工程:为确保洹北东部防洪排涝安全,规划对漳涧沟进行综合治理,达到2年一遇排涝标准,计划投资220万元。 西区截流渠工程:为彻底解决西区排水问题,规划新建西区截流渠,承泄规划南水北调总干渠以东、万金渠以南、洪河以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该工程建成后,达到2年一遇标准,将彻底改善梅东路以西地区的涝水排放问题,为西区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440万元。 2中小河流治理。我市中小河流多年来基本未得到治理,河道淤塞严重,堤防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另外,许多中小河流由于水资源过度无序开发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等,还存在着水污染加剧、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退,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6亿元完成列入近期规划的茶店河(茶店坡沟)、珠泉河、岳飞沟、永通河、硝河、黄庄河、东柳青河和大功河等8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使防洪河道防洪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平原河道除涝标准满足3—5年一遇。争取开工建设河南省规划内其他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 3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我市小型水库目前普遍存在水库防洪标准较低,渗漏严重,土坝多数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坝坡护砌,溢洪道冲刷破坏严重,输水洞结构不合理、设施老化等安全问题。不仅水库的效益无法发挥,而且防洪安全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年底前要完成新规划内的5座小(I)型病险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分别是大峪水库、小坟水库、水浴水库、中张贾水库和张北河水库,总库容1137万立方米,总投资2314万元。201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其余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 4蓄滞洪区建设。蓄滞洪区是江河流域防洪的重要设施,“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海河流域崔家桥、广润坡、长虹渠、白寺坡重要滞洪区工程及安全建设,使蓄滞洪体系更为完善,实现有控制分洪、滞洪及退洪运用,保障河道沿岸及下游的防洪安全。 崔家桥蓄滞洪区(安阳县):主要进行堤防工程、进退洪控制工程、撤退道路和跨沟渠桥梁建设,计划总投资20540万元,“十二五”计划投资18374万元。 广润坡蓄滞洪区(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文峰区):主要有东防洪堤、汤河左堤、安阳河右堤等堤防工程建设、进退洪控制工程和撤退道路建设,工程总投资21980万元,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 长虹渠蓄滞洪区(滑县):主要进行1418公里堤防工程和1295公里退水沟渠建设,并重建跨沟渠桥14座,工程总投资9880万元,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 白寺坡蓄滞洪区(滑县):主要进行堤防、进退水控制工程和撤退道路建设,计划总投资2550万元,“十二五”计划投资2250万元。 5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安阳市的中型水闸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期缺乏管护,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到安全运行和保护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确保工程安全,正常发挥其效益,“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规划内海河流域洹河郭盆闸、内黄豆公闸,汤阴古贤闸、周流闸和菜园闸除险加固,工程投资6327万元;黄河流域滑县境内岳营闸、冢上闸、刘庄闸及小马村闸除险加固,工程投资4672万元。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可以改变周围水系环境,补充地下水源,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12196万元。项目涉及林州市、汤阴县、安阳县和龙安区的西部山洪灾害防治区34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防治雨量监测系统建设、水文监测系统设施建设、泥石流监测系统建设、滑坡监测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水文预报系统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建设。 (二)民生水利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到2013年,解决“十一五”规划中剩余701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推进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进行供水站建设,管网改造、铺设,自来水入户等。加强饮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制度。 2农业灌溉工程。大、中型灌区是农业灌溉的骨干及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根据粮食核心区规划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及末级渠系改造规划,继续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末级渠系进行改造。 (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红旗渠、漳南、跃进渠、大功(滑县、内黄)和渠村灌区(滑县)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争取实施人民胜利渠灌区(滑县)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红旗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分干渠、支斗渠进行渠道清淤,渠墙拆、砌、砼衬砌及建筑物的维修和灌区信息化建设,工程总投资25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5000万元。 漳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造干渠82条,衬砌长度544公里,改造建筑物1082座,工程总投资5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5亿元。 跃进渠灌区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工程:对干渠、支渠进行渠道清淤、防渗,渠墙拆、砌、砼衬砌及建筑物的维修和管理设施建设等,工程总投资18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亿元。 大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分滑县和内黄两部分,其中滑县段主要进行渠道清淤、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建设,工程总投资245亿元,“十二五”期间工程投资10亿元。内黄段渠道开挖8058公里,建筑物174座,工程总投资117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500万元。 渠村灌区(滑县)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渠道清淤10606公里,复堤705公里,渠道衬砌272公里,工程投资6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万元。 人民胜利渠灌区(滑县)续建与节水改造:计划清淤干、支沟渠28条,长1234公里,复堤196公里,新开挖渠道5公里,新建及维修桥梁29座,新建闸8座,维修闸10座等,工程总投资5686万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万元。 (2)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二五”期间,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实施豆公、琵琶寺、淇河、珠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干支渠开挖疏浚及衬砌防渗,水源及渠首工程、渠系建筑物配套建设,工程总投资123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亿元。 (3)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现状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多为土渠,坍塌淤积。为使灌区充分发挥效益,“十二五”期间,实施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斗农渠开挖疏浚、硬化防渗及附属建筑物建设,工程总投资1445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20亿元。 (4)农田水利建设。认真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重点县项目建设市级财政投入不低于省以上投资规模的20%,县(市、区)也要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市财政把现代水利工程奖补资金列入预算的同时,每年年初市财政安排400万元现代水利工程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全面落实节水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和节水灌溉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做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挖掘节水潜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节水灌溉从典型示范转向全面推广,以节水增效为目标对现有灌溉面积进行技术改造。结合农田机井通电工程,配套实施机井的更新修复与升级改造,遏制井灌面积衰减下滑趋势。