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政府主导、计生牵头、部门配合、技术支撑、专家指导、群众参与为机制,紧紧围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科学筛查、全面干预等重点任务,全面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减少出生缺陷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从源头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出生缺陷预防体系,形成出生缺陷干预网络。至“十二五”规划末期,育龄群众优生科学知识得到基本普及;计划怀孕夫妇普遍享有科学规范的孕前优生指导服务,将预防关口前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基本建立人口计生系统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机制,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具体指标如下:
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提高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水平,增强孕前风险防范意识;计划怀孕夫妇接受规范的优生咨询服务率达到90%以上;对生育病残儿夫妇再生育优生指导率达100%;农村妇女免费补充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市计生服务站能够开展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19项内容;人口计生系统开展科学规范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技术支撑、专家指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服务对象
全市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和城镇居民,包括流动人口计划怀孕夫妇。
(三)服务内容
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
(四)服务机构
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项服务由市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承担,街道办事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负责配合相关工作。
(五)免费服务原则
指导群众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愿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城镇居民、流动人口的夫妇每孩次提供一次免费优生健康检查。
三、工作任务
(一)优生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宣传倡导工作,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网络优势,向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夫妇宣传优生科学知识增强预防出生缺陷意识,使出生缺陷预防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积极引导准备怀孕夫妇接受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共同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树立“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观念。提高全民预防保健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社会氛围。
(二)知情同意。遵循知情自愿原则,详细介绍计划怀孕夫妇可以接受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服务内容,让计划怀孕的夫妇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签订知情同意书。引导待孕、已孕夫妇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远离高危环境,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戒毒,远离宠物,适当的运动等,培养健康行为,促进怀孕前后妇女和胎儿健康。
(三)优生咨询。咨询医师或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询问基本信息,病史等,帮助服务对象选择相应对策,注意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疏导;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对其提供的病史和家族史给予严格保密;开展与出生缺陷相关的筛查、诊断检查及预防,应做到知情同意。
(四)高危人群指导。对高危人群要重点做好预防出生缺陷的指导工作。组织参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讲座,重点进行孕前指导,提供婚育咨询。组织专家进行再生育子女出生缺陷再发风险分析,组织开展孕前预防出生缺陷实验室筛查和孕期重点监控。各街道办事处要依托现有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收集本地分娩缺陷儿及高危人群等相关数据,结合病残儿鉴定等工作发现高危人群,将高危人群家族史、遗传病史、既往病史、生育史及生活、工作环境中风险因素接触史等相关信息及时登记汇总,并详细记录高危人群接受的干预服务、妊娠结局、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按要求逐级上报。
(五)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计划怀孕夫妇在怀孕前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专项服务,帮助计划怀孕夫妇了解基本健康状况和影响生育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指导,实现预防措施落实到人,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项目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9项、影像学检查1项等辅助检查、相关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单纯疱疹病毒、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筛查等。市、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挑选有资质、有经验的技术服务人员从事具体检查工作,在开展优生相关实验室检查时,应选择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检查设备和检测试剂,按照标准程序,严格规范操作。计划怀孕夫妇在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在孕前经知情同意科学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六)实施营养素补充。补充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是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重点,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是胎儿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补充,指导育龄妇女在孕前和孕后3个月内,每日补充叶酸0.4mg,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七)风险评估及咨询指导。对所获得的病史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估建议,将接受检查夫妇分为一般人群和高风险人群,根据每一个接受检查者结果,填写《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估建议告知书》,遵循普遍性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为夫妇提供针对性的孕前优生咨询和健康指导。
四、经费保障
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的专项资金,每对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经费结算标准为280元,经费由省、昆明市、安宁市承担,其中安宁市承担25%。
五、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安宁市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办联系副主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市工信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文体广电旅游局、卫生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主要负责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兼任,负责全市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2.成立安宁市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技术指导小组。组长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系统的相关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
(二)职责分工
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经常性地开展出生缺陷、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报道优生优育典型案例及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动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市教育局:负责将优生健康检查,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有关知识纳入教学相关活动中,做好学生青春期教育工作,督促各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殖保健、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优育等相关科普知识的教育。
市工信局:负责引导、支持优生优育等相关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将生殖保健、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优育等知识作为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编写、制作优生检测相关知识的宣传材料,加强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做好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资格确认工作,建立夫妇信息档案,及时统计汇总分析检查人数,检查结果,妊娠结局,专项资金使用等数据信息,按要求定期上报。组织辖区内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传和技术服务工作,落实配套经费,培训市、街道办事处技术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各项具体工作。市计生服务站负责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市卫生局:负责加强二、三级预防工作,开展孕产期保健、产后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2012年,要将准予接产的医院全部纳入出生缺陷监测范围,落实出生缺陷登记制度、季报表、分析等具体措施。
市民政局:负责为办理结婚登记的对象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做好怀孕前优生检查知识的宣传工作,告知参加优生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结婚对象自觉参加免费的婚前优生检查,确保新婚夫妇参加优生检查与婚姻登记同步进行,参与免费婚前优生检查的新婚夫妇达85%以上。
市财政局:负责做好免费服务项目资金的预算结算,确保免费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优生孕前健康检查项目配套经费足额到位,并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免费优生检测工作顺利实施。
市残联:负责残疾人的康复工作,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恢复缺陷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对残疾人进行相关政策和出生缺陷预防相关知识的宣传。
市总工会:负责积极参与和支持优生孕前健康检查预防人口出生缺陷工作。
团市委:负责在广大青年团员中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途径对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进行广泛宣传。
市妇联:重点把提高妇女地位、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与预防出生缺陷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自觉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对广大妇女家庭进行优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街道办事处:负责宣传倡导、健康教育、均衡营养素增补并协助县级服务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审定免费服务对象资格;配合市级组织开展孕前健康检查;签订《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情同意书》填写《记录表》;指导和实施好跟踪随访;按时报送报表和负责情况收集;配合市级组织实施开展婚前培训、孕前检查、叶酸增补、产前筛查等具体工作。
