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3S支持的多尺度城市用地评定与三区划定方法及应用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王国恩 | 依托单位 | 武汉大学 |
“三区”划定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既是城乡空间布局的基础,也是空间管制的公共政策依据。目前“三区”划定基本延续城市用地评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城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用地是否适合建设来划分用地类别,缺少对生态敏感性、环境承载力等内容的综合分析;由于忽视现状,对发展诉求的考虑也不足,依据“三区”划定而形成的空间管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阻力重重;评价方法上的人工主观性,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不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规划之间缺乏衔接,导致下位规划经常违反上位规划,在空间管制中产生规划脱节。虽然“三区”划定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须工作,但对“三区”划定内容、方法、不同空间层次衔接、实施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需系统深入探索。 本研究从生态约束性和城乡发展导向性两维度建立城市用地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综合评价体系依次选择市域、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单元三个空间尺度的具体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RS、GPS的技术提取、分析评价因子的方法;建立单个评价因子禁限建强度权重模型、因子叠加整合后的综合权重模型和三个尺度的“三区”划定权重模型,探索实现“三区”划定结果从上位规划向下位规划延伸的技术方法;根据城市用地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三区”划定工作流程,基于Visual Studio2010平台C#语言开发ARCGIS插件,形成完整的 “三区”划定集成技术软件;以广州市为例,应用3S集成技术进行“三区”划定应用研究,验证该研究方法、技术、软件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展空间管制政策研究,探索本项目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城乡空间管制特别是禁、限区管制的实践作用。 本研究从城市建设的阻力和动力两维度出发建立城市用地综合评定框架,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运用3S 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的“三区”划定的影响要素、评价体系、划定方法及管制政策。研究从区域和城乡统筹的角度,既明确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考虑到满足城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弥补目前“三区”划定理论和方法的不足,为城乡规划和空间增长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2100433B
城市用地评定是城市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基础性工作,三区划定是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但关于城市用地评定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传统的城市用地评定在评价内容上往往不够全面系统,仅注重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评价,缺少对生态敏感性、环境承载力等复合生态要素的分析;评价方法上缺乏科学性,通常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值得商榷。本研究综合用地评定中的阻力和动力因素,建立基于限制性及发展导向两维度的用地评价体系;应用GIS、RS、GPS的集成方法提取和分析评价因子,通过限制性和发展导向评价结果的权重叠加,获得空间单元的限建指数,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然后,从市域、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单元三个空间层次拟定多尺度的三区划定标准,进行三区划分,并探索实现三区划定结果从上位规划向下位规划延伸的技术方法。最后,选取广州市为案例,验证该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图界应是城市规划图的幅面内应涵盖的用地范围。所有城市规划的现状图和规划图,都应涵盖规划用地的全部范围、周邻用地的直接关联范围和该城市规划图按规定应包含的规划内容的范围。 当用一幅图完整地标出全部规划图...
《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这就是说,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提出划定城市规划区的可行方案和建议,向城市人民政府汇报并进行研究论...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land use permit)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能够增强实践认识,培养科研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对专业知识的储备要求高,教学方法却往往比较单一,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应用多尺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城市规划定量分析方法