采取“一井一线、一表多卡”模式,推广IC卡计量收费,降低灌溉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确保“五小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库区移民安置。 (1)实施安阳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国发〔2006〕17号文精神,结合安阳市实际情况,规划估算投资为13268万元,“十二五”计划投资5000万元。主要解决农田水利、村内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有线电视、沼气池建设、库区塌岸处理、环库路建设等。 (2)实施安阳市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项目规划。根据豫政办〔2007〕109文件精神,编制我市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项目规划。规划范围为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和龙安区24个乡(镇、办事处)70个行政村。2010年至2015年估算投资1056万元,主要解决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村内交通、科技推广及技术培训等。 4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大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新增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新增加发电量3600万度,计划投资4285万元。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1引黄调蓄工程建设。为充分引用黄河水、利用地表水,增加农业灌溉水源和减少地下水开采,利用天然洼地,建设引黄调蓄工程,做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用以调蓄引黄水源和滞蓄雨洪水,对提高灌区农业灌溉保证率、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滑县卫南、内黄硝河坡引黄调蓄工程,总库容1283万立方米,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蓄水湖开挖、筑堤,进、退水渠整修,进水闸、退水闸建设等,工程总投资223亿元;做好内黄县森林公园、石庄、河村,滑县郑家庄、黄龙潭等其它引黄调蓄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2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安阳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生态保护工程:整修河道607公里,新建两座溢流坝等,工程投资7000万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5000万元。 滑县生态恢复补源工程:水闸7座,箱涵2处950米,口门4个,桥梁12座,蓄水池硬化长度7412公里,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500万元。 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善应蓄水橡胶坝;重建南海庙桥;修建补源工程,即12座库(塘)治漏除险加固;涌泉口整治保护工程;泉区水保治理工程等,工程估算投资1843万元。 3林州市金牛山水库。为缓解林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拟在合涧镇淅河上游、弓上水库下游五公里处,建设金牛山水库,与弓上水库和红旗渠联合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当地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十二五”期间开展项目前期等相关工作。 4安阳县泉门水库。位于安阳河支流粉红江上,安阳县磊口乡泉门村西,距安阳市区35km。水库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十二五”期间开展项目前期等相关工作。 5南水北调配水工程。随着南水北调安阳段主体工程建设实施,“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供配水工程。 (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确定我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年度评估指标,建立覆盖全市、衔接上级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达到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超过取用水年度指标的地区适当调减下一年度用水指标。对接近取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水资源论证未通过评审的,发改、环保、国土等有关部门不得进行下一步审批。对未开展水资源论证的、在地下水超采区开采地下水的、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退水水质不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均不得批准取水许可;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核定并公布地下水超采区,明确禁采和限采范围;严格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系。地热水水资源费按自备井标准行业分类征收,利用经济杠杆控制现有项目的开采量。根据省定政策,及时调整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实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提高水资源费征收率,确保水资源费足额用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根据我省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的要求,确定我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并分解到各县(市、区)、行业和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建立覆盖我市各主要行业、各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加大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征收力度。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加大洗车、洗浴等特种行业的节水管理力度。2012年、2015年和2020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31立方米、28立方米和24立方米。大力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出台《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强力规范节水产品市场,制定安阳市节水产品更新改造方案,推广节水产品及先进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工程和中水、雨水利用项目建设。实行节水奖励制度,对在节约用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节水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规范节水和供水统计,实现节水供水信息公开、共享,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实行节约用水考核制度,将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3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我市水资源条件和水功能区保护要求,逐步确定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全市的主要河流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到2015年,市重要河流湖库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指标的达标率明显改善;市列入省饮用水源地名录综合评估达标比例100%。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重要河流水库和水功能区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并逐年减少年度取水指标,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饮用水源应急管理机制。 4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资源费征收等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把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和相关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制定并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 (五)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预防保护为主,加强有效监督,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依托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以国家投资带动多方投资,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以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和水保设施验收工作,做到项目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同步,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林州市林虑山项目区和安阳县洹河项目区建设,积极推进龙安区、汤阴县浅山丘陵区和内黄、滑县风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26平方公里,总投资7257万元,“十二五”期间投资6032万元。 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安阳县、林州市项目区):计划在林州市和安阳县的两个项目区的10396平方公里内,分三年实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投资标准为90万元每平方公里,总投资5400万元。 