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孕前健康检查预防出生缺陷政策;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提出免费服务对象名单;为免费服务对象按规定发放叶酸,对免费服务对象落实出生缺陷预防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组织符合条件的计划怀孕夫妇自愿到市、街道办事处服务机构接受检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道、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积极落实各项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街道、 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保证项目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计划怀孕夫妇及时了解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知晓优生科学知识,树立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人群覆盖率。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街道、部门要切实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严格按照方案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资格确认,免费服务,按例结算,监督检查工作制度,构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正常稳定,可持续实施的管理运行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四)强化能力建设。要以开展“计划生育示范服务站(所)”活动为契机,加强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强化出生缺陷预防专项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要组织开展系列专项培训和分级进行科普培训,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预防出生缺陷工作的管理者、实施者在理论上弄清、道理上搞懂、操作上学会,整体提升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切实为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孕前优生指导服务。
(五)加强评估指导。出生缺陷孕前健康检查预防工作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实施,有序开展。要建立档案,做好资料收集,分析汇总。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征求专家意见,对高危人群要加强咨询、随访、指导。市人口计生局要加强对优生促进工程六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评估,确保优生促进工程实施过程的科学规范和顺利推进。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全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推进工作会议精神,我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县(市)之一,为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该项目,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智软冶金行业I-ERP实施方案 i-ERP(Internet/Intranet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有效的企业管理技术...
技术方案,:设计流程、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指导书;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实施过程、实施定额、实施检验、不合格品处置。
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任务表"试点预期实现够工作目标(包括标准体系建立、实施及实施效果)”怎么写
你们这帮没良心的,都过去快一年了,,光知道问,也不知道把答案公布一下
哈尔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扎实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 城市,根据国家科技部 《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 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体〔20 10〕155号)要求,结 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 围绕实 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 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 面向企业需求转移高端适用技术和服务 创新,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工程,提高企业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推 动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量,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推进全市自主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科技辐射 带动区域进步作用明显提高,到 20
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做好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 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 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资源丰富。 广州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76所,占居广东省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二, 集中了全省所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和 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汇聚了全省 大多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91万人, 2009年底在 穗两院院士 34人;集中了各类科研机构 158家,至 2009年底,全市共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1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培 育)27家;各级工程技术中心 162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883家, 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 26.2%;经认定的国家、省级、市级创新型 (试点)企业 37家。 (二)创新特色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学员问题】水轮机开机前检查项目?
【解答】(1)钢管压力正常;
(2)导叶及蝶阀全关;
(3)水机室无妨碍转动的杂物,大轴水封密完好,检查顶盖排水阀全开;
(4)冷却水压力正常,泠油器进、出水阀全开,空气冷却器进水阀开至1/3开度;
(5)风闸已退出,刹车气压正常;电气工程网
(6)检查回油箱及重力油箱油位、油色正常;
(7)调速器系统、蝶阀系统正常;
(8)碳刷、刷架、滑环完好无损,各引线及连接螺丝无松动现象;
(9)检查测速装置、温度巡检仪、温度指示器和剪断销信号装置指示正常,无端障信号。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各试点单位要按照《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等有关规定和本通知要求,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机构、工作任务和时间进度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并注重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争取形成一批电子招标投标创新成果。本批政府综合试点应每半年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报送工作进展情况,2016年12月提交总结报告。
各政府综合试点之间,以及政府综合试点与交易平台试点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政府综合试点区域内的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应当按规定开放数据接口,允许依法建立的各类交易平台对接交换数据。试点交易平台应当在试点期间通过检测认证,并与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对于交易平台请求接入政府综合试点区域内有关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支持并提供便利。有关招标投标协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电子招标投标活动的自律管理和技术保障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等部门将根据职责分工,对试点单位和电子招标投标平台建设运营活动进行监督。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结、转化、推广试点经验和成果,督促检查试点工作,对试点不力的单位,进行提醒通报,对通报后仍达不到试点工作要求的,取消试点称号。试点结束后组织验收,验收合格且取得典型创新成果和经验的,转为创新示范点,并向社会公布。
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全省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1.科技支撑取得新突破,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济南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发挥省城区位优势,引领和支持全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设2-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成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形成以省会都市圈为核心,辐射服务全省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
5.创新机制环境取得新突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济南市科技创新实际,进一步明确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纳入全市、县(市)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执行和评估,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设山东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扩散区,通过省市共建、完善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
2.省市共建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高速发展的“创新引擎”。满足科技创新创业需求,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面向科研,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由山东大学联合山东海洋大学、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药研究院和济南高新区共同承建,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单元平台等12个子平台。建成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技术链与产业化链相衔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将济南高新区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药品研发成果转化基地。3.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扩散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益,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动我市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与国家、省形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内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支持行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
3.深入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功能。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济南高新区发展步伐。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快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八大类软件,实施“双十”和“双百”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积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市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五)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
2.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总体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等10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二)强化工作调度,密切协调配合。加强与科技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适时调度工作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推动其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四)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资金发放、使用、监管、效果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逐步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激励企业、个人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