序
Preface
前言
第1章导论
1.1材料的特性源自材料的原子结构与微观结构
1.2多尺度分析的研究目标、内容及串行式与并行式的研究方法
1.3材料设计中多尺度分析方法的选择
1.4两类空间多尺度问题及时问多尺度
1.4.1两类空间多尺度问题
1.4.2两类问题的基本区别
1.4.3时间多尺度问题
1.5不同应用背景下多尺度问题的示例
1.5.1珠光体钢轨钢力学行为的微、细、宏观多尺度分析
1.5.2生物活跃材料与人体医疗植入物的多尺度分析
1.5.3纳米陶瓷涂层抗腐蚀的多尺度分析
1.5.4波形蛋白质纤维的嵌套结构与多物理、多尺度性能
1.5.5材料脆韧转换分析中原子尺度与连续介质尺度的连接
1.6国际上多尺度分析的发展概况
1.6.1总的态势
1.6.2跨原子/连续介质(第一类)多尺度分析
1.6.3跨连续介质微/细/宏观(第二类)多尺度分析
1.6.4时间多尺度分析
1.6.5存在的问题及所作的努力
1.7兼顾前瞻性的内容设置
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第2章分子动力学要义及其与量子力学的能量连接
2.1分子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及其重要性
2.1.1从发展趋势看研究分子动力学的意义
2.1.2分子动力学的一些研究领域
2.1.3分子动力学的时空尺度
2.2分子动力学的运动方程、势能函数、力与应力
2.2.1质点运动的拉格朗日方程
2.2.2势能函数U及作用于原子上的力与应力
2.3分子动力学的算法及其精度
2.3.1数值积分过程
2.3.2差分表达式
2.3.3Vetlet数值算法、精度分析及简例
2.3.4其他常用的算法
2.4力的计算与边界条件的处理
2.4.1分子动力学程序中力的计算算法
2.4.2分子动力学程序中力的并行算法
2.4.3分子动力学中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
2.5多体交互作用与嵌入原子法
2.5.1考虑多体作用的Tersoft与Brenner对势
2.5.2嵌入原子法
2.6陶瓷材料分子动力学模拟
2.6.1引言
2.6.2Born固体模型与考虑极化的壳体模型
2.7如何确定经验势中的参数
2.7.1LJ对势函数参数e与a的估算
2.7.2LB混合律对指数势及Morse势三参数的估算
2.7.3陶瓷氧化物势函数及其参数的确定
2.7.4用于研究磷酸盐生化活跃材料的势函数
2.7.5分数式离子键固体势函数
2.8如何确定分子动力学模型的原子结构坐标及进行图形显示
2.8.1分子动力学模型原子结构坐标的确定
2.8.2分子动力学的图形显示
2.9如何采用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
2.9.1DL_Poly软件简介
2.9.2DL_Poly_2.18的文件库及输入文件的内容
2.9.3DL_Poly_2.18的输出文件
2.10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的能量连接
2.10.1原子内的能量平衡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2.10.2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力学的耦合
2.10.3薛定谔方程求解孤立原子的能量
2.10.4耦合系统的能量
2.10.5求解量子力学基本方程实现耦合的三种基本方法
2.10.6紧束缚方法
2.10.7Hartree-Fock理论及其相关的方法
2.10.8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2.11实例:纳米涂层及植入物与液体界面分析中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2.11.1基本方法
2.11.2对势函数的确定
2.11.3氮化铁与基体铁界面剪切抗力的计算
2.11.4植入物与水一蛋白质系统界面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参考文献
第3章跨原子/连续介质多尺度分析
3.1引言
3.2跨第一原理/原子/宏观多尺度变形与破坏分析
3.2.1模型区域的分割及其耦合
3.2.2系统的总哈密顿量及其分解
3.2.3握手区的一般设计及MAAD的特点
3.2.4MAAD存在的问题
3.3一维模型
3.3.1FE/MD耦合运动方程的推导
3.3.2分子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的数值例子
3.4Cauchy-Born法则及跨原子一连续介质尺度的解析方法
3.4.1Cauchy-Born法则
3.4.2关于Cauchy-Born法则精度的讨论
3.4.3基于Cauchy-Born法则的跨原子/连续介质尺度的解析方法
3.4.4解析方法的应用
3.5变形与破坏的拟连续介质多尺度分析
3.5.1QC方法的基本模型及能量计算
3.5.2QC方法边界的不协调性及鬼力
3.5.3QC方法的特殊贡献
3.5.4全部非局部化的QC方法
3.6QC与离散位错动力学耦合的多尺度分析
3.6.1基本模型
3.6.2解法:三种边值问题的叠加
3.6.3过渡区的处理及位错穿越过渡区
3.7用于动力学模拟的搭接区多尺度分析
3.8用于动力学模拟的桥接区多尺度分析
3.8.1位移场在两个不同尺度的分解
3.8.2运动的多尺度方程及其讨论
3.8.3桥接法多尺度框架及广义朗之万方程
3.8.4数值例题
3.8.5对桥接法的简短评论
3.9几种模型界面不协调性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4章广义质点动力学多尺度模拟方法
4.1引言
4.2广义质点动力学方法的多尺度几何模型
4.2.1多尺度区的形成
4.2.2广义质点的级别与其表征的原子数的定量关系
4.2.3模型实例
4.3逆映射法求解广义质点系动力学方程
4.3.1对等价刚度规则的质疑
4.3.2映射与逆映射
4.4多尺度区的自然边界条件