安阳县南海库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计划在安阳县南海库区90平方公里的项目区小流域内,分三年实施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投资标准为432万元每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590万元。 (六)城市水系建设 安阳市城市水系总体规划是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建设、洹河、洪河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以区域中小河道、坑塘整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河网水系,保护和拓宽现有水面,恢复原有坑塘,利用防洪排涝沟渠兴建城市绿色廊道及生态核点,将洹河、洪河作为安阳城市艺术构图的主轴,建设生态型带状绿地与桥头广场绿地相结合的城市景观带及滨水空间;利用现有湖泊或人工湖造园造景,兴建生态主题公园,市区突出亲水和文化,郊区体现自然和生态,通过“双治双添”(治水治岸、添绿添景),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新景观。 中华路桥工程:工程位于中华路洹河上,全长123米,分双幅桥,单幅桥面宽24米,桥梁全宽48米。初步设计发改委以安发改设计〔2010〕349号进行了批复,工程投资概算367316万元,已开工建设。 洹河景观工程—于曹闸:位于安阳市区,洹河导线桩号34 720处,主要由节制闸、船闸及配套管理设施组成。节制闸布置共7孔,单孔净宽100米。项目概算总投资8381万元。 城市老城区水系连通工程:计划在环城河上建设5座节制闸,(具体地址:市委招待所、三角湖、市一中、灯塔医院、拱辰广场)以抬高水面,满足下游万金南干渠和万金北干渠的农业灌溉用水,同时可连通老城区褡裢东坑、褡裢西坑、小嘴坑、纱帽坑、马莲坑和三角湖6处坑塘,使其成为活水,改善城市水环境。工程计划投资430万元。 城市中轴线应急供水工程:计划从万金南干渠引水,经城市中轴线循环利用后,退水入邱家沟和茶店河。城市中轴线南干渠进水口新建节制闸和分水闸各1座,并对光华中学至中华路段万金南干渠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投资742万元。 城市中轴线退水工程:为充分利用城市中轴线的退水营造城市水景观,计划在在邱家沟建节制闸3座,在聂村沟建节制闸1座,在茶店河上建橡胶坝2座,拦蓄退水,抬高水面,工程计划投资910万元。 (七)水利信息化建设 1防汛抗旱水情、墒情监测系统建设。(1)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在洹河防汛遥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建遥测点站并同时建设洪河遥测点,实现洹河、洪河的全流域监测。建立各中型水库水位监测点、滞洪区分洪口河道特征断面水位监测点、易发生山洪灾害部位的雨量监测点。(2)建立全市墒情信息监测系统。 2水利工程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水库大坝安全检测设施建设,闸门远程监控设施建设,完善地下水自动监测设施,城市供水、工业供水的自动化计量监测系统建设。 3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按省要求,实现省水利系统办公网的省、市、县三级联网,以县区为单位建立信息中心,集水情信息、工程信息、公务信息为一体。实现远程监控功能和水利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功能。 (八)水法制建设 1水行政执法。加强对水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以贯彻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规定以及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打击非法采砂、河道清障为重点,采取执法检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等措施,坚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继续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搞好服务。 2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依法治水,着力实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为重点,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宣传实效,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3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调处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健全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着力实现预防水事矛盾和化解水事纠纷的有机结合。加强水事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水利改革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低耗、高效型的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体系,以缓解水资源瓶颈的制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进行水务体制改革,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对辖区内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国有水管单位“两费”,推进管养分离。研究新形势下农村水利管理机制,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推进灌排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初步形成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发展模式。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岗位责任制 加大对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宣传,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规划、政策和投资等方面,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重视、指导和支持。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周密计划。要不断完善工程质量、项目法人、参建单位等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信用信息体系。 (三)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广辟资金来源 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渐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相结合的水利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安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盘活水利资源、资产、资金,实现良性滚动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研究增加水利投入的新渠道,积极探索BOT、TOT等市场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来源,为水利项目增加资金保障。继续争取防洪除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以中央加快解决民生问题和完善惠民政策为契机,全力推动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小水电代燃料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小河流治理等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投入,用足用好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四)加强水利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涉水事务 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健全水法规体系,特别是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方面的地方规范。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确保水法规的贯彻实施。“十二五”期间认真组织宣传学习相关涉水法规,把法律法规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遵纪守法,处处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五)提升行业能力,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水利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研究,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要以规划工作为龙头,加大水利项目规划工作力度。根据国家宏观发展导向和相关政策规定,科学规划、慎重决策;坚持因地制宜,不盲目攀高,注重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现持续滚动发展。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力度。按规定的程序和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做好勘测设计工作,确保设计单位的资质必须与建设工程的等级相匹配,按照分级管理和事权划分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补助的建设项目。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机遇,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努力争取城区防洪、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的国家投资资金。加大项目建设管理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随意变更项目实施方案,保持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建设工程年度实施计划实行审批制度,规范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执行“五制”,规范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建设资金监管,适时督促审计。协调好与部门行业关系,推进水利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强水利科技推广工作,重视水利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水利队伍素质,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六)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加大国情省情市情水情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事业。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利益关系。继续把夺取“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奖杯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完善各类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附件:安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加快推进安防立法工作,“十二五”时期要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管...
