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阿墩子龙胆 | 拉丁学名 | Gentiana atuntsiensis W. W. Smith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捩花目 | 科 | 龙胆科 |
亚 科 | 龙胆亚科 | 族 | 龙胆族 |
亚 族 | 龙胆亚组 | 属 | 龙胆属 |
组 | 高山龙胆组 | 种 | 阿墩子龙胆 |
命名者及年代 | W. W. Smith,1913 |
产云南德钦等地,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
龙胆植物花色艳丽,色彩丰富,有紫、白、蓝、黄白等多种颜色,适宜作为花坛、花镜或盆花。 龙胆最高不过四、五十厘米,大部份是矮小贴地丛生。一株上有许多分枝,花生于枝上顶端,成古钟形或漏斗形,有4-5个裂瓣,全缘的,也有细裂的成流海似的须。龙胆花在秋冬季一片枯黄的草丛中临风开放,显得分外朴实和幽静,龙胆开花一片片一簇簇,临风摇曳,显出一种淡雅、素静的美,因而成为著名的花卉。
多年生草本,高5-20厘米,基部被黑褐色枯老膜质叶鞘包围。枝2-5个丛生,其中有1-4个营养枝和1个花枝;花枝直立,黄绿色或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乳突,尤以茎上部为密。叶大部分基生,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0.4-1.3厘米,先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叶脉1-3条,在两面均明显,并在下面稍突起,叶柄膜质,长2-7厘米;茎生叶3-4对,匙形或倒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钝,叶柄长至2厘米,愈向茎上部叶愈小,柄愈短至无柄。
花多数,顶生和腋生,聚成头状或在花枝上部作三歧分枝,从叶腋内抽出总花梗;总花梗长至7厘米,无小花梗;花萼倒锥状筒形或筒形,长8-10毫米,外面有时具乳突,萼筒膜质,不开裂或开裂,裂片反折,不整齐,披针形或线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弯缺狭,截形,花冠深蓝色,有时具蓝色斑点,无条纹,漏斗形,长(2.3)3-3.5厘米,裂片卵形,长3.5-5毫米,先端钝,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齿,褶偏斜,截形或三角形,长1-1.5毫米,边缘有不整齐细齿;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整齐,花丝线形,长8-10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2.5-3.5毫米;子房线状披针形,长7-12毫米,两端渐狭,柄长9-10毫米,花柱连柱头长4-5毫米,柱头2裂,裂片卵形。
蒴果内藏,椭圆状披针形,长1.5-2厘米。柄细,长至1厘米;种子黄褐色,有光泽,宽矩圆形,长1.5-2毫米,表面具海绵状网隙。花果期6-11月。
生于高山灌丛及草地,海拔4200-4500米。
龙胆植物为典型的高山植物,喜冷凉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但种子萌发时,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条件,苗期忌高温潮湿天气。龙胆草在较为湿润的土壤长生长良好,忌干旱,当耐旱能力较强。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龙胆草的生长,而且会造成烂根。喜欢微酸性土壤。龙胆草对养分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较肥沃的黑壤土生长发育良好,因此可以不进行追肥,但在苗期由于幼苗根比较细小,吸收肥料的能力差,可以施入一定量的基肥。
阿墩子龙胆一个值得怀疑的种。Marquqnd(1937)把它列人花萼反折的类群中。W.W.Smith(1913)的原描述没有记载花萼反折,认为与小齿龙胆(G.microdonta Franch.exHemsl)相近。故有待核对模式标本。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骨筋丸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落干酸和龙胆苦苷含量。方法: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磷酸(27∶73∶0.0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403 nm,柱温为室温(20℃);测定落干酸和龙胆苦苷,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10∶90,醋酸调pH 2.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5℃。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落干酸和龙胆苦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4~0.288μg(r=0.9995)、0.056~1.120μg(r=0.9998)和0.114~2.284μg(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8%、99.8%和99.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快速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作为中药制剂骨筋丸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珍珠斑或龙虎斑,由于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技术尚未成熟,体长12厘米以内其生长情况不够稳定,是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产业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鉴此,笔者介绍室内水泥池标粗体长2.0~2.5厘米至11~12厘米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技术与方法,以供参考。一、养殖(标粗)条件1.水泥标粗池条件水泥标粗池面积大小可因地2
分布于青海南部(久治、玉树、囊谦)、四川西部(木里、康定、德格、石渠)、云南西北部(德钦、中甸、维西、宁蒗)和西藏东北部(类乌齐、丁青),模式标本采自德钦阿墩子。 此种分布广,体态、毛被较一致,但花色多变,故数度致混。亦是高海拔种。
茎1-3条,柔弱,不分枝,上部具叶,下部裸露,基部线形。基生叶1-2枚,叶柄柔弱,长2-6厘米,叶片轮廓宽卵形,长1-1.5厘米,一回奇数羽状分裂,裂片2-3对,线状披针形,长0.5-1厘米,通常全缘,表面绿色,背面具小刺毛;茎生叶约2枚,近对生于茎上部近花序下,几无柄,叶片与基生叶近相同,裂片披针形或线形,长0.7-1.5厘米。总状花序顶生,长1.5-3厘米,有6-10花;苞片下部者倒卵形,扇状5-7深裂,裂片线形至披针形,中部者3浅裂,最上部者倒披针形,浅裂或有时全缘;花梗与苞片近等长。萼片鳞片状,直径约1毫米,边缘具细牙齿;花瓣天蓝色,有时黄绿色,上花瓣长1.5-1.7厘米,花瓣片舟状卵形,背部具高1-1.5毫米的鸡冠状突起,距圆筒形,平伸,稍长于花瓣片,末端略下弯,下花瓣舟状倒卵形,长7-9毫米,背部具鸡冠状突起,内花瓣提琴形,长6-7毫米;雄蕊束长5-6毫米,花药长圆形,花丝披针形,蜜腺体贯穿距的3/5;子房圆柱状线形,长约2毫米,具1列胚珠,花柱比子房长,先端弯曲,柱头双卵形,上端具2乳突。蒴果狭椭圆形,长4-7毫米,具3-6枚种子。种子近圆形,直径约1毫米;种阜小。花果期6-8月。
产于云南、四川、西藏。生于山坡灌丛中、草坡、林缘,岩坡、林中。海拔3100-4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