4.4.1原子区与连续介质区边界的内禀不协调性
4.4.2广义质点动力学各尺度区问的自然边界
4.5广义质点动力学方法的验证
4.6广义质点动力学方法的初步应用
4.6.1相变
4.6.2相变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5章串行嵌套式多尺度方法及复相材料循环弹塑性多尺度分析
5.1引言
5.2跨微/细/宏观三尺度分析的基本框架及尺度间的信息传递
5.3基于改进的自洽模型的细一宏观定量关系
5.3.1改进的自洽模型
5.3.2基于改进的自治方法的宏/细观定量关系
5.4非均质材料组成相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5.4.1带耗散的弹簧滑块模型对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的描述
5.4.2描述塑性响应的遗传型本构方程
5.4.3经典塑性理论及其非经典塑性理论的比较
5.5基于微观分析的微一细观定量关系
5.6基于原子位错分析的微观尺度塑性参数及其尺度效应
5.7由细观塑性应变决定宏观参量的数值方法
5.8复相材料循环弹塑性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
5.9多尺度分析数值结果及其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注5A
附注5B
第6章串行耦合式多尺度方法及损伤层合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分析
6.1引言
6.2通过中间单元体联系大小尺度的串行嵌套式多尺度模型
6.2.1无损伤的条件下层合板(宏观)与片层(细观)的连接
6.2.2微观单元体等效本构方程与基体、纤维特性的关系
6.3损伤层合复合材料串行耦合式多尺度分析
6.3.1复合材料迭层方式对损伤起始及演化影响的试验结果
6.3.2含损伤时层合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的特点
6.3.3损伤层片等效本构方程的形式
6.4细/宏观耦合模型及在位损伤函数的确定
6.4.1等效约束模型
6.4.2沿每一片层厚度的平均
6.4.3沿单元体宽度方向的平均过程,二维剪切滞后模型
6.4.4在位损伤函数的确定与表达式
6.4.5串行耦合式与串行嵌套式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区别
6.5基于损伤准则的串行耦合式多尺度破坏分析
6.6计及基体开裂演化的多尺度分析的计算结果及讨论
6.6.1沿纵向(y向)受拉伸时[O/90]s类型层合板就地损伤函数Azz及A66的确定
6.6.2沿纵向受拉伸载荷时[O/90]s类型层合板刚度的下降
6.6.3损伤裂纹的起始与演化
6.6.4多尺度模型的预言及其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注6A
附注6B
附录A原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排列及其运动
A.1原子的基本结构与电子结构
A.1.1原子的结构
A.1.2原子的电子结构
A.2原子的键连接
A.2.1金属键
A.2.2共价键
A.2.3离子键
A.2.4范德瓦耳斯键
A.2.5混合键连接
A.2.6键能量与原子间距
A.2.7对原子结构的小结
A.3原子的排列布置与单元晶胞
A.3.1三种级别的原子布置
A.3.2单元晶胞
A.4晶体结构的点、方向与平面
A.4.1点的坐标
A.4.2晶体的方向
A.4.3晶面的表征
A.4.4滑移系
A.5原子的稳定性与扩散
A.5.1扩散的描述
A.5.2扩散的机制
A.6蛋白质材料的结构
A.6.1蛋白质的多肽(polypeptides)链结构
A.6.2由侧链R决定的20种氨基酸的三组类型
A.6.3氨基酸的其他结构特点
A.7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
A.7.1生物大分子与结构形成的一般规则
A.7.2核糖核酸(RN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B对比与评鉴:RCMM多尺度分析工作学术评论汇集
卷后语2100433B
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多尺度结构性能关系的概念。在介绍量子理论和分子动力学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范教授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把这些方法与粗晶粒和连续介质模型相结合,并应用到工程上所关心的大尺度问题中,以满足器件与产品的设计要求。该书进一步强调了机械性能的多尺度模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尺度材料变形和破坏分析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并特别留意了读者主动吸收信息、深入理解思考以及展望前景所需的知识与方法。
围绕将多尺度分析分为两大类以形成大范围分析框架的思路,本书阐述了分子动力学要义及其与量子力学的能量联结,评介了跨原子/连续介质的多尺度分析方法,阐述了提出的嵌套与耦合串行式跨微/细/宏观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以复相弹塑性与损伤复合材料为例,介绍了相关的概念、步骤、结果及其与实验的比较。
按照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需对城市用地作出适宜性区划,一般将之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是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乎没有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的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用地类别的划分是需要按各地区的具体条件相对来拟定的,所以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作质量类比。