1.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逐步改善行业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通过行业信息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数据,促进行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
国家能源局通知折叠编辑本段 国能新能〔2012〕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有关能源企业,水电水利规划总院,各可再生能源学会、...
《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导下,对2011—2015年的水利改革发展做了全局研究和顶层设计。在分析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基础上,对\"十二五\"加快水利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建设任务的确定进行了解读。
武汉城市圈“十二五”区域总体规划 (个人整理 ) 前言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家批复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武汉城 市圈开放的步伐, 对于发挥区域优势, 成为中原区域经济增长极、 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 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个试验区对当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 革探索,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系列的突破, 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 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加快 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由点及面, 实行 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 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 实现梯度推进与非 平衡推进相结合。 最终将武汉城市圈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介绍
从水利部获悉,《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发改农经[2012]1618号文联合印发。《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是指导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初步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主要任务为: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二是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三是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四是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主要任务为: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水利投融资等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湖和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加强水利防灾减灾管理,健全水法规和水利规划体系。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加强成果推广与普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规划》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任务重、规划投资强度大、管理要求高、改革难度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细化措施,实化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2100433B
1、《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2、《安阳市“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3、《林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林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5、《林州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针,以大气、秀气、灵气和宜居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以科学经营为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全力打造民生城建,加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十二五期间,重点通过修山引水,加快城市山水格局的构建,形成鲜明的山水文化特色。加快红旗渠大道城市景观轴线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红旗渠大道两侧、小菜园、林虑大道和党政综合楼附近区域,积极发展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功能区。重点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使林州市区经济总量再上一个台阶。加强控制产业集聚区污染物的排放,将产业集聚区对主城区的污染程度减小到最低。塑造城市特色,发展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初步建立林州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形象。
1、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关系。
2、坚持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本着符合资源环境和财力的实际情况,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安排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套完善,并适当超前安排,以满足招商引资需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4、完善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
5、以最佳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用地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合理组织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2011——2015年。
规划林州主城区主要向北、适度向西发展;产业集聚区主要向西发展。重点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启动东部林东新区建设,加快陵阳新区和林州中心商务功能区建设,构建西部生态景观区。
1、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到规划期末,城市主城区面积达到2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产业集聚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城镇总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0%。
2、城市交通
为使城市各个生活区之间、生活区和产业区、城市中心区之间建立便捷的城市交通,最终在中心城区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相配套的交通网络。规划期内,城区和产业集聚区新、扩、改建道路40条79.3公里。
3、供水
到规划期末,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第三水厂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新建第四水厂从南谷洞水库引水,供水能力5万吨/日,城区供水率达到100%。
将升级改造市第三水厂,进行47.54公里的城区管网改造,新建第四水厂并新铺设管网60.341公里,配置13台水质检测仪,对城区供水水质实时进行检测。
4、污水处理
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远期扩建陵阳污水处理厂,主城区桃园河以南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洹河以北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并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在2014年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铺设污水配套管网22公里。
5、环卫设施
至规划期末林州市生活垃圾平均生产量为1500吨/日。对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进行升级改造。规划期内,每年新建地坑式垃圾池35座、垃圾中转站12座、城市公厕16个。
6、供气
至规划期末,林州市最高燃气日用量为112万立方米。主要建设供气主管线,重点建设通往任村、东岗、横水、采桑、东姚等乡镇、村庄支线管道以及调压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城区供气覆盖率达到90%。
7、供热
到规划期末,林州市域范围内供热能力达到2×300MW。建设中心城区主管网、分支管网、换热站和老管网改造,采暖面积达到400万平米以上,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0%。
8、园林绿地
规划期内,新建人民广场、洹河滨河绿地公园、水磨山绿地公园,对铁牛沟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含水面)268公顷;新建十二支渠绿带、马肩河绿带(包括水面面积),增加绿化面积40公顷;新建城市防护带状绿地97公顷。新建街头绿地35公顷,达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的效果。到规划期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形成城市水面35公顷。
9、住房保障
规划期间,新建住宅面积300万平米,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000套,完成投资6.4亿元。其中:新建廉租住房2400套,经济适用住房800套;限价房800套,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米。
10、建筑节能
规划期末,全市新建公共建筑节能达到50%,民用建筑达到65%,节能住宅面积不低于总住宅面积的30%,在全市全面禁止实心粘土砖,新型墙材应用率达到100%,散装水泥应用率达到46%,施工现场基本实现“禁现”。
11、新农村建设
到“十二五”末,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至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0个 。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型农村社区、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在全市形成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提供较为完善的规划依据。
(2)构建城市大格局。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以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一干渠和产业为依托,以重点地段为节点,统筹姚村、陵阳、横水、城郊四个乡镇,构建东到翟阳线、西至红旗渠一干渠、北至安姚路、南到天平大道的城市框架大格局。在主城区东部规划建设林东新区,东北部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西部规划建设风景旅游区,并在主城区北部、产业集聚区西南规划中心商务功能区,为打造产业基地、旅游胜地,建设宜居家园,为从地方到区域、从制造到创造、从山城到名城、从就业到宜居的跨越奠定基础。
(3)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认真落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采用“点轴式”空间发展模式,突出重点、据点开发、轴线扩展、环式组合、有序集中、整合发展,优化城镇布局,重组空间结构,打造“一核四心三轴”的城镇空间布局。“一核”主要包括主城区、陵阳镇、姚村镇、横水镇、城郊乡区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渗透、分工协作、彼此互动的中心城区。四心”是河顺镇、合涧镇、东姚镇和临淇镇四个中心镇,分别为市域东北部、中西部、中东部和南部的中心。“三轴”为依托S301、安林高速公路展开的东西向村镇发展横轴及依托林邓公路、S228的南北向村镇发展纵轴和依托S226的村镇发展纵轴。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产城道路设施建设,完善产城交通框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形成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以“一轴两改”为重点,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十二五”期间,投资13.5亿元,新、扩、改建城市道路(含产业区)40条(段),总长约79.3公里,加快城区及陵阳新区道路设施建设,完善产城基础设施,夯实产城一体化基础。
(2)大力增绿扩量,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约型绿化”的理念,依据林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十二五”期间,结合城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以加快公园绿地、小游园、居住区绿化、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各类城市绿地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绿化结构,营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环境,绿化指标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3)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立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宜居性,重点对城市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进行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一是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根据我市城市集中供热“可研报告”与大唐林州2×300MW热电联产机组配套,供热总体规划是:建设“两网五线”。“两网”即:一是产业集聚区蒸汽管网9公里;二是供热主管网和分支管网约117公里;“五线”即市区、产业集聚区、陵阳、姚村、横水五条供热管线。在满足城区集中供暖外,还可使中心市区周边的陵阳、姚村、横水部分地区能够享受集中供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到规划期末,完成主城区供热管网30公里,采暖面积达到400万平米以上,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城市供气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榆济线林州支线及其它配套管网建设,满足市区及沿途乡镇、部分村庄、企业用气,供气覆盖率达90%。
(3)加快推进城市污水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一期升级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达到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目标,污水处理率达95%。
(4)构建城市水系,营造城市灵气。充分利用“三山四水绕林州”的自然优势,通过引、改、蓄,重点对十二支渠进行全面改造。利用洹河水设坝聚水,在工业集聚区形成一个水面景观,一方面用于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另一方面形成一个水系循环,改善环境。对铁牛沟河道和穿城而过的官岭沟河进行综合整治,规划期末,形成28公顷的城市水面。
4、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针对城市第三产业分布不合理,缺乏规模化的商业服务业现状,按照《河南省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市区与产业集聚区衔接处,主要包括小菜园片区、太行路以西鲁班大道两侧、陵阳新区入口、汽车北站及湿地公园南部、东环路西、红旗渠大道东段的区域,规划建设的林州市中心商务功能区,全力打造林州的“CBD”,培育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5、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改善老城区面貌
把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功能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从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出发,通过招商引资,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城中村改造。“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探索“两改造”新机制,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为手段,重点做好李庄村、其林台村、龙头山村、曲山村、西街村、大菜园村、水车园村、马肩村、北关村、东关村、小菜园村、西营村等12个村改造,新增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
6、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继续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根据国家出台的土地、金融、财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调控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各项措施,研究制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调控办法,及时出台有关调控政策,通过采取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从供求两方面进行双向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二是增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同地段、同品质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变动情况的分析,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增加有效供给。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大力发展普通商品房,配套发展商业房地产、写字楼,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的目标。
(2)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一是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披露土地供应、住房供求及价格涨落等相关信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心理预期,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控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投资性与投机性购房需求,严肃查处违规销售、恶意哄抬住房价格等非法行为,有效遏制投机炒作。二是鼓励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信誉好、负责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规范程度。三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经理人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日常监管工作,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将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
(3)强化建筑市场监管。一是抓市场规范,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管理,严厉查处违反工程建设程序等违法行为,杜绝无证建设。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建设执法,查处弄虚作假等建设行为,杜绝少批多建现象。三是多管齐下,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落实,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实现新开工工程监督覆盖率100%;受监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主体结构合格率100%,竣工验收工程合格率100%,工程质量备案率100%;新开工工程节能标准执行率100%。四是采取新措施,强化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查处违反安全生产程序等建设行为,杜绝重大安全事故。五是加强招投标管理,继续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规范工程招投标交易行为,以规范有序、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4)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一是构建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初步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综合运用各种住房保障手段,实行保障住房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调整住房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及廉租住房的用地供应;控制非住宅和高档商品住房用地;禁止别墅建设项目供地;优先满足消费性住宅建设用地需求,严格限制投资与投机性住宅建设用地需求。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用地管理。加大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管理力度,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保障住宅建设用地。适度控制房地产开发用地数量,加强对已批房地产开发用地使用的管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调整现阶段住宅规划布局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强制收购储备机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供求平衡。
(5)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成立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完善和执行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出台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建筑能耗评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严把开发、设计、施工、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大力推行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住宅建筑能耗。
7、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市街联动、以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提升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持续开展市容环卫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整洁有序。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和通行管理,构建智能化、开放式交通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8、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按照科学规划、循序建设、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优化,建管并重,积极贯彻“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增强小城镇对非农产业和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1)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宜居城镇。重点加快河顺、东姚、合涧、临淇四个中心镇和乡镇主导产业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力,吸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2)着力抓好中心村建设。本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林州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空间布局及四个集中的要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与旧村改造、整村迁建、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先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和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改造,促进农民转市民。逐步搬迁深山区、偏远地区、采矿塌陷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对其他村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重点采取村庄整治、试点先行、迁村并点等措施,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扩大中心村规模,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重点要抓好76个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3)做好农村危(住)房改造。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试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耕出的土地,优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节约的指标转让收益主要用于被整治土地所在村庄建设、拆除农民房屋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及腾退宅基地补偿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4)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一批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和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以“一池三清五改”为突破口,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五年内,推进全市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硬化道路率达到80%,新建80个村级垃圾填埋场,营造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
9、加大城市经营力度
(1)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继续走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路子,广开筹融资渠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组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探索开发商投资土地一级市场、先期参与城镇土地开发等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对城中村改造、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前期运作、精心设计,整合包装,适时向社会金融机构推荐,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城建信贷规模。通过组织召开重大建设项目招商会,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树立大局观,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心,提升执行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确保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推进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城乡面貌换新颜,谱写城建新篇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